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年來,溫州市甌海區充分激活社區沉睡力量,調動各方資源,以項目實施為紐帶、隊伍建設為保障、人才培養為抓手的工作模式,有效破解“五社”工作“動而不聯、聯而不活、活而不精”等三大難題,充分調動蘊含于基層的社會力量,推動社區治理效能不斷提升,智慧社區創建和慈善助力鄉村振興兩項工作列為全省試點。 一是建好“三支隊伍”,保障“五社”活起來。第一,做強社會組織隊伍。充分發揮慈善基地在場地、能力建設、項目推廣等方面的優勢,引導慈愛志愿服務中心、善行甌海義工服務中心等三家民間草根公益力量發展為慈善組織,將社會力量從“打游擊”轉變為“集團化作戰”,進一步做大做強社會組織隊伍。目前全區有慈善組織13家,社工機構27家,備案社區社會組織3020個。第二,壯大志愿者隊伍。率全市之先建成四個“義工之家”,成立341個志愿服務站、220個愛心亭,打造志愿者活動陣地和公益慈善服務基地。目前全區注冊志愿者數達到18.46萬人、志愿隊伍729個,服務總時長102.27萬小時。第三,規范鎮街駐場隊伍。推出“鎮街社會工作站”,以“陣地整合、資金聚合、服務融合”為目標,集合建設運行資金396萬元,打造13個鎮街社工站,引入8家社工機構、配備39名專兼職社工駐場運營,為困難群眾、治理薄弱社區等提供強有力的后勤保障。2022年,社工站聯動村社77個、社會組織91個、志愿者3660名,開展活動479場,服務困難人群46232人次,鏈接慈善資源189090元。 二是抓實“三大項目”,帶動“五社”聯起來。第一,深化創投項目。不斷加大政府購買資金扶持力度,公益創投資金從50萬元提升至100萬元,打造“1+1+1+N+X”的創投項目運作模式,即“1個公益項目、1家社會組織、1名專職社工、X個志愿者、N個慈善資源”,目前全區已通過項目征集、項目初審、項目評審等環節,落地21個公益項目下沉社區。第二,提升社工項目。13個鎮街社會工作站圍繞“一老一小”、老年友好型城市創建、兒童友好城區建設、低收入家庭綜合幫扶改革等重點工作,實施“真愛到家”“讓愛不孤單”等26個服務項目,推進“五社聯動”常態化開展,筑牢“五社”聯接紐帶。第三,深挖慈善項目。發揮慈善資金“種子”作用,通過基金運作、項目實施,引導“五社”聯接“開花結果”。如,區永嘉大師文化發展中心成立三個慈善基金,基金規模達1020萬元,引入市級優秀社工機構,聚焦低收入群體和困境兒童,開展“向日葵·同心行”項目,有效破解慈善組織缺人才、社工機構缺資金的難題,實現“慈善資金+慈善組織+專業社工+志愿者”的高質量聯動。 三是培育“三類人才”,推動“五社”強起來。第一,培養領軍型人才。民政、財政、人社、人才辦等多部門聯動,聚合各方培訓資源,針對專職社工、駐站社工等社區社會工作領域主體從業人員,按照“不少于50學時、不少于2500人次”的標準,每年分層分類開展社工主題、社工考錄、繼續教育等培訓,聚焦理想信念、技能提升、自我成長三個維度推進社工增量,2022年培育持證社工151人,目前全區持證社工共2145人。第二,配備專業型人才。建立“區招、街管、社用”機制,由組織部、民政統籌專職社工力量,重點針對融合型大社區、治理薄弱社區等,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加大專職社區工作者配備力度,全區專職社區工作者達667人。第三,培育督導型人才。大力實施社會工作督導人才培養計劃,引進專業督導機構1家、督導人才2名、培養市級督導人才20余名、省市級社會組織領軍人物7名、品牌組織3家,持續為社區輸送專業人才,推動“五社”工作強起來。 (據溫州市甌海區民政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