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本報記者 李慶 為深入推進城市兒童友好空間建設,近日,住房城鄉建設部辦公廳、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國務院婦兒工委辦公室聯合印發《〈城市兒童友好空間建設導則(試行)〉實施手冊》(以下簡稱《手冊》),并發出通知,要求相關部門結合實際參照執行。 兒童友好空間是滿足兒童健康成長與發展需求的城市各類設施和空間環境,關系著廣大兒童的成長發展和美好未來。《手冊》采取圖文并茂、案例示范等方式,進一步明確了兒童友好空間的規劃、設計、建設和適兒化改造要求,旨在為廣大兒童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環境。 《手冊》要求,堅持“兒童優先,普惠公平”原則,堅持從兒童視角出發,尊重兒童身心發展特點,考慮兒童及看護人活動特征,以兒童更好成長為目標,以公益普惠為原則,兼顧特殊兒童群體的需求,按年齡、按需求推進兒童友好空間建設。 同時,要因地制宜,探索創新。各地要結合實際情況與特點,因城施策,推進兒童友好空間建設。鼓勵有條件的城市和地區改革創新,探索兒童友好空間建設和兒童參與機制構建等模式,滿足廣大兒童不斷增長的美好成長空間需求。 《手冊》明確了兒童友好空間建設的基本任務:一是推進城市/區(縣)、街區(街道)、社區兒童友好空間建設,構建一套規劃建設管理體系;二是推進公共服務設施、道路建設、公園綠地三類空間的適兒化改造;三是推進校外活動場所、游憩設施兩類場所設施的建設增補。 其中提到,在推進城市/區(縣)層面應加強頂層設計,全面構建兒童友好空間體系。統籌配置、系統布局、整體推進,定期開展城市兒童友好空間建設評估,優化公共服務設施、開敞空間、道路交通、安全防護等體系。 在街區(街道)層面,要與10—15分鐘步行出行范圍相銜接,對接城市街道管理服務范圍,重點完善兒童公共服務設施、活動場地、慢行系統和學徑網絡等,構建兒童友好街區空間。 在社區層面,要優先配置滿足嬰幼兒和學齡前兒童日常需求的公共服務設施、活動場地和步行路徑,滿足兒童日常基本生活和成長發展需要。 據介紹,2021年9月,國務院發布了《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21—2030年)》,提出:“美化校園環境,優化學生學習、生活條件,推進校園無障礙環境建設和改造,為學生提供安全飲用水、衛生廁所和適合身高的課桌椅,改善學校用餐和學生寄宿條件。” 2021年10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23個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推進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開展兒童友好學校建設”,“加強城市街區、社區、道路以及學校、醫院、公園、公共圖書館、體育場所、綠地、公共交通等各類服務設施和場地適兒化改造。 《手冊》對公共服務設施適兒化改造、道路空間適兒化改造、公園綠地適兒化改造以及校外活動場所和游憩設施建設都提出了具體指引。 如,具體到教育設施改造方面,《手冊》明確,提升教育設施無障礙建設水平,滿足適齡特殊兒童參與融合教育的需求。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結合使用需求,為殘障兒童增設電梯。 在兒童福利設施改造方面,《手冊》明確,兒童福利設施包括兒童福利機構、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站、殘疾兒童康復機構等。這些機構應有效保障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殘障兒童和流浪兒童的生存發展和安全權益,提升兒童福利水平。按照設施齊全、功能完善、安全衛生、方便管理的原則,推進兒童福利設施建設與適兒化改造。 校外活動場所是以加強兒童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兒童綜合素養和實踐能力為目標,配置相關設施設備,提供相關專業化服務,可供兒童在課外開展勞動教育、自然教育、美育教育、科技體驗、素質拓展及其他各類兒童校外教育和活動的設施和空間。在校外活動場所建設方面,《手冊》提出,相關場所應設置無障礙設施,方便殘障兒童出行和使用,并增加兒童緊急醫療、急救等設施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