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為保護斑斕多姿的海底世界,近年來,海南省科研團隊在開展珊瑚規模化培育、研究和珊瑚礁修復工作方面下足功夫。 其中,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崖州灣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創新院”)是海南最具高校科技創新效應的一個團體。2022年,在青山公益自然守護行動(以下簡稱“青山公益”)的資助下,創新院發起了“珊瑚礁碳匯及珊瑚生態景觀修復示范項目”(以下簡稱“項目”),在海南崖州灣海底種植珊瑚,將這里打造成為一個繽紛燦爛的海底珊瑚“花園”。 資助科學團隊 潛入海底種珊瑚 上午8時,三亞崖州灣海域風平浪靜。伴著浪花飛濺,項目負責人王沛政和他的團隊身著潛水衣向水面一躍,而后漸漸潛入海底。四個小時后,正午的陽光直射在甲板上,海水也被折射得發燙,王沛政和團隊才浮出水面,顧不上防曬,一邊著急地保存分解珊瑚樣本,一邊交流海底珊瑚生長的情況。白天考察,晚上實驗,已成了他們的工作常態。 從項目開啟至今,王沛政及其團隊為獲取一線研究數據,潛入海底做實驗多達50次。 由于崖州灣海底分布著大量的花崗巖珊瑚礁,對珊瑚的修復和移植都有一定的難度。王沛政介紹:“我們在青山公益資助下,同時開展海底和陸上修復種植工程,因為海底種珊瑚需要技術更需要實踐,要一次次潛入海底,整個過程類似于陸地上的植物嫁接,但是相比起來,海底世界永遠都是變幻莫測的,有好多次,我們種好的‘母體’在一陣臺風之后,就不見了……” 經過多次嘗試,終于在2022年,王沛政于創新院實驗海域建立了人工生物礁體,投放造礁珊瑚苗400株、海藻苗200株、軟珊瑚100株,增加珊瑚覆蓋率、吸引其他海洋生物聚集,營造了良好的海洋珊瑚礁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其中軟珊瑚的投放引起了業界關注,團隊的軟體珊瑚海洋生態修復技術走在了中國的前列。 構建海洋牧場 重塑珊瑚礁生命活力 王沛政在攻克珊瑚礁修復關鍵難題的同時,也在挑戰一項世界級研究熱門方向:珊瑚苗種的培育。 珊瑚主要分為無性繁殖和有性繁殖。很多科研團隊已經掌握了無性繁殖的密碼,可以加速珊瑚數量的增長,但無性繁殖無法滿足生物多樣性的要求。在王沛政看來,未來珊瑚礁生態的恢復,仍需通過有性繁殖來實現,而這是個漫長的過程。 王沛政下定決心要在青山公益資助下,在崖州建立“海洋牧場”。他的珊瑚研究團隊曾經在海洋學院內建立過一個120平方米的珊瑚活體種質養殖館,養殖各種珊瑚活體70余種。王沛政深知每一片海域的情況都不一樣,珊瑚對環境極其敏感,對溫度、光度、水流、營養鹽以及各種微量元素等都有著嚴格的要求。人工繁育珊瑚的難度可想而知,研究團隊對20種以上的珊瑚進行篩選,以獲得耐高溫珊瑚的培育種類,最終建立標準化珊瑚養殖和繁育的技術體系并完成一份珊瑚礁耐高溫適應機制報告,這也是團隊獨創的一份科研成果。 “在人工環境下,可以通過技術手段讓珊瑚在同一個水體里面進行繁育、生長,再移植到海洋環境中。顏色可能比野生環境下更加漂亮,生命力更強。”人工繁育的珊瑚遠比野生珊瑚的環境耐受性更強,王沛政緩緩拿起一顆蜂巢小珊瑚耐心介紹道。 服務國家戰略 賦予珊瑚礁保護新價值 海南有200萬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積,可以從這片遼闊海域中獲得的“藍色碳匯”難以估量。而珊瑚礁作為一種生物礁有其特殊性,其形成過程是碳匯還是碳源,一直被全球各地的科學家所關注。 王沛政團隊在項目中也挑戰了珊瑚礁在碳交易中定量難的問題,探索將珊瑚礁由碳源向碳匯轉變的途徑,為珊瑚礁的保護賦予新意義。 青山公益的資助不僅是為了助力珊瑚礁的保護和修復,其長遠的目標是為中國實現“雙碳”作貢獻,更好地服務國家戰略。2017年8月,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與美團外賣攜手設立青山公益專項基金;2021年,在85余萬美團外賣青山公益商家的共同參與和貢獻下,發起了“青山公益自然守護行動”,通過資助公益項目和科學研究,向著應對氣候變化目標,在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路徑下做出具體行動。 王沛政表示,在青山公益的支持下,讓更多人了解到保護珊瑚的價值和意義,有助于珊瑚保護、環境保護。(徐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