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
■ 本報記者 李慶 呂建華是河北省石家莊市裕華區初心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的一名社工。去年8月,在石家莊市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組織的一次夏令營中,呂建華第一次見到了小米(化名)。13歲的她身材高高瘦瘦,雖長相清秀,但總喜歡用長長的劉海兒擋住大半張臉,似乎要把自己隱藏起來。多年的兒童社會工作服務經驗告訴呂建華,這個女孩需要關注。 從特別關注到“危機介入” “夏令營結束后我一直通過微信與小米保持聯系。一天深夜十一點,小米發來微信語音,向我哭訴:‘阿姨,我不想活了!’”呂建華一面安撫小米的情緒,一面詢問她發生了什么。小米發來一張面部紅腫的照片,說她剛被父親打了十幾個耳光。在安撫小米情緒的同時,呂建華迅速與督導、主管、兒童主任進行了緊急會商,決定對小米進行危機介入。通過安撫,小米的情緒穩定了下來,但作為一名專業社工,呂建華深知孩子的問題一定與家庭有著極深的關系。 第二天,呂建華對小米進行了家訪。通過了解得知,小米的父親不幸患上了股骨頭壞死,患病后由于心理落差很大,希望小米能夠分擔家庭的重擔。當小米違背了父親的意愿時,便訴諸暴力。而小米的母親在家庭中處于弱勢地位,對小米支持不足。 在與小米深入溝通后,呂建華將服務目標定為讓小米能夠獲得和諧的家庭成長環境。 建立親子關系,培養積極的情感和自信心 小米與父親的矛盾根源是父親教育方式的不合理。為了幫助小米父母轉變教育觀念進而調節家庭關系,呂建華通過多次家訪會談,讓小米的父母認識到暴力的方式是非法行為,且無法解決問題;同時,讓母親主動調和緊張的父女關系,并給予小米更多的支持。經過數次的親子教育會談,呂建華成功地幫助小米父母改變了教育方式。 呂建華認為,一個家庭中孩子與父母需要共同成長,可以通過召開家庭會議的方式加強親子間的有效溝通。 “我其實非常愛爸爸,但我不知道該如何表達。”小米告訴呂建華。 于是,為了鼓勵小米,呂建華建議她主動邁出與父親和解的第一步——為家人做一道菜。第二天,小米將一盤西紅柿炒雞蛋端上了餐桌。看到桌上的菜,父親表揚了小米,并坦言:“爸爸內心很愛你,但缺少對你的關愛,更不應該使用暴力。”一道簡單的家常菜,拉近了親子之間的關系,提升了小米的自信,讓她學會溝通與理解。 相遇的150天:她剪去了長劉海兒 2023年2月,呂建華再一次來到小米的家中,驚喜地發現她剪掉了劉海兒,整個人變得自信又活潑。150天的時間,小米的改變是巨大的,她學會了如何接受愛和表達愛。父親的暴力行為再也沒有出現,家庭關系也變得親密和諧。 從重點關注到危機介入再到學會溝通、學會付出,回顧與小米一家相遇的150天,呂建華感觸頗深。她認為,小米與父母在共同成長的同時,自己也得到了成長與歷練。“在兒童社會工作服務中,一定不能忽略其背后的家庭問題,要堅持‘助人自助’和‘人在情境中’的服務理念,不斷調整工作方式,這樣才能把服務做得有溫度、有深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