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志愿者事業要同‘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同行。”“實踐證明,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雷鋒精神永不過時。”廣東作為中國現代志愿服務主要策源地,志愿服務事業一直走在全國前列,而青年更是志愿隊伍中的主力。多年來,廣東青年志愿者們共同創造了洋溢著青春激情的青年志愿事業,讓生命之火、青春之光灑在廣東大地每一個角落。 30萬青年 助力“百千萬工程” “通過三鄉行動,不斷推動人才回歸、資源回鄉、項目回流,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到2025年底,廣東將累計組織10萬名青年下鄉幫扶、聯系服務10萬名青年返鄉實踐、培訓服務10萬名青年提升興鄉技能,力爭實現帶動1萬名青年入縣下鄉就業、培育支持1萬名青年縣域創業…… “立足當下,我們最需要的是實干。”廣東共青團計劃圍繞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等重點領域,打造一批特色鮮明的工作項目和服務品牌。《廣東青年下鄉返鄉興鄉助力“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三年行動》方案提出,以服務青年入縣下鄉就業創業為主要抓手,加快形成城市青年下鄉、在外青年返鄉、本土青年興鄉的人才集聚效應,到2025年基本實現省級有平臺、市市有支撐、縣縣有載體、鎮鎮有隊伍、村村有能手。 廣東有122個縣(市、區)、1609個鄉鎮(街道)、2.65萬個行政村(社區),區域之間的發展水平卻不盡相同。人們清晰地看到,廣東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突出短板在縣、薄弱環節在鎮、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百千萬工程”的目標,正是重點發展全省122個縣(市、區)、1609個鄉鎮(街道)、2.65萬個行政村(社區)。 為聚焦城市青年下鄉,廣東共青團將繼續實施廣東高校畢業生志愿服務鄉村振興行動,派遣1萬名志愿者到粵東粵西粵北重點幫扶鎮開展2年至3年志愿服務;組建1萬支“三下鄉”重點團隊服務縣鎮產業發展,以“下鄉對接、長期跟進”的形式,為重點項目、科技攻關、創業幫扶、青年培育等提供支持。 為動員在外青年返鄉,廣東共青團將依托“展翅計劃”為返鄉大學生提供見實習和就業崗位,并建立人才聯系和返鄉就業臺賬,每年組織不少于3萬名大學生返鄉實習實踐。在培育本土青年興鄉方面,廣東共青團計劃建立省市縣分級覆蓋的“領頭雁”培訓體系,每年幫助3萬名鄉村青年提升興鄉技能。 建設新廣東的舞臺無比廣闊,也為廣大青年建設者、青年科學家、青年志愿者、青年技術員等帶來了實踐與創新的機遇和挑戰。可以想象,當廣大青年的力量聯動起來,必將為高質量發展中的廣東提供強大的后勁支持。 三地青年齊志愿 引領南粵青年緊跟黨走,繪就更長半徑青年“同心圓”。 近年來,團省委緊抓“雙區”和橫琴前海兩個合作區建設、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等重大機遇,全力打造粵港澳青年發展型大灣區,開展助力港澳臺青年融入灣區發展“青融工程”,推出廣東青聯投身橫琴、前海合作區10條舉措,不斷強化粵港澳臺青年交流合作,滿足青年來粵實習就業、創新創業等需求,團結引領粵港澳臺青年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 在這個實現夢想的藍圖中,粵港澳大灣區的志愿事業聯動工作正是其中不可忽略的亮點。在團省委的指導推動下,省志愿者聯合會、省青年志愿者協會聯合10個有影響力的港澳志愿服務組織發起“粵港澳大灣區志愿服務聯盟”,搭建起大灣區志愿公益團體合作網絡和交流平臺,以志愿服務為載體幫助港澳青年更好地融入灣區發展。 目前,最新修訂的《廣東省志愿服務條例》已于2021年1月1日起實施。這是廣東自1999年《廣東省青年志愿服務條例》推出以來的第三版志愿服務條例。新的條例重點關注志愿服務發展促進措施、信息平臺建設等領域。此外,2022年8月,省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印發的《關于加快建設“志愿廣東” 推進志愿服務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也明確提出,建立粵港澳大灣區志愿服務聯動機制,鼓勵香港、澳門居民參與廣東志愿服務活動,探索建立粵港澳服務記錄互認、激勵回饋一體等制度安排;以志愿服務為載體,暢通在粵港澳人士正確認識國情省情、參與人文灣區建設的渠道,推動粵港澳志愿者身份互認、資訊互通、記錄互認、激勵共享。 香港、澳門實際上是較早開始社會志愿服務的城市,有著成熟的經驗模式,借鑒了不少其他國家志愿服務的優點。“但目前來看,澳門尚未有志愿服務領域專門的法律法規,希望也能借這個機會推動澳門在這方面的工作。”澳門社區義工聯合總會理事長鄧文基說道。事實上,聯動香港、澳門的志愿力量,也讓廣東的志愿服務條例區別于其他省份,凸顯廣東特色,體現中央“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戰略。 目前,廣東“i志愿”系統、“注冊志愿者證”已在澳門落地應用。據廣東省青年聯合會介紹,以“青年同心圓計劃”為統攬,積極對接并長期聯系150家港澳臺青年社團,通過“大灣區青年家園”整合大灣區青聯專業及社會力量、培育志愿公益組織、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僅落地港澳的“益苗計劃”粵港澳大灣區專項賽,就支持超30個港澳青少年志愿公益社團開展大灣區志愿服務項目,引導港澳青少年更好地融入灣區。 如今,志愿服務成為粵港澳參與公益實踐、參與社會治理的“最大公約數”。通過廣泛的志愿服務交流合作,進一步深化港澳同胞對國情社情民情的認識,形成了凝聚人心、培養家國情懷、增強民族意識的強大社會功能。 新廣東,更志愿 在廣東志愿者信息管理服務平臺(“i志愿”系統)上,隨時可以看到注冊志愿者的人數和全省志愿者服務總時長的數字變化。近兩年,廣東每年新增注冊志愿者200多萬,新增志愿服務時長近2億小時。“i志愿”系統顯示,35歲以下青少年志愿者占比71.77%。廣東志愿事業不僅延續了建設初始的互助、友愛的使命,更在幾十年的實踐里不斷擴大豐富著志愿服務的內涵。 如何推動廣東志愿服務高質量發展,不斷擦亮志愿廣東的品牌,正成為當下廣大志愿者和志愿工作者的課題。 廣東地處改革開放前沿,社會結構復雜多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社會治理難度也更大。隨著改革不斷推向深入,復雜的社會治理實踐,也為新時代廣東志愿服務改革發展提供了試驗田。早在2009年,廣東省委、省政府就印發了《關于進一步發展志愿服務事業的意見》,明確提出“在全國率先建立起覆蓋全社會、與政府服務和市場服務相銜接的社會志愿服務體系”,首次將志愿服務作為創新社會治理的重要內容進行頂層設計,從全省一盤棋的視角出發,抓住志愿服務在社會治理中起突出作用的關鍵領域,嘗試探索形成志愿服務助力社會治理的“廣東方案”。 從縱向看,團省委早在1999年就已成立省志愿者行動指導中心,目前近70%的地市團委設立了志愿服務專門工作機構,確保志愿服務工作有專人、有經費、有陣地。全省21個地市團委均成立了志愿者聯合會(青年志愿者協會),所有縣(市、區)團委均成立志愿者聯合會(青年志愿者協會),實現省市縣三級組織網絡全覆蓋。從橫向看,文化、衛生、體育、消防、環保、媒體、法律、金融、助殘、稅務等20多個行業已率先建立志愿服務組織;在重點服務領域先后成立了志愿助殘、環保志愿服務、青少年禁毒公益服務、“伙伴同行”社矯服務等領域的志愿服務聯盟,跨界整合志愿服務專業力量。 當然,作為在志愿事業領域深耕了幾十年的先進省份,廣東志愿服務體量大但活力和專業化水平需要進一步提升,志愿服務目標定位、人力資源管理、資金保障、激勵措施等仍存在短板。要為志愿服務搭好交流學習的平臺、沉淀理論研究的積累、加強骨干人才的培養、提升志愿項目體系的建設,才能為志愿廣東帶來更多優質提升的空間。 廣東青年何為,則志愿廣東何為。青年的志愿精神和志愿實踐不僅給中國帶來了精神面貌的變化,還深刻影響著中國的未來進程。廣東正在這一進程中大膽前行,努力讓每一個青年身上散發出的志愿精神和優秀品質有所延續、有所發揚。 (據《南方》雜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