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基層治理,一頭連著經濟社會發展,一頭系著群眾幸福指數。然而,基層治理工作千頭萬緒,群眾需求各不相同,如何破解?寧夏銀川市在探索中尋出一條“基層善治”之路。 近年來,銀川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黨建為引領,大力推進基層治理新實踐,創新基層治理新路徑,不斷提升基層治理社會化、法治化、專業化、智能化水平,全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 黨建賦能, 巧解基層治理千千結 10年前,金鳳區銀新苑小區一二區常常因年久失修、小區環境臟亂差被居民投訴。而今,走進這個小區的人們,常常夸贊起干凈整潔的環境。這得益于金鳳區上海西路街道銀新苑南社區打造的“紅管家”服務載體。 銀新苑南社區聯合轄區物業服務企業、業主委員會成立了“紅管家”聯合黨支部,通過黨建引領落實“雙向進入、交叉任職”制度,社區黨委成員與物業公司工作人員交叉任職,實現了黨對社區物業服務企業的組織引領和工作引領。經過多年的發展,“紅管家”聯合黨支部成員擴大到了轄區共建單位、小區黨支部、小區居民等各方力量共建共享,小區治理全面開花。截至目前,銀新苑南社區已匯集轄區30余家共建單位、機關企業、社會團體優勢資源,成立12個“陽光一家親務聯盟”,發動120名黨員組建7支“小區紅色管家”,配備專職網格員42名,發揮網格員人熟、地熟、情況熟的優勢多元化解矛盾糾紛。今年以來,已調處矛盾糾紛和信訪問題500多件。 “現在大家的覺悟提高了,小區事成了大家事,大家都參與小區治理,環境越來越好。”提起“紅管家”,小區居民楊志英樂呵呵地說道。 近年來,銀川市立足“全國城市基層黨建示范市”定位,堅持以組織堅強、民主共治、法治安全、文明和諧、美麗幸福“五好社區”建設為抓手,著力推動黨的優勢在城市基層彰顯,組織力量在治理前沿集聚,以“黨建紅”帶動“治理優”實現“生活美”。截至目前,不僅建立起包含95個社區黨組織、1242個網格(小區)黨支部、4511個樓院黨小組的三級組織鏈條,成立了“老王說和室”“紅色幫幫團”等1500多支志愿服務隊。 銀川市還將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觸角延伸到了小區物業,在全市開展住宅小區管理服務能力提升三年行動,不斷推進物業管理水平提升。以金鳳區為例,該區明確了物業服務管理四類20項重點工作任務,配套制定了5批15項制度體系,并下放物業考核權力到鎮街、社區,積極培育物業區域品牌。同時,橫向推行住建、民政、綜合執法等部門開展聯合執法、合力攻堅,縱向健全鎮街黨工委、社區黨組織、網格(小區)黨支部、樓院黨小組四級組織鏈條,將組織觸角延伸到基層末梢。截至目前,金鳳區物業企業黨組織覆蓋率由2021年底前16%增加到48.39%,業委會(物管會)組建率較2021年底提高45%,物業管理覆蓋率從2021年底前的74%提升為86.7%。 精網微格, 打通基層治理“末梢神經” 實現網格服務全覆蓋、零距離;構建“綜治中心+網格化+大數據”治理體系……近年來,銀川市不斷織密“精網微格”、凝聚“全員在格”、推動“服務到格”,讓感知基層群眾需求的“神經末梢”時時在線,守護群眾穩穩的幸福。 興慶區鳳凰北街街道轄區總面積5.2平方公里,擁有常住人口5.4萬人,為有效提升基層治理能力,整合轄區各類資源,構建“黨建+綜治+網格+N”模式,將社區黨建、綜治網格、公安防控、司法調解、便民服務等集中辦公,將城管綜合執法、環境衛生監察各類執法力量下沉網格,同時,“一社區一法律顧問”全部配備到位,力爭把群眾關注的難點熱點問題,解決在網格中。3年來,鳳凰北街共調處各類矛盾糾紛1260件,調解成功率100%。 “沒想到這么快我反映的事情就得到了解決。”賀蘭縣洪廣鎮北廟村村民崔佃龍贊嘆道。原來,前段時間,崔佃龍發現自己土地確權面積少了1.6畝,隨即將這一情況反映給了村里,希望能夠得到解決。村里網格員申向春得知后,立即將這個問題上報到洪廣鎮鄉村治理信息化平臺,經過調度員分流督辦,鎮綜治中心與北廟村村委會、村監會再次現場對崔佃龍家的土地進行了核實。“因為核實的快,現在我的土地流轉費都拿上了。有了這個鄉村治理信息化平臺,我們反映情況多了一個渠道,真正做到了讓矛盾消除在萌芽階段。”崔佃龍說。 人在網中走、事在網中結。為提升城鄉社區網格化治理水平,銀川市全面推行“15520”網格化治理模式,開展城鄉社區網格化專項治理,按照300—500戶標準,調整優化網格設置,整合黨建、綜治等功能,加強服務資源配置,打造“全科網格”。同時,充實社區工作者力量,實現“一格一員”,建立街道社區干部包聯網格、網格員走訪居民制度以及“網格長+網格員+樓棟長+單元長”四級網格隊伍架構,實現網格服務全覆蓋、零距離。截至目前,城市社區網格已由3056個增至4112個。 開拓創新, 以實效提升群眾幸福感 “近年來,銀川市堅持共建共治共享方向,聚焦國家安全、社會安定、人民安寧的突出問題,持續固根本、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以綜治中心為合成作戰室,以市域社會治理信息系統為作戰平臺,以公共安全視頻監控聯網應用為觸角延伸,以全科網格為基本單元,借助信息化推動社會治理新變革,以數據賦能開啟社會治理新模式,高質量推進更高水平的平安銀川建設。”銀川市委政法委副書記侯詠梅說道。 據了解,今年4月銀川市綜治中心掛牌成立,吸納專業性、行業性調解組織入駐其中,強化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各級綜治中心排查化解矛盾糾紛4萬余件,化解率96.8%。值得一提的是,銀川市不僅在全市培育打造市級規范化示范樣板綜治中心10個,還實現了市縣鄉村四級綜治中心全覆蓋。 在西夏區,社會治理綜合服務中心因一站式全鏈條矛盾糾紛化解的實施,已成為群眾提出意見建議、反映利益訴求、解決矛盾糾紛的主陣地。2020年,西夏區建成寧夏首家社會治理綜合服務中心,全面整合信訪、矛盾調解、勞動仲裁、法律服務、訴訟服務等職能和力量,可謂“推開一扇門,解決一攬子事”。3年多來,該中心接待來訪群眾19325人次,辦理各類事項12723件,各部門來聯動化解矛盾糾紛1961件,成功率100%。 辦理一案,化解一片,西夏區人民法院創新探索全域建設“楓橋式共享法庭”,發揮基層社會綜合治理“重要前哨”、基層群眾盡享司法便利“法律超市”、提升干部群眾法治意識“云間課堂”功能。一年來,“楓橋式共享法庭”提升社會治理效能的效果已顯現,1-7月西夏區人民法院新收各類訴訟案件同比下降7.7%,“萬人成訟率”持續下降。 辦好民生實事 讓發展更有溫度 “感覺心里的大石頭落下了。”西夏區建欣苑小區居民韓瑞嶺的塊“大石頭”揣了近20年。建欣苑小區屬于企業集資自建房,2006年企業破產,小區內的3棟樓缺失規劃、驗收、質監等資料,無法辦理不動產權證。多年來,辦證難一直是116戶居民解不開的結,韓瑞嶺也在其中。 前幾年,韓瑞嶺想賣掉房子換購一套改善性住房,因為沒有房產證,房產中介也不接。令韓瑞嶺欣喜的是,就在3個月前,他不僅如愿拿到了房產證,而且銀川市不動產登記事務中心還將“移動辦公桌”擺在了小區門口,從提交申請材料、拍照、簽字再到打印證書,全程不到5分鐘。“資產盤活了,心里踏實了。”韓瑞嶺說道。 2022年以來,銀川市黨委、政府高位推動實施解決群眾辦理房產證遺留問題專項行動,理清問題小區的堵點,綜合運用法律、行政、市場等手段對癥下藥,還創新推出“容缺、承諾告知”制度。截至目前,先后納入“辦證難”化解范圍小區(項目)共136個,涉及房屋12.29萬套,現已累計化解109個小區(項目)10.83萬套房屋辦證問題,剩余房屋正在有序推進化解中。 “要想做好基層治理工作,關切群眾的訴求,用心、用情把群眾的‘煩心事’辦成‘暖心事’。只有這樣,才能得到群眾支持。”銀川市委組織部部務委員李海龍說道。 下一步,銀川市將緊盯黨建引領、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網格化治理、基層法治建設、“保交樓”“辦證難”等重點任務,細化實化量化各項具體要求,不斷提升基層治理水平。同時,大力推進基層社會治理新實踐,及時回應新時代人民群眾多層次、差異化、個性化的新需求,切實以“基層善治”助推“首府之治”,讓全市人民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中享有更高品質的生活。 (據人民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