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谷雨剛過,走進遼寧省本溪市溪湖區東風街道彩北新村,道路干凈、房屋整齊、花紅柳綠,一陣暖風拂面,夾雜著花香和新土的芬芳,沁人心脾。 “自從小柏回來以后,村里的環境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墻面翻新、道路整修,村內種花植樹,還建起了民宿。”彩北新村村民張俊文說,“每逢節假日,很多城里的大人帶著小孩到我們村里來觀光旅游,給我們帶來不少收入。” 村民口中的小柏就是彩北新村黨支部書記、主任柏華瑞。1993年出生的他,在2019年11月報名本溪的“歸雁行動”中被選聘為“歸雁”,回村任職。 柏華瑞上任后,面對彩北新村人多地少、村集體經濟薄弱的狀況,柏華瑞決定先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他把80萬元扶持資金注入村里特色奶牛養殖業,當年就為村集體帶來分紅資金4萬元;整合村內長期空閑場地,向外租賃,每年增加集體收入40余萬元;探索發展鄉村旅游,利用周邊旅游資源,帶領村民經營民宿,參與的村民每年增收近3萬元。張俊文說:“大家都說‘小’書記,心中裝下了全村人的‘大’民生。”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要彌補人才短板,既要深挖當地“土專家”“田秀才”,也要在回引本土人才上下功夫。2019年,本溪市開始開展“歸雁行動”,選聘35歲以下本鄉本土大學畢業生回村任職,助力鄉村振興。幾年來,這些回村任職的大學畢業生從回村干事的“歸雁”,逐漸變成帶動村民致富的“頭雁”。 “歸雁”變“頭雁”,帶領村民創收增收。在本溪市本溪滿族自治縣清河城鎮萬利村,一排排短木段整齊豎滿了村口田地,甚為壯觀,地里村民正忙著給木段灑水。村民徐士輝說:“這是村里的‘頭雁’黃國強帶領我們露天種植的黑木耳。去年,我跟著他種植木耳,凈收入達5萬元,這樣的收入在以前連想都不敢想。” 一年多以前,徐士輝家11畝地種的作物還是玉米,年收入不足2萬元。在黃國強幫助下,他把5畝地改種黑木耳,當年家庭收入就翻了好幾倍。 “我是土生土長的萬利村人,大學畢業后一直想為家鄉建設出力。2019年,聽說了家鄉的‘歸雁行動’,報名后被選為‘歸雁’,回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助理。”黃國強說,“在村里,我利用掌握的木耳種植技術,牽頭成立了國強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帶領鄉親們一起種植黑木耳,走上創收路。” “大家都說,木耳產業發展好,多虧了國強這個領頭雁!”萬利村委委員梁姝說,“這幾年,合作社黑木耳種植規模不斷擴大,2022年合作社種植黑木耳菌棒40萬棒,總產值180余萬元,提供就業崗位60余個,人均年增收近萬元。” 2022年,本溪市還制定出臺了“歸雁行動”選聘人員管理暫行辦法,建立起“歸雁”管理長效機制,不斷加強村級后備力量建設,激發農村干部隊伍活力,鼓勵“歸雁”為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麗鄉村貢獻力量。4年來,本溪市已有290名本地本鄉大學畢業生回到家鄉,扶持112個村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已有94個村產生收益,帶動4430戶村民增收650萬元。(據《光明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