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報記者 王勇 截至目前,成都全市已培育社區社會企業226家,其中居民委員會為特別法人全資成立的具有百分百股權的有197家,居委會占股50%以上具有控股權的有29家。 中共成都市委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委員會副主任江維在近日舉行的2023社區社會企業發展促進大會上披露了上述數據。 有別于一般的社會企業,成都社區社會企業是在黨組織引領下,由城鄉社區居委會作為基層群眾自治組織特別法人控股或全資成立的。 近日發布的《社區社會企業運營規范》明確規定,社區社會企業以解決社區問題,提升社區服務為目標,以可持續創新模式開展經營管理,所得部分或全部收益用于持續反哺社區、促進社區發展治理的特定經濟組織。 那么,社區社會企業究竟是如何運作的,如何保證其目標不偏移并能夠實現?為什么成都能夠發展出如此眾多的社區社會企業,它們在社區治理中又發揮了怎樣的作用呢? 五星社區的探索 成都市龍泉驛區大面街道五星社區成立于2016年初,是一個體量龐大的新市民集中安置區。僅有0.45平方公里面積的社區里,目前已經安置了來自6個街道(鄉、鎮)33個村(社區)的5萬多居民。 社區成立之初,居民迅速進城,適應難、融合難、發展難、治理難、服務難,鄰里關系陌生,社區資源匱乏,“從鄰里的重構到社區的融合,到社區的治理和服務的發展,都成了急需解決的問題。”五星社區書記廖新燕表示。 五星社區希望通過盤活社區資源,激發社區活力,但卻面臨著資源確權難、業務資質獲得難、專業運營難的情況。在這一背景下,2016年,社區全額出資成立了成都五星啟揚社區服務有限公司,以社會企業的身份創新突破種種限制,開展勞務派遣服務、物業管理服務和公共空間運營服務。 作為社區成立的企業,五星啟揚從誕生之日起就和一般的企業不同。其法人由廖新燕擔任,在黨建引領下,圍繞社區服務和破解社區問題開展業務,著力解決居民就業、房屋安置、配套設施不完善、鄰里關系冷漠等社會問題。 社會企業所得收益25%由社區統一管理并按公司章程規定捐贈到五星社區,用于支持社區發展、助殘、助老、助困等社區公益慈善事業。 同時,企業的運行受到社區和居民的監督。以公共空間運營為例,2018年,五星社區率先成立了公共空間運營管理委員會,由委員會負責謀劃和決策公共空間運營中的定位篩選、項目引入、運營模式、資金監管等重大事項。 委員會由黨總支書記召集,“社區能人、律師、黨員代表、居民代表都會參與其中。”廖新燕表示,這也是一個監督的過程。 在這一機制的引領下,五星啟揚積極引入企業和公益機構進駐空間,為社區居民提供專業化和多元化的服務,同時入駐機構還根據占地面積核算使用經費,由其固定捐贈給社區基金。 據廖新燕介紹,截至目前,五星啟揚已經引入了16家社區合伙人超過320萬元的資金參與到社區服務中,同時捐贈了127萬元支持了67個公益項目。 與此同時,五星啟揚也在2019年通過了成都市的社會企業認證并獲得了金牌社會企業的稱號。 積極穩妥試點先行 五星社區的探索是成都發展社區社會企業的一個縮影,實際上,這樣的探索在成都市郫都、金牛、武侯等區(市)縣已經遍地開花。 早在2017年,成都市委市政府就出臺《關于深入推進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建設高品質和諧宜居生活社區的意見》,“鼓勵社區探索創辦服務居民的社會企業”。 2021年,成都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出臺《關于印發成都市社會企業培育發展管理辦法的通知》,提出支持有條件的社區以特別法人身份創辦社區社會企業,充分挖掘社區資源稟賦,圍繞社區治理、居民需要,開展社會企業項目經營。 為什么要這樣大力培育發展社區社會企業呢?江維表示,主要基于以下幾個方面的考量: 一是從政治功能上看,發展社區社會企業有助于夯實黨在基層的執政基礎,既可以讓社區居民得到服務,也可以讓社區干部得到歷練,讓社區治理和社區發展的融合度更高。 二是從經濟功能上看,發展社區社會企業有利于引入外部的社會力量,活化利用社區資源,增強社區發展活力,通過重建社區中有效的社會鏈接,重組社會資源,對社區閑置低效空間資源進行整合利用,高效提升社區發展能力。 發展社區社會企業有利于更好的解決社會問題,用創新方法解決社會問題、用創新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實現社會使命的雙重優勢,為財政兜不了、市場管不了的社區治理難題提供了破解的空間和解決的方案,有效彌補傳統的基層治理的缺憾。 同時,社區社會企業由于其獨特的創辦主體和生長的環境,并且要接受社區黨組織、社區居民,以及街道區級部門等多重監管,社會目標不容易漂移,更容易被居民接受和得到信任,在服務居民中增強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據江維介紹,按照積極穩妥試點先行的原則,成都市采取區(市)縣為主體試點探索的方式培育發展社會企業。郫都、金牛、武侯等區(市)縣組織社治、市場監管、民政等以聯合發文的形式,探索社會企業的生態和政策體系。目前,社區社會企業呈現出蓬勃發展、有序發展、規范發展的態勢。 以郫都區為例,據郫都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社治委主任鄭志介紹,該區在全市率先出臺了社區社會企業培育扶持辦法、操作指南和入庫指南等“1+2”政策,構建了涵蓋一個綜合服務中心、一個種子庫、一所治理學院、一個供需對接平臺的“四個一”社區社會企業培育發展路徑。 截至目前,郫都區已培育社區社會企業53家,孵化種子企業20余家,業務涉及就業支持、養老助老、婦幼成長、物業管理等民生公共服務領域,初步呈現創客服務驛站、產區互動、校地共融等場景,社區社會企業行業生態初具雛形。 需進一步規范發展 盡管成都市的探索已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作為新生事物,社區社會企業的發展還存在著一系列問題。為了進一步規范社區社會企業,使其健康發展并保證目標不偏移,成都市社會企業發展促進會于近日發布了《社區社會企業運營規范》(以下簡稱《規范》)團體標準。 《規范》由中國社會治理研究會、成都市社會企業發展促進會、中共成都市郫都區委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委員會、中共成都市武侯區委社區發展治理委員會、成都市標準研究院等多家單位共同起草。 據成都市社會企業發展促進會會長夏璇介紹,《規范》從“治理、發展、服務、互助、保障”這五個關鍵點聚焦社區社會企業的籌備、設立和運營全過程管理,系統提出指導方案。 《規范》強調,社區社會企業要以促進社區發展治理和提升社區服務,以社區全體居民利益為成立和運營的根本目的。其組織構架要與社區發展治理融合,設立居民會議制度,在企業設立、運營、利潤分配等關鍵環節充分考慮社區及社區居民利益,在社區社會企業董事會、監事會等決策、監督機構中充分吸納社區居民及公共利益代表。 《規范》強調,社區社會企業應采用可持續發展的創新模式,經營性收入應不低于總收入的70%。同時,應始終堅持“錯位”“補位”原則確定經營項目,不能以社區公信力和社區公共資源進行惡意競爭,擠占其它市場主體生存空間。 《規范》強調,社區社會企業可圍繞居民亟需的養老、托育、醫護、教育、家政、維修、文化、體育、環保等生活性服務需求策劃實施社區商業項目,以社區發展回應居民需求,并通過所得利潤反哺社區基金(會)。 “《規范》對于加快社區社會企業發展,促進基層治理效能化發展,盤活社區資源、實現社區造血、完善社區服務、提高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程度和水平、改善社區環境和就業情況、解決社區治理中的矛盾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夏璇強調。 當然,僅有《規范》是不夠的,中國社會治理研究會秘書長何立軍表示,應該對社區社會企業采取更加成體系更加規范的引導、扶持和監管政策,“特別建議從黨建引領社會目標、股權架構治理結構、制度規范、利潤分配、資產鎖定、績效評價、信息公開等方面對社區社會企業予以規范引導,保證社區社會企業的使命不發生偏移,保證社區的利益不因為發展社區社會企業而受損。” “建議成都市趁勢而上,加快建立包括社區社會企業在內的社會企業生態系統,進一步明確社區社會企業的功能定位、發展路徑。在社區生態體系的建設上,建議政府部門在政策創新、制度保障方面多做工作。同時,要做好資源鏈接、行業規范的工作,社區社會企業除了探索可持續發展的盈利模式、商業模式外,要更多的關注如何滿足居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何立軍強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