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近年來,隨著社會需求不斷上升,社工群體逐漸被大家所認知。從幫扶老人,到心理疏導;從看護兒童,到醫療救助;從調解糾紛,到法律援助……社工服務不僅形式越來越多樣,而且內容也越來越全面,這些社會工作者,以專業、精準的服務,讓人們覺得生活更美好。 專職社工 專業傳遞溫暖 在社會工作中,離不開這樣一群人,他們專業、專注、專職,用自己所學所長全身心投入,為困境者架起一座溫暖的橋,用生命照亮生命,他們就是專職社工。近日,記者來到長春市吉達方舟社會工作服務中心,與專職社工面對面,了解他們的工作日常,探尋這份職業背后的故事。 “我們中心成立于2015年,承接省、市和區級社會工作服務項目40余個,現有全職社工30余人。”吉達方舟社工服務中心總干事鄒儒飛介紹,“現在主要承接的是長春團市委青少年事務專業化社工服務項目,為居住、工作、生活在寬城區、凈月區、長春新區和蓮花山區域遭遇困境的12類重點青少年開展服務。” “服務對象發生的變化是支撐我們做好這項工作的動力。”項目總督導趙水蓮是從業12年的資深社工,有著豐富的社工經驗。談及自己服務的個例,她印象深刻。 “小偉(化名)是我今年2月末接手的個案,他和母親、姥姥、舅舅、舅媽一家生活在一起,他媽媽患有腎病,兩天做一次透析,家里收入來源單一,經濟十分困難。而且這個孩子生活的村里幾乎沒有同齡人,家人也很少帶他出去,所以他缺少社交,性格比較內向。” 在充分了解小偉的情況后,趙水蓮先是鏈接社會資源,申請一筆資助金,從經濟上給予一定幫助。“我還聯系到了雷鋒車隊南關分會開展一對一幫扶,車隊負責繳納學費、買衣服和籃球等玩具,也會經常帶他出去看電影、吃飯、參加各種活動。” 同時趙水蓮還邀請小偉參加服務中心或其他單位組織的各類活動,不僅讓小偉認識到了非常多的同齡人,也讓他了解各種職業,小偉開始對未來上大學、參加工作有了更多憧憬。 豐富多彩的各類活動讓小偉眼界逐漸開拓,不再局限于自己的小世界,交到了很多朋友,性格日漸開朗。“小偉的媽媽跟我說孩子現在話比以前多了,每天都很快樂,這個暑期過得特別充實,比以前自信多了,變化非常大。”趙水蓮說,小偉還在社工的指導下學會了跳繩、打沙包、羽毛球等運動,現在每天都會在媽媽的監督下堅持運動,身體素質比以前好了很多。 短短半年時間,服務10余次,小偉發生的變化讓身邊人驚喜。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社工會根據被服務對象的需求和實際情況,開展收集資料、制定目標和計劃、開展服務、追蹤評估等一系列工作,有針對性地選擇合適的工作方法,廣泛鏈接社會資源。 “專職社工開展社會工作的時間、經驗更充足,所以我們提供的服務也要更加精細化、更深入。在很多看似簡單的活動中我們都會融入很多小技巧,讓活動成為載體,每一次活動都能達到一定的服務效果。”鄒儒飛表示,他們會持續深耕細作社會工作,探尋產品化、標準化道路,形成屬于自己的特色服務體系,希望能幫助更多人。 社會工作服務站 百姓身邊的“幸福站” 在永昌街道杏花邨社區,網格長朱禹涵是社工崗工作人員,也是一名助理社工師。在開展社工工作中,她以網格為陣地,為轄區的獨居孤寡老人排憂解難。 看到朱禹涵的到來,洪阿姨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趕忙讓她坐下。朱禹涵幾乎每天都會與洪阿姨交談,及時了解老人的日常生活情況及身體狀況。稍作休息,便開始為老人打掃屋子,收拾床鋪,洪阿姨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孩子在外地工作,家里只剩我一個人了,有你的關心與陪伴,我一點都不覺得孤單,感謝有你!”洪阿姨今年78歲,老伴去世得早,有一個兒子常年在外地工作,阿姨自己一個人生活,隨著年歲的增加,越來越需要有個人陪她說說話。每當社工人員去陪阿姨說話,看看老照片,聽聽老人講述年輕時候的故事,阿姨都特別開心。 7月27日,孫大姐到義和社區辦理獨生子女獎勵金,義和社區社工點的社工黃春紅熱情接待了孫大姐。在審核材料時發現孫大姐缺少一項重要材料,需要老鄰居輔助提供。孫大姐對此項材料犯了難,原來孫大姐雖然戶籍在義和社區,近幾年已經搬離此地了,不知道現在應該聯系誰幫助她,孫大姐很沮喪。黃春紅看出了孫大姐的為難,與孫大姐分析她手里現有的材料,一步一步幫助孫大姐捋清補辦材料的思路。在黃春紅耐心的講解下,孫大姐緊鎖的眉間一點一點打開,臉上也露出欣喜的笑容。 去年冬天,杏花邨社區收到轄區空巢老人李明華的電話,告知暖氣管不熱,需要社區人員幫忙解決。社區網格長立即溝通了兩名社工人員去入戶查看,來到老人家中,社工張柏松發現,暖氣閥門銹跡斑斑,暖氣片摸上去沒有一點溫度,猜測是沒有給暖氣管放氣的原因。于是他立即用提前備好的鉗子把暖氣管口擰開,用空瓶子接出了暖氣中的臟水,給暖氣管充分放氣。操作完過了一會,暖氣片漸漸升溫,房間里也溫暖起來。 “有難題找社區,有熱心的社工幫忙解決。”在永昌街道,這是轄區居民群眾的共識。今年以來,永昌街道以“黨建+社區治理”為主線,依托街道社會事務服務科建立了社會工作服務站,使社工站成為縱向統籌、橫向鏈接的綜合性、協調性、樞紐型的平臺,在街道初步形成了“以社區為平臺、社會工作者為支撐、社會組織為載體、社區志愿者為輔助、社會慈善資源為補充”的現代基層治理機制。 記者了解到,永昌街道社工站和各個社工點都配有站長和駐站社工,負責社工點的建設與項目的實施,目前街道社工61人,持證社工32人,在開展各種服務項目、服務活動的同時,還會通過“社工微課堂”“文化沙龍”“頭腦風暴”等活動提高社工的專業化能力,積極鏈接社會組織專業社工,借助專業社工力量和方法,針對特定群體開展專業服務。 在長春市,像這樣積極引進社會組織、引入專業社工力量服務居民的街道社區還有很多,黨建引領、服務多元、共同參與、溫暖同行,已經成為創新基層治理的新方法、新路徑,新時代基層社區、幸福家園建設工作邁入新階段。 校社聯動 服務幸福長春 8月29日一大早,東北師大社會學院社工專業研二學生張明陽、高璇等4人來到華陽社區,與社區一線社工開展幫扶困難居民活動。據了解,7月中旬,在長春市社會工作者協會組織下,華陽社區的一線社工與東北師大社工專業碩士結成幫學互助對子,開展社工實務參與社區治理。 在結對活動中,華陽社區社工張馨月與學生張明陽結成了幫學互助對子,兩人正在策劃具體的入戶走訪活動。據張馨月介紹,此項結對活動的基本內容有五項:每對社工根據需要適量選擇性跟崗、跟學;每對社工年內完成一個服務個案,并以一定的形式向所在單位匯報呈現服務成果;接受社區、學院雙導師督導、指導;發揮結對服務的示范作用;結對人發揮主觀能動性開展有益于實務和教學的活動。 華陽社區黨委書記王冠表示,通過與東北師范大學社工學院簽訂“五社”聯動基層治理協議,達成校社聯動共同發展目標,將教育資源優勢融入社區,形成合力,共同探索校社共建新社區,更好地提升社區服務質量。“下一步,我們將在黨建引領下,深化研學合作,讓學院社工力量注入社區治理工作,同時也借助社區平臺讓青年學生學以致用,從而實現為教育實踐賦能,為基層治理添智的‘雙向奔赴’。” 記者在長春市民政局了解到,從2013年起,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社工系就和二道區東站十委社區聯合,向全市開設社會工作專業課的9所高校和385個社區發出“校區社工攜手,服務幸福長春”的倡議。此后,以不同形式和載體的校、區合作遍布全市。目前,吉林大學、東北師范大學、長春工業大學、長春理工大學、長春師范大學、吉林建筑大學、吉林農業大學等高校社工系普遍與社區舉行了不同形式的合作活動,搭建起社工畢業生留在長春、服務長春、發展長春的橋梁。 長春市社會工作者協會會長唐天正表示,校社結對是一種互補性的賦能,社區一線社工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而社工碩士有著專業的個案策劃能力,二者結對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有利于開展深度服務,對社工隊伍建設更是起到了行之有效的作用,更好地服務于長春市基層治理和服務創新。 近年來,長春市的社會工作得到了全市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組織部門的大力支持,市民政局加大“長春市社工”提升工程工作力度,連續兩年組織開展全市社工人才域內外、線上線下培訓,制定政策鼓勵社區干部考取社工職業資格證書,社會各界廣泛參與,實現了從無到有、由點及面的轉變,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隨著社會工作的不斷發展,社工力量的作用、價值、不可替代性日漸增強。據了解,截止到2022年9月,長春市通過全國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考試人員已經達到5734人,長春市社工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逐漸形成了“面向基層、改善民生、服務社會”的社會工作新模式,走出了一條具有長春特色的社工之路。 (據《吉林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