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報記者 皮磊 我畢業于北京城市學院,藝術設計專業。這個專業發展前景還是比較廣闊的,但經過四年的學習,我覺得自己在專業方面還有所不足,也想嘗試不同領域不同工作。畢業前我咨詢了學校老師意見,認真分析自己的優缺點,大家都覺得我比較適合社會工作相關領域,所以一畢業我就來到了這家機構。” “00后”張昊天今年5月入職北京市夕陽再晨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以下簡稱“夕陽再晨”)。雖然選擇了一個與自己專業背景相差很多的領域,但經過近兩個月的磨合,他覺得自己非常喜歡現在的工作,也能發揮自己的優勢和價值。而另一方面,對于像夕陽再晨這樣的社會組織來說,不斷吸收新鮮血液尤其是高校優秀畢業生,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來源。 不過,與其他領域相比,社會組織既有自身的優勢,也有一定的特殊性。那么,對于已經加入這一領域或仍面臨就業困惑的高校畢業生來說,他們如何看待社會組織的工作?這份工作能夠帶給他們哪些不一樣的人生經歷和體驗?社會組織又將如何留住這些年輕的人才?記者就此進行了采訪。 政策支持 不斷提振行業信心 繼2022年我國高校畢業生數量首次突破1000萬后,2023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超過1100萬。如何更好地解決就業問題,成為各部門各機構重點工作。 民政部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登記的89.2萬家社會組織共有專職人員1100萬人,平均每個組織專職人員約為12人。同時,社會組織在開展課題研究、公益項目、志愿服務等活動中吸納了大量靈活就業人員。 今年1月至6月,全國社會組織共面向高校畢業生發布招聘崗位約16.5萬個,實際招聘高校畢業生7.3萬余人;設立就業見習崗位約10萬個,實際招收就業見習高校畢業生5.7萬余人。可以說,社會組織越來越成為解決就業創業問題的一支重要力量。 事實上,近年來在各級政府及政策激勵下,以社會團體、基金會和社會服務機構為代表的社會組織深度參與社會治理,以獨特的優勢在社會經濟發展進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2021年,民政部印發《“十四五”社會組織發展規劃》,其中提到,“推動社會組織服務大局。引導和支持各級各類社會組織發揮自身優勢,量力而行、盡力而為,助力解決經濟社會發展現實問題和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2022年,民政部聯合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印發《關于推動社會組織進一步助力高校畢業生等群體就業工作的通知》,積極引導社會組織挖掘就業需求,優化就業服務,加強就業幫扶。2023年,民政部持續關注這一議題,通過開展“陪伴成長?社會組織助力高校畢業生就業行動”、召開社會組織助力就業工作視頻會議、印發《民政部辦公廳關于做好2023年社會組織助力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等多種措施,推動社會組織助力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 有求職者表示,與企事業單位或其他行業相比,可能社會組織在薪資待遇及發展空間等方面競爭力不夠,“吸引力不足”。但隨著政策不斷完善,社會組織內部治理、培訓晉升機制不斷健全,社會組織長期以來給人的刻板印象也在改變。大學生將社會組織列入自己的職業發展規劃,已不再是新鮮事。 “近年來國家政策不斷完善,大家對社會組織的認識也更加深刻。”夕陽再晨主任、北京郵電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副教授張佳鑫表示,“在就業方面,經濟因素確實是需要考慮的,另外我們還要考慮社會價值,即如何在工作中更好地鍛煉自己,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在我看來,社會組織有自己的獨特優勢和價值,比如可以深入基層、服務基層,有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和路徑。” 一份有溫度有力量的工作 目前,張昊天主要負責新媒體宣傳相關工作,平時也需要進社區與社區工作人員及居民進行溝通。雖然對這個領域還不太熟悉,但他覺得加入夕陽再晨這樣一家社會組織,也比較符合自己的預期。“我覺得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營造一個更好的社會,為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會貢獻一份力量,就是組織和個人的價值所在。” 與張昊天同期加入夕陽再晨的李文玉,本科和碩士研究生階段所學專業都是社會工作。從東北師范大學碩士畢業后,她選擇來到心儀的城市北京,“想在這個領域深入發展”。而從一開始的不太了解,到后來想要在社會工作領域繼續深造,李文玉覺得,這是一個非常有溫度且非常有力量的領域,自己也非常看好其發展前景。 “一方面,目前社會組織發展前景十分廣闊,涵蓋領域也十分廣泛,涉及的業務也非常多元;另一方面,社會組織包容性很強,也吸納了很多優秀人才,非常鍛煉個人能力。我們也看到,近年來我國社會組織數量在不斷增加,質量也在不斷提升,可以說這是一個朝陽行業。”李文玉表示,如果可能的話,自己也會建議正在擇業的同學或其他優秀人才加入這個領域。 記者了解到,今年5月夕陽再晨迎來成立12周年。成立至今,夕陽再晨已為100所學校提供服務情況實時督導、有效制定服務培訓及服務建議等高效操作。目前,夕陽再晨已培養8740余名志愿服務人才,開展12350余場志愿服務活動,貢獻志愿服務時長超410萬小時。同時,夕陽再晨還在內部設立“夕陽再晨研究中心”,未來將開展社會治理、志愿服務、養老助老、文化科技相關研究。 今年,夕陽再晨分別與北京科技大學文法學院及社會學系、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文法學院、中華女子學院社會工作學院、北京聯合大學城鄉基層社會治理研究院等院校簽訂共建協議,將圍繞教學育人基地、科研共建平臺、雙創實踐基地、實習就業基地、師資隊伍建設、學科平臺建設及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開展合作。 “在對社會組織認知方面,是有一個明顯的變化過程的。之前,大家對這個領域的了解是不夠的,但最近幾年我們發現,很多院校及師生對社會組織的認知不斷加深,學生們選擇這個領域就業的意愿也逐漸提高。一方面我覺得是因為大家對這個領域有一定的認可和情懷,另一方面大家對自己的職業規劃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張佳鑫談道。 為青年人才 創造更多發展空間 《民政部辦公廳關于做好2023年社會組織助力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提到,“各地要加大引導動員力度,廣泛動員各級各類社會組織拓展服務空間、挖掘就業需求,通過面向高校畢業生開放就業崗位、設置見習崗位和提供靈活就業崗位等,擴大社會組織穩崗就業能力。” 夕陽再晨在這方面的探索不是個案。 在浙江杭州,杭州創業發展促進會于2019年發起“獵鷹計劃”,每年邀請數百位知名企業家和企業高管作為導師幫帶學生,同時給予學生職業發展指導和規劃,并提供高管助理等實習崗位。自項目啟動以來,每年都會吸引來自200多所高校上千名學生報名,最終會有近500名學生通過該項目進入導師企業,開展為期一年左右的實習。 在廣東廣州,廣東省嶺南教育慈善基金會(以下簡稱“嶺南基金會”)近兩年都會招聘高校應屆畢業生和實習生,約占機構人員的五分之一,學生學科背景涵蓋社會工作、心理學、中文、設計類等。 蔡梓琪是廣東嶺南職業技術學院2020級公益慈善事業管理專業學生。雖然是科班出身且此前參加過不少志愿服務活動,但直到加入嶺南基金會實習,才真正了解社會組織的運作模式。“社會組織的工作非常有意義,因為加入社會組織能夠真正地助人,能夠認識社會的其他面。我覺得在社會組織實習是一個難得的經歷,豐富了我的見聞和體驗。這個領域也會隨著被越來越多的人知道而快速發展。” 據嶺南基金會副秘書長黃義介紹,嶺南基金會一直以來都很重視青年公益并投入很多資源,支持初高中學生社會公益實踐,在高校開展公益創新創業大賽。2022年下半年,嶺南基金會支持開展首屆“芳滿人間 益暖嶺南”公益項目創新大賽,面向廣東嶺南職業技術學院11個二級學院、書院的16000余名學生開展。“大賽有效推動了在校師生積極參與公益慈善活動,踐行社會責任。” 不過,有從業者指出,雖然政策層面支持力度不斷加大,但對廣大社會組織而言,想要留住這些青年人才,還須不斷提升機構自身吸引力,如在培訓機制、成長及晉升空間等方面做足工作。 “不論是從機構發展層面還是從員工個人成長角度來說,我們都非常鼓勵大家提升學歷,跟北京的院校也嘗試開展了碩士定向培養合作。機構還鼓勵大家報考社工證,對于考取社工證的同事有明確的獎勵機制。除了定期培訓,我們還有較為完善的職級和職位劃分,為大家提供發展空間上的保證。”張佳鑫介紹說。 “結合專業需求,我們對新員工的培養會有不同側重。譬如針對專項的新員工,我們會有計劃地推動他們學習項目管理、協作技巧以及教育創新相關知識。對于籌資品宣的同事,則會支持他們學習品牌宣傳、籌資、聯合勸募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黃義表示,“機構要想留住人才,就要營造干事創業的氛圍,重視人才培養工作,同時給予他們充分的學習成長機會,為他們創造發展事業的空間和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