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發展公益慈善事業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公益慈善事業發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為做好公益慈善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引導、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積極參與公益慈善事業”,“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為新時代我國公益慈善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統籌部署下,我國公益慈善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在新時代新征程中,黨和人民對公益慈善事業有了新的期待和更高要求,公益慈善事業要滿足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發揮第三次分配的重要作用、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助力實現共同富裕,就必須結合中國具體國情、結合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在黨的領導下,廣泛動員社會參與,積極引入專業力量,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舍我其誰的使命感,全面開創中國化時代化的公益慈善事業新格局。 要始終堅持在黨的全面領導下開展工作。中國共產黨來自人民、關心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始終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謀幸福。黨的二十大指出,“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勵共同奮斗創造美好生活,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強調要“把黨的領導落實到黨和國家事業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作為黨和國家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時代的慈善事業正快速融入中國式現代化進程,在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人的全面發展中不斷前行。堅持黨對公益慈善事業的全面領導,牢牢把握公益慈善事業發展的正確政治方向,是推動公益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要善于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去吸收精華、發揚光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守望相助、扶危濟困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國自古就有崇尚公益、熱心慈善的優秀傳統文化,從“守望相助”到“樂善好施”,從“積德行善”到“兼濟天下”,從“惻隱之心”到“兼愛非攻”,都體現了中華民族長期以來以人為本、涵養傳承、不斷升華的優秀慈善傳統,同時不斷吸收世界其他先進文明的公益慈善理念,兼容并蓄、共生共長,一直持續至今,對發展我國現代慈善事業、推動實現共同富裕、構建和諧美好社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要嚴格遵守法規政策實現規范發展。2016年9月,我國公益慈善領域的基礎性法律慈善法正式實施,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對我國的公益慈善行為進行引導和規范,有力促進了公益慈善事業的發展。2022年12月,慈善法首次迎來修訂,將“充分發揮慈善在第三次分配中的作用,推動共同富裕”納入其中,積極回應社會關切,進一步體現慈善功能的新定位、新作用、新功能。輔以相關配套政策,國家對公益慈善的正規有序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法制保障、制度規范和政策引領,公益基金會、慈善組織、社會服務機構要在慈善法框架下有序開展、規范運作。 要發揮社會工作者的專業引領作用。社會工作者作為一支受過專門訓練、掌握科學方法、恪守專業倫理、秉持為民初心的職業隊伍,是黨領導下的六大主體人才隊伍之一,他們扎根基層、立足社區、服務群眾,是“五社聯動”機制中的一支關鍵力量,社會工作者是黨和政府聯系基層群眾的橋梁和紐帶,是黨和政府做基層群眾工作的有力助手,是黨和政府落實國家各項民生政策的職業隊伍,在新時代社會建設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截至目前,我國有近400所大學開設社會工作專業,182個碩士和22個博士授權點,社會工作人才總量超過170萬人,這支龐大的人才隊伍是鏈接慈善資源、開展公益服務、落地民生項目的最佳人選,也是廣大公益慈善組織信得過、靠得住、用得上的合作伙伴。實踐表明,通過社會工作者開展的公益慈善項目能夠進一步優化資金使用效率、放大慈善資源效果、提升公益服務質量。 要充分利用媒體平臺凝聚行業共識。公益慈善事業的發展需要社會廣泛傳播宣傳,離不開新聞媒體的參與和支持。新聞媒體作為社會需求的瞭望塔、公平正義的守望者、民生疾苦的發聲器,在發現社會問題、傳遞社會愛心、促進行業交流、推動事業發展等方面有著獨特優勢。《公益時報》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多年來始終堅持“旗幟鮮明地揚善”,一路見證、記錄、推動了我國公益慈善事業的發展。由《公益時報》主辦的中國公益年會在愛心企業、慈善組織、公益基金會以及社會大眾的支持下,也逐漸形成了鏈接社會資源、組織社會力量、協調社會關系,匯聚更多媒體力量及行業力量共同關注、解決社會問題的共益模式,成為了守望公共利益、傳播社會價值、倡導人人公益、助力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公益平臺。 我們欣喜地看到,一大批企業家和先富人群已經積極參與到公益慈善事業之中,成為了推動我國公益慈善事業發展的中堅力量。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將全力支持《公益時報》持續辦好“中國公益年會”,希望更多熱心社會公益、關心社會工作、具有慈善精神、樂于奉獻付出的有識之士,跟我們一起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以中國公益年會為平臺,積極投身公益慈善事業,參與社會公益服務,為弘揚慈善文化、凝聚公益共識、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共同富裕而共同奮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