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蘇小星 個體的幸福感,一直是衡量廣州這座城市發展程度的重要指標。 1月28日,廣州召開的全市高質量發展大會上,共享發展成果、促進共同富裕被視為高質量發展題中應有之義。在這場廣州“開年第一會”擘畫的高質量發展藍圖中,未來的廣州將成為更加宜業宜居的幸福之城,成為所有勞動者、奮斗者、創造者共同的美好家園。圍繞這一目標,廣州在大會上提出了推動共同富裕不斷取得新進展新成效。 在廣州這座“慈善之城”,慈善捐贈和慈善活動的年增長率均超過10%,慈善信息公開達標率100%,全市注冊志愿者469萬人,注冊社會工作者突破3萬人……實際上,在推動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的路上,如何優化政策環境,激活慈善力量,拓寬參與渠道一直是這座城市探索的議題,并逐漸形成了屬于廣州“城市慈善”的經驗。 完善政策環境 培育慈善發展良性生態 過去,人們提到慈善,往往想到樂善好施的善長仁翁、樂于助人的雷鋒精神,以及親友之間一對一的互助。但面對日趨多元化的社會需求和日益復雜多變的社會問題,慈善事業也開始不斷朝著組織化、公眾化、規范化、透明化、專業化的方向發展,需要有更專業的人回應社會痛點和需求。而愛心不再局限于簡單地現金派發,捐給公益慈善組織,支持某個公益項目成為更好的選擇。然而,捐給誰、怎么捐、如何成立公益慈善組織、如何獲得社會的支持,這些都是曾經擺在眼前的問題。 城市慈善的現代化發展,離不開政策體系的優化和制度環境的完善。為推動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過去十多年,廣州一次次向“善”突圍,培育形成慈善事業發展的良性生態,進而助力慈善事業深度參與社會治理、助力推進共同富裕。早在2011年,廣州通過《廣州市募捐條例》,并在一年后正式實施,提出了適用于當時的募捐制度,并針對“募捐工作成本高、多頭超募、諾而不捐、剩余財產處理難”等問題提出對應辦法,通過開放公募權、規范募捐信息公開和監督,破除阻礙慈善募捐發展的制度瓶頸,走在全國之先。 此后,慈善和公眾的邊界不斷消融,公益慈善組織如雨后春筍,而這座有愛的城市也一次次發起了“全城義剪”“全城義載”等活動,救急救難,成為情義廣州的生動注腳。彼時,《廣州市募捐條例》也成為國內其他省市地方慈善立法的重要參照,并且為國家慈善立法提供了重要參考和借鑒,直到201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正式施行,對慈善事業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是這時,廣州再次邁開步子,率先啟動慈善領域地方立法。經歷四年多的立法,《廣州市慈善促進條例》于2021年施行。 《廣州市慈善促進條例》結合廣州實際,以問題為導向,總結特色經驗,從“促進”這一小切口入手,提出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措施,其中,包括為發揮慈善事業作為第三次分配的作用,鞏固提升“慈善之城”創建成效,推動廣州市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首次將“創建慈善之城”以立法的形式確定;而在慈善激勵方面,也明確提出要加大慈善組織培育扶持力度,全方位鼓勵慈善活動參與主體;此外,強調建立相關部門和單位既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又密切配合、加強聯動的工作機制。 要促進慈善事業發展,必須多方聯動。在實踐中,廣州亦設立了慈善工作聯席制度,在市委、市政府領導下,由民政部門牽頭,會同30個部門建立了慈善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印發市慈善工作聯席會議制度規則,由31個成員單位共同研究制定慈善工作規劃、解決制約發展的問題,加強各成員單位協同合作,為全市慈善事業發展提供機制保障。 激活慈善力量 為慈善發展塑造新動能 在高質量發展的慈善事業中,公益慈善組織不僅是籌募善款善物的平臺,更是各種社會需求和社會痛點的回應者。只有具備足夠數量和體量的公益慈善組織,一座城市的慈善事業才能更好地釋放來自社會多方的愛心和善意,并成為這座城市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補充,有效地提供各類服務和支持。這時,公益慈善組織的發展又和籌款環境息息相關。為壯大慈善主體,擴大慈善覆蓋面,廣州近年來開啟了一系列創新性的探索。 2013年3月,廣州舉辦首屆廣州市慈善項目推介會,至2016年,已為1200多個項目對接善款12億元;2014年初,廣州啟動首屆“社會組織公益創投活動”,采取“政府資助+組織自籌”的方式,至今已投入1.58億元,累計支持了1201個公益項目落地。無論是慈善項目推介會還是公益創投,均和傳統的政府購買服務項目有所不同——后者由政府職能部門制定服務內容,而前者保持了公益慈善組織的獨立性,讓公益慈善組織找到現實的需求和痛點,并通過自身的專業性制定服務項目,而后政府職能部門認可,便為其對接資源。 這一模式頗具創新,后來,被總結為“政府搭臺、慈善組織運作、社會參與”。在這片土地,慈善事業得到了充分的認可,公益慈善組織和政府職能部門之間的關系更像“伙伴”,而非“伙計”;同時,慈善服務與基本公共服務也在這個過程中有效銜接起來。與此同時,廣州也在加強社會組織培育發展基地建設,對公益慈善類社會組織實行直接登記,并搭建了“廣益聯募”全國慈善組織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臺,迄今累計發布慈善項目逾1000個,籌集善款超5億元,幫助公益慈善組織找到了更廣闊的舞臺。 但慈善事業要發展,不僅要有錢,也要有專業人才。 作為現代慈善起步較早、 發展較快、創新探索較為活躍的城市之一,近年來,廣州也一直把慈善人才培養置于重要位置,僅2022年便通過一系列培訓課程以及普法宣傳活動,推動慈善事業人才隊伍建設,包括廣州市公益慈善聯合會、廣州市善城社區公益基金會、廣州公益慈善書院等多個公益慈善組織開展了包括社區、環保、慈善理念等方面課程,進一步夯實創建“慈善之城”人才基礎,而這些課程無不體現了廣州著眼于探索構建多元化人才培養支持體系,逐漸從短期培訓轉向了關注人才長期培育支持和行業人才隊伍整體建設的特點。 也正是得益于此,近年來,“羊城慈善為民行動”、王頌湯、星河灣集團等多個慈善項目、人物和企業獲得“中華慈善獎”“中華慈善品牌項目”等全國獎項,慈善服務精準務實。其中,致力于困難大病患者救助與服務的珠珠醫療慈善救助平臺,自啟動以來,共為2.89萬余人次困難患者提供了包括咨詢、鏈接資源、心理咨詢、醫院服務等各類服務;廣州連續13年以“廣東扶貧濟困日”“羊城慈善為民”行動等為抓手,對接慈善款物近50億元。 培育慈善文化 人人慈善為人人 提升慈善意識、參與慈善活動、發展慈善事業,是一種具有廣泛群眾性的道德實踐。在廣州這座超1880萬人口的超大城市,人們素有“樂善好施”的傳統,傳遞著濃濃人情味,為慈善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厚實的基礎,但如何引導人們從傳統單一的助人為樂或物資派發向現代慈善理念轉型,也是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需要突破的難點和重點。 為推動慈善成為每個人,乃至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廣州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正式出臺的4個月后,也就是2016年7月,按照“政府搭臺、社會運作、公眾參與、全民共享”的理念,組織開展“羊城慈善為民”系列活動,帶動社會各界以各種方式參與和支持慈善事業,2017年,提出要深化“羊城慈善為民”行動,創建全國“慈善之城”,率先將慈善納入城市發展戰略,把創建“慈善之城”寫進黨委和政府工作報告。與此同時,線上線下各類慈善場景正融入市民生活中。 不少市民可以在廣州的民俗、體育賽事以及公共空間看到慈善元素。在北京街,廣州成為國內首個將大型商業步行街打造成“慈善一條街”的城市;在西湖花市,廣州在過年傳統民俗“行花街”中增加慈善攤位;在廣州塔垂直登高賽上,籌集慈善款項成為了活動內容的一部分;每年99公益日期間,各類公益慈善項目介紹更是登上公交站臺……此外,廣州還在1010個商業廣場、圖書館、連鎖門店、游客中心等區域設置慈善空間,增加群眾生活場景中的慈善元素。不僅僅是讓市民感受到慈善的存在。 事實上,近年來,不少市民更是通過社區,深入了解現代慈善,并深度參與慈善事業。2019年4月30日,廣州印發《廣州市實施“社工+慈善”戰略工作方案》,截至目前已鼓勵支持全市設立社區慈善基金530個,社區慈善(志愿服務)工作站實現鎮(街)100%全覆蓋,社區街坊守望相助,隨手行善,便能幫困難鄰里實現一個微心愿,或是為老人建立一把扶手,甚至在社區建立一家困境群體就業幫扶基地,授人以漁,助人自立;在一些社區,由街坊組成的志愿者為社區慈善項目籌款募捐成為了常態。 如今,慈善已逐漸成為越來越多公眾的價值追求和生活方式,但慈善事業的高質量發展,仍需社會多方更多支持。從2019年開始,廣州連續三年舉辦粵港澳大灣區社會責任影響力暨公益慈善盛典,發布各項年度報告,全景展示了大灣區慈善的力量。 在首屆慈善盛典上,廣東省慈善總會和廣州等9個大灣區城市慈善會共同發起“粵港澳大灣區慈善發展合作倡議”,從六大方面合作發展。而2022年初舉辦第三屆慈善盛典繼續在大灣區各城市的聯合下舉行,以“匯聚灣區善舉,助力共同富裕”為主題,探討企業、社會組織、個人在第三次分配中扮演的角色。粵港澳大灣區社會責任影響力暨公益慈善盛典已成功舉辦到第三屆,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社會責任與公益慈善領域,最具標志性的年度盛事之一。 目前,廣州已成立了全國首個慈善城市發展研究基地,為全國城市慈善事業提供理論支撐、政策參考和實踐指導。基地成立以來,廣州攜手23個城市共同推動建立研究基地運作機制,希望打造成面向全國的慈善城市交流平臺。(據善城廣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