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廣東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貴州省將穩崗就業作為“六穩”“六保”重中之重,加強統籌規劃,強化政策支撐,完善工作機制,大力實施“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鄉村工匠”工程(簡稱“四項工程”),以“小切口”推動“大變化”。2021年,廣東省幫助兩省區99.2萬農村勞動力實現就業,其中脫貧勞動力36.9萬,全部穩在廣東、穩在企業、穩在崗位,涌現出一大批鄉村名廚、家政好手、文化技工和“廚師村”“技工村”“月嫂村”。 實施“粵菜師傅”“南粵家政”“廣東技工”三項工程和“鄉村工匠”工程(以下簡稱“四項工程”),是廣東省委、省政府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重大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在促進就業創新、培育技能人才、帶動富民產業、鞏固脫貧成果、促進鄉村振興、推進共同富裕等方面發揮了獨特和重要的作用。進入新階段,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和新冠疫情嚴重沖擊,廣東省委、省政府始終堅持將穩崗就業作為“六穩”“六保”重中之重,大力實施“四項工程”,創新勞務協作新舉措,以“小切口”推動“大變化”,助力協作地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目前,全國現有408.5萬脫貧人口在廣東就業,占東部8省市吸納脫貧人口務工總數的44.71%,全部穩在廣東、穩在企業、穩在崗位,“四項工程”成為廣東推進穩崗就業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廣泛影響力的新名片。 加強統籌規劃,強化政策支撐,推動“四項工程”與勞務協作無縫對接 高規格出臺三項工程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高質量實施三項工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行動和“鄉村工匠”工程實施方案,將“四項工程”全面導入東西部協作工作,并與東西部協作任務整體規劃、一體推進。2022年,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省三項工程辦印發年度工作要點,省人社、鄉村振興等部門聯合印發做好脫貧人口穩崗就業工作通知、省級示范性就業幫扶基地認定管理辦法、人社幫扶協作支持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行動方案,強化“四項工程”與勞務協作工作無縫對接。廣東聯合廣西開展三項工程合作,雙方統一培訓標準、開展技能鑒定互認,共同簽署地市級勞務協作協議8份、縣級協議43份、建立勞務站28個;與貴州共同印發粵黔協作實施三項工程工作方案等,加強“十四五”時期兩省技能評價和勞務協作,共同簽署地市級勞務協作協議10份、縣級協議99份、建立勞務站101個;協作雙方市(州)鄉村振興、人社部門均出臺相關政策,推進“四項工程”開展;同時,圍繞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需求和協作地區人力資源優勢,實施“請進來”學制培養、“送上門”短期培訓、“普及性”遠程教育、“組織化”勞務協作四項行動,幫助協作地區的農村勞動力提升技能、來廣東就業創業。截至2022年9月底,幫助廣西、貴州兩省區101.99萬農村勞動力實現就業,其中脫貧勞動力42.87萬,新增幫扶廣西、貴州兩省區6.55萬脫貧勞動力在粵穩定就業,目前兩省區在廣東務工脫貧人口已達16萬人。 建立工作機制,強化協調聯動,推動“四項工程”與穩崗就業高度吻合 省級層面,東西部協作在每年黨政代表團調研對接會議上簽署勞務協作協議,明確“四項工程”目標任務,細化穩崗就業措施,粵桂重點開展三項工程和“八桂系列勞務品牌”工程合作,粵黔重點推進“粵菜師傅”工程合作,2021年粵桂兩地通過“南粵家政”品牌帶動廣西當地就近就業4萬人,粵黔開展“粵菜師傅”技能培訓106期,培訓貴州農村勞動力4714人次。市、縣層面,協作雙方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建立長期聯動合作機制,成立工作專班,設立綜合服務網點,進一步加強工作統籌、政策互通,促進來粵脫貧人口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地穩定就業。深圳市與廣西百色市創新政府合作、校企合作、政校企合作模式,促進東西部就業供給和用工需求精準對接,有效解決職校畢業生就業質量低和企業疫情期間用工難等問題,實現學生就業與企業用工雙贏;佛山市與貴州黔東南州建立了“技工學校+人力資源機構+企業”三方協作服務工作機制,從制度層面推動了協作地區的農村勞動力提升技能、就業增收、穩崗就業;中山市通過建站結對送服務、強化培訓送技能、搭建平臺送崗位、簽訂協議送導師等“四送”舉措,推動協作兩地“四項工程”提質擴容。 加大品牌推介,強化技能培訓,推動“四項工程”與來粵務工精準匹配 依托東西部協作機制,在人才培養、標準建設、產業拓展、文化建設上推動品牌化發展。圍繞廣東用工需求,依托兩地人社部門、技工學校、勞務協作站、人力資源公司、行業協會等開展定向技能培訓,開設校企合作訂單班,實現招生即招工、入學即入職、頂崗即上崗、畢業即就業,達到產教深度融合。2021年以來,廣東與廣西協作舉辦“四項工程”技能培訓班160期、培訓人員達6324人,與貴州協作舉辦630期、培訓人員達25410人,其中定向來粵就業“廣汽班”“冠名班”“定向班”“粵菜師傅培訓班”“南粵家政花城人家仕馨班”等81期、培訓人員達2649人,涌現出姚前進、謝明委、楊龍等一大批鄉村名廚,夏乾云、汪洋、葵天雪等家政好手,馮健、謝佳麗、楊同保等文化技工和晴隆縣沙子鎮三合村等“廚師村”,冊亨縣冗渡鎮榕朵社區“技工村”,河源“月嫂村”等。如廣州開設“粵菜師傅——廣州酒家班、嶺南班”“廣東技工——廣州港班、廣汽班、廣電班、廣州地鐵班、廣藥刺檸吉班、珠江建設班”“南粵家政——花城人家仕馨班、谷豐班、巧禧班”等校企合作訂單班,積極打造勞務協作品牌;珠海攜手遵義創新建立勞務協作品牌站,將勞務協作工作站點建設與人力資源市場建設統籌起來,在市一級建起人力資源產業園。 突出平臺建設,強化重點幫扶,推動“四項工程”與鞏固成果落地見效 深入實施“校企”“校校”“政企+行業”等合作,創新創辦就業示范性基地,推動企業與協作地區合作共建高標準、實景式、綜合性實訓基地,創新打造勞動力高質量就業平臺。 一是聚焦重點幫扶,拓展就業渠道。傾斜支持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創新培育協作共建“一縣一企”農村勞動力穩崗就業基地,聚焦脫貧人口就業增收目標,暢通勞務輸出、穩崗就業“兩個端口”,拓寬就業渠道。如廣州市攜手本地企業和協作地有關職業技術院校開展校企合作,合力打造“招生—培養—就業”閉環鏈條,探索出“校企合作、產教融合、職業教育訂單人才培養”成功經驗,實踐“就業一人、致富一戶”幫扶目標;廣州港集團籌建“廣東技工”實訓基地,模擬企業作業現場;廣州嶺南集團、廣州酒家等企業聯合舉辦了“粵菜師傅”“南粵家政”實訓基地,為學生就業做足準備。 二是聚焦協作要求,創新就業方式。根據國家東西部協作有關要求,創新協作工作舉措,進一步聚焦產業發展,拓展就業平臺。如面對全球疫情和經貿形勢不確定性等影響,為解決廣東企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企業運行困難,穩崗就業壓力大的困難,廣東創新抓手,將穩崗就業平臺從省內移植到協作地區,與廣西、貴州攜手共建鄉村振興現代農業產業園,依托“一縣一園”主導產業帶動發展“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引導新型經營主體入園,將產業園打造成新型經營主體“雙創”孵化區,搭建創業見習、創客服務平臺,建立幫扶車間,設置公益崗位,吸納園區周邊脫貧人口、農村低收入人口就近就業創業。 三是聚焦幫扶對象,做好就業服務。協作雙方積極搭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信息平臺,及時提供就業信息、政策服務和法律咨詢,不斷推動“四項工程”和鞏固成果落地見效。如賀州市齊用“三心”,搭建就業“直通橋梁”,做到為就業人員“貼心”主動介入服務,“盡心”提供全面服務,“暖心”跟蹤回訪服務。 (據國家鄉村振興局官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