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ESG)報告被稱為上市公司的“第二財報”,越來越受到市場各方的重視。截至4月底,逾1700家A股公司在年報外單獨編制并發布2022年ESG相關報告,披露率34%,數量較上年又有所提升,其中,70.4%的央企上市公司發布了獨立的ESG報告,發揮了先鋒作用。 “這是一個好的開始,但中國企業ESG管理水平提升仍需把握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上下求索。”清華大學中國現代國有企業研究院研究總監周麗莎認為,國內ESG信息披露內容與格式尚未統一,上市公司ESG報告的質量參差不齊,要加快構建中國特色ESG評價體系,提高信息披露質量。 ESG越來越受重視 ESG已成為衡量上市公司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標準,特別是在推動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與“雙碳”政策大背景下,ESG可持續發展理念當今已經成為了市場各方的基本共識。 今年以來,上市公司ESG專項報告披露呈加速之勢,成為上市公司“必答題”。據上市公司協會披露,2022年報季結束,近1700家A股公司單獨編制并發布了ESG相關報告,數量再創新高。其中,70.4%的央企上市公司發布了獨立的ESG報告,2023年有望全覆蓋。 具體來看,ESG信息披露主要以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等非財務信息為主,很多企業根據其從事行業、所處環境和業務特點,詳細披露了在綠色低碳轉型、生態環境保護、安全生產、保護員工權益等方面的信息,全面展現企業提升治理效能、踐行綠色環保、履行社會責任的舉措和成效。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錢小軍認為,ESG報告披露既符合企業自身發展需要,也是企業負責任的表現,政策驅動、社會關注和國際化是推動中國上市公司ESG報告披露率逐步提升的主因,同時,社會和投資者對企業ESG表現的關注度逐步提升,推動了企業自主披露。 市場積極參與ESG建設 與此同時,公募基金也在積極開發和ESG相關的產品。數據顯示,截至5月30日,名稱含“ESG”的公募基金產品共計51只。其中,偏股混合型基金21只、指數型股票基金18只,普通股票型基金9只,純債型基金3只。 還有的基金公司專門設立首席ESG官這一頭銜,積極參與ESG投資體系研究,前海開源基金就宣布正式任命公司普通合伙人、投資部總監崔宸龍為前海開源基金首席ESG官。 雖然上市公司ESG報告披露率不斷提高,但仍有發展空間。如一些企業對ESG投資的認識和意識相對較低,僅把ESG停留在口頭上,缺乏對ESG因素的深入分析能力,并沒有在實際經營業務中將ESG引入其中,執行力不夠;又如ESG披露缺少統一標準,導致信息披露存在差異,且信息披露政策不明確,企業采用不同標準可比性不足。 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吳曉求表示,企業踐行ESG理念、做好ESG披露信息的目標非常正確,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ESG實踐時間相對較短,不同行業面臨不同情況,無法完全按照同一個標準強制遵守。上市公司不應盲目實踐ESG理念,做強主業才是企業踐行ESG理念的前提。 周麗莎也指出,當前ESG報告沒有統一的信息披露標準,各家上市公司的報告形式多樣,導致可比性、量化性欠缺。另外,披露報告以定性描述為主,缺乏定量和標準化的數據。 構建中國特色 ESG評價體系 業內一直在呼吁分行業建立ESG信息披露標準。如在生態環境方面,就有學者建議,要在ESG投資規模、標準建設、信息披露、評級評價、監督管理、行動實踐等方面加強政策引領和指導作用,規范不同行業、不同環境下定性、定量指標及披露標準,提升企業ESG信息披露質量。同時加強不同行業、部門及機構的監管力度,統籌協調部門之間的監管合力,逐漸健全及完善監管體系,消除企業信息披露不對等的信息差,讓ESG信息披露數據賦能環境綠色低碳和經濟高質量發展,強化數據運用提升監督服務效能。 據了解,目前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指引正在研究制定。申萬宏源報告指出,A股央企上市公司占全市場總市值比例高達29%,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其披露的ESG信息主要反映中國的社會價值觀,因此,央企的信息披露、評價體系需要在吸納國外ESG體系的基礎上,結合中國特色做一定的優化完善。(據《證券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