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當我換上法官服,坐上審判席,舉起那莊嚴的法槌時,心中突然升起了一種神圣的感覺,仿佛自己真的成了一名法官,要為保護人民盡力。”這是摘自一名小學四年級男生章恒睿日記里的一段話。 王璐把這段話保存在了微信收藏欄里。那段時間,她常會在碰到其他同事時,找出這篇日記來分享,“這是孩子真實的體驗感受,寫得特別好”。 作為北京市石景山區京漢旭城社區的一名青年社工,王璐的工齡并不長。2022年9月她離開石景山社區青年匯考進社區,如今工作才剛滿一年。 “最初的想法是面面俱到。”但投入到實際的工作中,王璐發現這并不容易,從團口遷移到社區,工作內容更多更雜,僅僅靠青年社工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 想兼顧各個年齡段的需求,要先疏通“堵點”,為社區自治引來“活水”。于是,王璐把社區工作開展的重點瞄準在了“一老一小”兩端。 憑代入感 “圈粉”社區青少年 7月26日上午,隨著法槌敲響,一起關于未成年人搶劫致人重傷的案件,在石景山區未成年人互動體驗法治教育中心(以下簡稱“教育中心”)內“開庭審理”。 “我的舉證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首先由公訴人發表意見。” “我受北京市石景山區人民檢察院的指派,代表本院以國家公訴人的身份出席法庭。” …… 模擬法庭上,9名小學生分別扮演起審判長、審判員、書記員等角色,親身參與到庭審全過程。盡管寬大的法袍穿在孩子們身上并不合身,但這并不影響他們的“威嚴”,挽起袖子的娃娃們個個嚴肅認真。 “學校也有普法課程,但需要分年級輪流上。”在章恒睿看來,學校的科普課還常常局限在教室,遠沒有這次和小伙伴們Cosplay(角色扮演)有意思。 從了解法的起源到學習法律體系,再到通過3D裸眼技術觀看真實案例,可以說,身為“法律人”的代入感從孩子們踏進教育中心那一刻就已產生。 其實,這場法律科普活動不是王璐的“突發奇想”。7月中旬,網絡上的一個話題引起了王璐的注意。“我國的根本大法是什么?”對王璐而言,這應該是國人熟知的常識,但打開評論區,各種答案五花八門,“甚至還有人在評論區吵起來。” “成年人尚且如此,那小朋友呢?”王璐冒出新點子,很快,她就在社區發出了法治教育活動“召集令”。 關于這次“召集令”的對象與年齡,王璐也有自己的考量。 “過去,社區普法活動的形式主要以發放宣傳手冊為主。”王璐坦言,主要是各年齡段居民可支配的活動時間不統一,年輕人平時上班沒有時間,老年人大多需要在家照看孫子孫女,組織他們參與普法團體實踐活動很難,而宣傳手冊隨翻隨看,不受時間、場地的限制。 但事實上,當時的“最優解”并非正確答案。“宣傳手冊大多被丟棄,拿回家看的少之又少,更不敢深究其輻射帶動力。”于是,王璐這次決定去掉“中間商”,直接從青少年這一普法關鍵群體入手。 正值暑假,召集起青少年實踐團隊并不難,很快20個名額就報滿了。“還有不少家長打電話問可否增加名額,青少年參與活動的熱情大大超出我們的想象。”王璐笑著說。 讓她更驚喜的是,青少年普法活動的輻射范圍遠不止于同齡人。“孩子們在家都是‘小老師’,看似這次參加活動的主體是青少年,實際上潛移默化影響的還有父母甚至爺爺奶奶。”王璐舉例說,活動結束后不少孩子還會向家長繼續提問,在一問一答的過程中,社區普法活動的受眾群體就從青少年擴大到了青年甚至是老年。 “我以后想成為一名堅守正義的法官。”這是章恒睿的夢想。從王璐分享的鏈接來看,章恒睿的日記在網上已有近300次瀏覽量。可以說,對章恒睿而言,這次普法教育活動的意義已經遠不止于普法。 暑期辦“廟會” 銀齡帶動全齡參與潮 老年人是社區活動的“主角”。“他們退休在家,平時帶帶孫子,一有活動就喜歡上前湊個熱鬧。”但王璐覺得,看似現場氣氛一片火熱,但只是“雷聲大雨點小”。 “有些活動只有我們組織者覺得有意義。”王璐無奈道,有些老人掃個碼、拍個照、領袋洗衣液,回到家就忘記活動是什么主題內容了。 如何才能把服務對象轉化成服務力量,扭轉社區居民的“旁觀者”心態?王璐開始思考這一問題。 6月初,王璐把“廟會”搬進了社區,她決定先“引流”老年人,守住“忠實粉絲”群體。 洗滌靈、洗碗布、帆布購物包……這些東西雖不是貴重名牌,但王璐都有精心設計。“我們把這些家家戶戶都用得上的物件設為獎品,放置在活動最后一個套圈項目。”王璐介紹,套圈不限次數,只有一個要求——憑券入場。 一個項目獎勵一張券,一張券可以套一次圈。也就是說,居民想要參與最后的套圈環節,就必須參加廟會前段的活動。 于是,靠著一張張“入場券”,王璐成功地讓社區居民主動參與到活動中。 把中醫專家請到“家門口”把脈問診,一對一解答老人睡眠以及幼兒積食等問題;邀請周邊4S店老板,到廣場講解車輛自主保養與修理的小妙招;設立銀行“柜臺”,現場講授正規理財途徑,辨別電信詐騙慣用把戲。“這些活動的受眾看似主要是老年人,但得益于現場有行業專家坐鎮,大部分老人會把自己的兒女都拉到現場一起體驗。”王璐說。 從“吸粉”到“漲粉”,王璐用了不到兩個小時。這場“廟會”設置了12個項目,共計300余名居民參與其中,發放獎品超900份。 就像線上的直播一樣,熱度是虛,成交量才是真。王璐也悄悄地為這次“廟會”設置了成果檢驗標準。就在活動接近尾聲,居民逐漸散去時,王璐安排了“便衣”志愿者,穿梭進人流。 “我們的志愿者裝作鄰居熟人,目標是跟在大人身后的小孩。”志愿者們用玩具誘導孩子,吸引他們離開家人到別處繼續玩游戲,“不過我們的小朋友警惕性很強,10個測試對象只有一個態度有松動。這也能證明,我們活動中設置的‘防拐意識培養’環節有成效。”王璐說。 貫通兩端 為社區自治引入“活水” 這些富有奇思妙想的創意活動,其實不是青年社工的“主旋律”,對王璐而言,她的工作內容多是瑣碎、平凡的日常。 “以優秀社工標準開展工作的話,是不分上下班時間的,我24小時待命。”王璐工作時習慣騎一輛電動車,方便她在社區里穿梭。 誰家暴雨過后出現了漏水情況?哪家大爺做牽引康復動靜太大擾民了?兩個樓道中間擺放的垃圾桶味道太大,新位置擺哪才能平衡兩方意見?王璐和同事希望能做到今日事今日畢。但事實上,“事多人少”才是常態。 這個0.12平方公里的轄區內,一共有1937戶居民,而青年社工只有13名,得益于早期在社區青年匯的工作經歷,王璐深知基層社區治理的薄弱之處。但正所謂“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貫通兩端,能夠為社區自治引入‘活水’,至少從目前情況來看,確實如此。”王璐說。 王璐是團員青年積極參與基層治理工作的一個生動縮影。 “王璐曾是社區青年匯市級店的店長,作為社工典型,她在落實團中央社區青春行動專項中,靈活運用著團區委社區青年匯‘品牌+陣地+資源+機制’的運營模式。”團石景山區委權益部部長王雪介紹,圍繞著建設“和諧、溫暖、活力、美麗”社區行動方向,王璐建立起社區青少年的需求清單、資源清單以及服務清單,引領著越來越多的青少年成為社區治理新生力量。 截至目前,團石景山區委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推動團的隊伍、項目、資源向試點社區集中整合,在社區青春行動、社區青年匯等品牌專項中,累計開展活動500余場,直接服務社區青少年2000余人次。“未來我們將提供更加專業的服務,不斷充實社區青少年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王雪說。 (據《中國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