|
||||||
|
||||||
■ 本報記者 皮磊 近日,由中國國際扶貧中心、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世界銀行等七家機構聯合發起的第四屆“全球減貧案例征集活動”獲獎案例在京揭曉,由湖畔魔豆公益基金會發起的“養育未來——中國農村地區0-3歲嬰幼兒照護普惠服務解決方案”入選,被收錄到《全球減貧案例集》一書中。 記者了解到,作為湖畔魔豆公益基金會首個公益項目,“養育未來”主要聚焦我國農村及欠發達地區0-3歲嬰幼兒早期發展問題。項目開展六年多來已在6省8縣/鎮落地,截至目前累計建設61個養育中心及服務點,開展34萬節親子課程、2.9萬場集體活動,服務3萬多名0-3歲嬰幼兒及其照養人。 湖畔魔豆公益基金會理事長聞佳在接受《公益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0-3歲是嬰幼兒發展的關鍵時期,但由于社會發展不均衡不充分,我國一些欠發達地區尤其農村地區對這一問題的重視程度并不高,與城市相比尚存在一定差距。“養育未來”項目的社會價值在于,其促進了欠發達地區兒童的均衡發展,能夠有效降低0-3歲嬰幼兒發展滯后的風險,且這一影響是長期的。 聞佳表示,面對國家及公眾關注的重要社會議題,社會組織首先要清楚自己的定位,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和社會發展需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主動做一些事情。“我們希望成為議題的倡導者和影響者以及解決方案的探索者和行動者。可能做起來非常困難,但這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我們也有信心把它做好。” “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近年來,隨著生命早期發展問題越來越得到重視,從國家層面到地方政府陸續出臺了相關政策,一些研究機構及社會組織也做了很多有益嘗試。但由于地區發展不均衡等因素制約,我國嬰幼兒早期教育還存在一些不足:認知偏差、行業標準欠缺、專業人才匱乏……種種因素限制了0-3歲嬰幼兒早期教育發展。 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實驗經濟研究所通過對幾千名嬰幼兒的追蹤調研,總結出了我國欠發達地區0-3歲嬰幼兒發展面臨的挑戰:樣本地區一半兒童存在認知發展風險,52%的兒童存在語言發展風險,且隨時間推移風險不斷增大;照養人養育知識嚴重缺乏,僅13%的照養人用故事書給嬰幼兒講故事,23.5%的照養人存在抑郁傾向。 如何才能改變這一局面?在政策尚未全面覆蓋的前提下,社會力量能夠做些什么?湖畔魔豆公益基金會六年多的探索,給出了答案。 2017年年底,剛剛成立不久的湖畔魔豆公益基金會聯合陜西師范大學研究團隊等機構,成立養育未來行動研究中心,在持續開展對嬰幼兒及照養人追蹤調查的同時,著力推動“養育未來”項目縣域模式落地。通過政府主導、社會組織具體運作的方式,項目率先在陜西省寧陜縣進行試點,后逐漸擴大到陜西清澗、江西尋烏、貴州紫云苗族布衣族自治縣、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陜西鎮巴縣等地。 在項目試點縣,由縣政府成立領導小組,為項目落地提供政策保障及協調資源,監督并推廣;主管部門衛健局設置嬰幼兒照護服務管理中心,落實項目運營管理,確保項目質量;管理中心下設嬰幼兒照護服務養育中心或服務點,為家庭提供項目服務。在每一個項目縣,項目選擇人口聚集的鄉鎮建設3至7個養育中心,總面積約800至1000平方米;對于居住較分散地域的家庭,項目還提供家訪服務。 據介紹,項目通過養育中心上課、入戶家訪、家庭小組三種服務方式,為0-3歲嬰幼兒及其家庭提供專業免費的養育指導服務,以此提高家庭科學養育、改善養育行為,促進兒童認知、語言、運動和社會情感四大能力均衡發展,最大程度降低農村及欠發達地區0-3歲嬰幼兒早期發展滯后的風險。 每天一大早,寧陜縣許家城村的胡德巧老人都會帶著兩歲的孫子到村里的養育中心報到。胡德巧說,孩子的父母在外打工,自己沒有什么文化,對孩子教育問題也沒有特別好的辦法。在她看來,養育中心的老師都很專業,自己從中學到了不少關于照顧孩子的知識,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讓自己省心不少”。 看到項目逐漸被更多人認可和接受,聞佳覺得自己做的事情非常有意義。“與其他項目不同,我們首先關注的是家庭,希望影響孩子的父母或者爺爺奶奶等照養人,讓他們理解養育未來項目的價值進而參與進來,慢慢地影響和改變孩子。因為我們覺得,家庭對孩子的愛是其他任何人任何事物都不能取代的。” 支持項目實現可持續發展 消除欠發達地區嬰幼兒養育鴻溝,需要政府、家庭、社會組織等多方力量與村鎮社區形成合力,即“家庭照護盡主責、政府主導起作用、社會力量有所為、村鎮社區可依托”。聞佳介紹,經過六年多的實踐,“養育未來”項目逐漸探索出一套適合我國農村實際情況,可持續可復制的0-3歲嬰幼兒照護服務普惠模式。“我們希望通過技術能力及優勢,降低項目運作成本,同時為公益行業提供一些參考。” 聞佳所說的項目模式,可以理解為“4個1”:一套經過評估、公開出版的兒童早期發展課程教材;一套完整的項目落地執行指導手冊;一套(本地)養育師和管理團隊培養賦能體系及執業標準體系;一套基于數字化技術、開放的項目運營經驗體系和管理系統(平臺)。 為此,項目團隊充分借鑒了企業管理模式,協助縣域搭建了一個三級組織架構,即縣政府主導(領導小組)——縣衛健部門(管理中心)——項目干事及養育師團隊。在此基礎上,基金會還為每個項目縣設置了運營指標,并將這些指標拆分到日常工作中。 根據項目設計,管理中心一般配備一名主任和三名管理干事,縣域內養育中心或服務點配備25至30名養育師,管理干事和養育師均在當地進行招募和培養。記者了解到,對于項目干事和養育師的招聘,基金會方面也有一套完善的流程:只有經過筆試、面試及相關考核篩選后,才能全職投入到工作中。入職之后,項目團隊還會對其開展為期一年至三年不等的系統性培訓。完善的項目架構及管理模式不僅保證了項目質量,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養育師的能力價值和榮譽感。 張華華是清澗縣“養育未來”項目的一名養育師,作為兩個孩子的媽媽,她性格比較外向,也喜歡和孩子們相處。在工作過程中,她發現一些家長并沒有意識到孩子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與孩子缺乏充分的互動。“但實際上,0-3歲是孩子能力發展的黃金時期。在養育中心,我們可以根據現有教材,教會家長如何陪孩子看繪本、做游戲,促進孩子和家長之間的互動。” 張華華介紹說,報名參與養育中心的家庭中,約有20戶住的比較偏遠,養育師會在周六固定時間挨家挨戶上門家訪。“有些住的遠的家庭,下了車還要步行一段時間,有時候上完課天就黑了。但是家長們非常開心,也非常歡迎我們,覺得我們為孩子們健康成長提供了寶貴的學習機會。” 此外,記者還了解到,針對一些交通不便或居住更遠的孩子及家庭,項目組開發了一套線上服務課程,將課程內容搭載在智能設備上,通過“線上課程+線下定期走訪”的方式,希望降低入戶家訪的成本,同時提高項目覆蓋率。目前,這一模式正在測試中。 “這也體現了養育未來項目的另一大社會價值:一方面,項目解決了部分農村女性就業問題,提升了她們的個人能力,如與人溝通的能力、教育孩子的能力等,為她們今后的發展創造了更多可能;另一方面,在和孩子們相處的過程中,這些農村女性也被反哺,她們的內心和情緒也得到了治愈。”聞佳談道。 集中力量 推動多方協同“全省模式” “經過六年多的摸索,項目逐漸有了一點兒成效,但后續發展也遇到一些瓶頸。”聞佳坦言,0-3歲嬰幼兒早期發展和家庭養育是一個非常重大的社會議題,僅靠一家機構無法解決,也做不好。“此前我們計劃在全國范圍內落地項目,但發現這樣做非常牽扯精力,項目影響力沒有得到充分體現,也無法引起當地更多關注,供應鏈也無法高效滿足項目需求。因此,我們希望集中力量,發動整個行業整個生態系統,讓更多有著相同目標的企業和社會力量加入進來,那么項目影響和效果肯定會不一樣。” 在此背景下,湖畔魔豆公益基金會開始思考調整項目戰略,從“整縣模式”轉向聚焦“全省模式”。 今年6月,湖畔魔豆公益基金會聯合中國能源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陜西省衛生健康委員會、漢中市衛生健康委員會、鎮巴縣人民政府,簽約啟動鎮巴縣“家長學校,養育未來”公益項目,標志著“養育未來”項目開始在陜西省探索多方協同的“全省模式”。 “基于此前在陜西省的項目經驗,我們希望先在陜西省做出一點成績,打造一個樣板,進而影響大家對這件事的認知,聯動起來在更大范圍內進行推廣。此前我們的想法可能偏理想化,我們意識到制約縣域發展的因素是不同的,但也希望在不同的地區進行嘗試,實際上這種推廣方式是非常困難的,讓我們多走了很多彎路。” 聞佳說,在這個議題上基金會一直抱著開放的心態,也在持續探索更好的項目模式。“從最開始的‘無知者無畏’,到追求項目可持續可復制,我們希望做議題的倡導者和影響者,同時也希望成為解決方案的探索者和行動者。這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我們對自己充滿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