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堅定目標 傳承公益 《公益時報》:您和英皇集團未來的慈善規劃有哪些? 楊受成:堅定目標,秉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希望未來能夠通過一系列的實際行動將公益美德傳承延續。去年是英皇集團成立八十周年的重要年份,我們也提出了在以下幾個領域要繼續深耕,作出應有貢獻:長者關懷、青少年發展、社區共融、資源共享、環境保護等。 《公益時報》:香港讓您比較欣賞的慈善家有哪些? 楊受成:在我行善之路最初階段,在香港備受仰慕的大慈善家鄧肇堅可以說是我的領路人。偶然結識,鄧肇堅對作為后輩的我來說又少不了提攜。鄧肇堅對我的啟蒙,促使我決心回饋社會。鄧肇堅先生相信捐款慈善是為自己積德,更能造福世人。除了經常大額捐款興建醫院之外,更是親力親為,每年寒冬派棉衣,新春探訪長者,大派利是。他的善行深深打動了我。鄧肇堅為香港慈善屢開先河,既是良師更是益友,指引我前行。 《公益時報》:作為一名成功的企業家和慈善家,有哪些人生的感悟可以分享給社會大眾? 楊受成:做人,首先要爭氣,要強。古語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在時代的洪流中必須做到堅定自己內心,現在都流行講“不忘初心”,我很認同這個道理。 經商,我非常認同“誠信贏天下”的理念,英皇集團成立于1942年,最早起源于鐘表零售業務,其后不斷擴展,至今成為業務多元化的綜合企業集團,經營范圍包括地產、金融、鐘表珠寶、娛樂文化、酒店、數碼媒體和生活品味等。其實開創和經營如此多的業務板塊,除了要能敏銳地抓住商機,更是對企業“經營理念”和“現金流”能力的考驗。 慈善,“雪中送炭”勝過“錦上添花”,慈善從來不是易事,投身公益慈善是自己應盡的社會責任,把幫扶送到真正有需要的人那里,并持之以恒、堅持下去。 《公益時報》:有什么最想對兒子說的? 楊受成:加油努力,越努力、越幸運! >>>對話英皇集團副主席楊政龍<<< 感受到肩上重任 《公益時報》:首先恭喜您獲得“年度青年慈善家”榮譽。我們知道您還擔任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及北京市政協委員、全國青聯委員、北京青聯副主席及香港青聯主席等多項職務。在這些職務里,最喜歡哪個職務和身份?在喜歡的職務和身份中,取得了哪些成績? 楊政龍:同時作為全國青聯委員、北京青聯副主席和香港青聯主席,其實我都還蠻喜歡的,也很沉浸在不同社會職務和身份賦予我的使命感之中。這些職務看似地區和垂直領域不同,但其實都緊密圍繞在當代青年所面對的“四業問題”,包括學業、就業、創業、置業這四大方向。在這個大的領域內,我確實投入了相當多的時間和精力。 針對香港基層青少年家庭,我們持續幫扶,在“給予”的同時,培養青年們的“主人翁”的意識,希望帶動更多的青年人和我們一起回饋社會,實現“共享價值”的公益精神,推動青年向上流動。 《公益時報》:從去年開始您擔任集團副主席的職務,感受到了哪些和以往不一樣的責任和壓力? 楊政龍:坦白說我更多感受到的是肩上的重任。回顧過去80年,英皇集團由1942年時的一間小鐘表鋪,發展到今日擁有六家上市公司的多元化集團,這當中集合了祖輩及父輩的功勞。因此在新職位上,我希望能夠在秉承祖父輩基業的同時,引入更多年輕人的創新思維,在集團穩健的基石上尋求突破,充分發揮各業務間的協同效應,令集團持續增值,為社會創造更多共享價值。 《公益時報》:您擔任集團副主席期間,英皇集團發生了哪些變化?用哪些管理方式帶領英皇一起成為更有責任感的企業? 楊政龍:作為一家業務多元化的綜合企業集團,早在國家改革開放初期已率先在內地開展業務,至今足跡更遍及內地及海外。多年來,集團致力穩中求變,協同創新,成就多贏的競爭力。 我希望通過我的青春思維繼續推動集團多元化發展,為客戶增值,如引入先進的大數據和云服務等到我們的零售業務、內部管理系統升級領域等;另外也開始助推我們的文化產業板塊涉獵元宇宙、虛擬技術等潮流科技。 我們公司有非常多的“老員工”,對企業文化的認同度很高,這些人才是我們珍視的資源;面對現在職場逐步年輕化的大背景,我們也吸收了很多青年才俊,除了為他們提供工作崗位,實現個人價值,也在日常工作中通過更適合年輕人的交流方式而開展的內部分享會、義工活動凝聚共識,在構建企業文化的同時,也投入更多精力在員工關懷方面,也就是大家常說的“收獲幸福感”。 《公益時報》:我們知道你也參與了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在文化及藝術方面的工作,可以分享一下嗎? 楊政龍:是的,我被特區政府委任為文化委員會及香港藝術發展局成員,我很高興能以雙重身份,一方面作為文化產業代表,另一方面為青年代表,積極推動香港演藝和文化方面的發展。我認為香港和內地業界必須多組織跨界別交流活動,說好中國故事、說好香港故事。另外,也要致力建立粵港澳文化藝術交流平臺,助力建設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公益時報》:去年您和父親一起獲得“慈善傳承楷模”稱號,對慈善的堅持讓人敬佩。這些年您一直從事慈善事業的動力是什么? 楊政龍:延續慈善精神,傳承慈善理念,秉持家族愛心傳承。我的父親常常提醒我們要常懷感恩之心,盡自己所能,為有需要的人及時提供援助。 我非常關注青年培養和就業問題,因為我本來也是青年,所以對于同齡人的生活、工作情況非常熟悉,我希望能通過我吸取到的來自職場、社會上的經驗,為他人提供更多更優選擇。 《公益時報》:慈善讓自己有哪些感悟和收獲?對自己的事業是否有幫助? 楊政龍:今后,我會在推動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同時,繼續履行“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的責任,秉承父親的慈善精神,為青年發展、養老服務、教育、文化等領域提供更多支持。 其實我認為經營企業業務和開展慈善事業是相輔相成的關系,而且投身到社會公益領域后,我才切身意識到原來我能做的事情有這么多!如何精準地將幫扶送到有需要的人群中,其實對于項目前期策劃的要求就比較高。這也如同做生意,有好的想法不難,但從設計到實現的整個過程,同樣需要市場調研、數據分析、跟蹤訪談、持續優化等全流程支持,我很享受開展英皇集團的事業和其他工作,這能夠讓我發揮更多作用,創造價值,也更加有意義。 《公益時報》:可否分享一下您多年行善過程中,對自己觸動比較深的幾個故事。 楊政龍:香港第五波疫情來臨的時候,我們多次和青年義工包裝防疫包,又親身走訪香港多個小區,將防疫包送到基層學童的家庭。其實當時大家都很緊張且手足無措,但也感謝現代科技,我們通過移動互聯網應用技術迅速集結物資,并將線上線下結合,分成小組,通力合作運送和派發物資,并對數據進行實時監控和追蹤。 第二點是運用了英皇集團資源與慈善團體合作推出“共·融舍”過渡性房屋計劃,為背景、文化不同的基層家庭解決燃眉之急。今年,在香港特區政府的指導下,擴大“青年宿舍計劃”,在3月已率先成功打造“首間由酒店轉成的青年宿舍”——BeLIVING Youth Hub,這是香港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將酒店和旅館轉作青年宿舍用途的資助計劃”下推出的首個項目,距離港鐵銅鑼灣站只有約5分鐘路程。現已有香港青年成功入住,讓切實解決年輕人的居住問題,并創造性地為他們提供不同興趣小組、實習機會、社交平臺,讓豐富的內容填充到他們的每日生活。 《公益時報》:父親的哪些教育方式,讓您一直在堅持行善?自己最早做慈善是在什么時候? 楊政龍:1998年湖北發生水災,當時我才12歲,我還記得那時我第一次跟著父親到湖北災區探訪。水災后的場面到現在還歷歷在目:受災地區的房屋被洪水摧毀,災民們急需得到救助。父親楊受成在當時第一時間捐款,更是調動捐贈災民們所急需的生活必備物資,對災民們提供支援和幫扶。 這么多年來,看著父親以身作則帶動集團上下投身公益,這也更加堅定了我要將公益之火傳承下去的信念。 《公益時報》:在您的眼中,父親是個怎樣的人?父親哪些優良品質值得您去學習? 楊政龍:其實我在各方面都把父親當成前行道路上的楷模,他是一位誠以待人、樂觀積極的人,他的座右銘是“爭氣”。在經商和企業治理方面,他時刻提醒我要“以誠為本”;在公益慈善方面,父親更是我的啟蒙恩師,他讓我在很小年紀就知道,做慈善是一件非常值得自豪的事情。 在父親的耳濡目染下,我對人才培養和梯隊建設也格外重視。如我剛才所講,我非常關注青年發展事務,我希望通過自身影響力為青年人做表率,帶動我的同齡人,與青年同行,讓有識之士可以發揮所長,成就夢想。 《公益時報》:未來在發展好英皇集團的同時,個人及企業在慈善方面有哪些規劃? 楊政龍:青年是社會的未來,讓青年感受到來自各方面的關注、關心和關懷,有助于促進社會進一步融合。未來,我會繼續不遺余力推動青年向上流動,將香港“青年宿舍”項目運營好,助力香港青年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實現公益慈善精神的傳承。 此外,我也希望青年們學會感恩,加入到我們的隊伍,積極回饋社會、貢獻自己,將互助博愛的精神循環不息的延續下去。 《公益時報》:希望自己在社會公眾眼中,是個什么樣的人? 楊政龍:如果用幾個形容詞描述我,我希望是“充滿正能量”“鼓舞人心的”。 《公益時報》:有什么最想對父親說的? 楊政龍:感恩一切,未來可期!(徐輝) 1998年楊受成向湖北災區捐款捐,年少的楊政龍陪伴在側 楊政龍關注青少年發展,與香港希望種子籃球隊的同學們參與體育鍛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