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蘇小星 社區,一直是廣州慈善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十年來,從居民自發參與,到公益慈善組織回應社區需求,匯聚慈善力量,實施各類慈善項目,再到各類支持政策出臺,資助或創投活動持續開展,社區慈善基金與社區慈善(志愿服務)工作站實現全覆蓋……充滿溫暖與善意的社區慈善,正成為無數廣州人生活的一部分。 十年前,社區慈善已在這座城市的“人情味”中悄然萌芽,街坊之間守望相助,誰遇到困難,大家就伸手幫一把;十年后,廣州實施“社工+慈善”戰略,每個鎮街逐漸搭建出完善的社區慈善綜合服務平臺,社區慈善從一種情義逐漸轉化為一種機制,成為社區治理的重要力量。 街坊有困難 一起伸把手 “情義廣州”是這座城市十年前已經有的一個重要標簽。 2011年,當時廣州最大的保障性住房小區——金沙洲新社區坐落于廣州市白云區金沙街。如何為保障性住房社區中的困難群體提供關懷和幫助,成為了社區工作的重要任務之一。那一年,金沙街也已引入了社工角色參與社區工作,為居民提供一站式綜合服務和支持。而在當時的一線社工看來,“社工不僅是服務提供者,更是對接公益慈善資源的橋梁。金沙街是一座島,大家彼此熟悉,其實都愿意為困難鄰里伸把手。當公益慈善的力量發揮出來,困難居民的生活也會從中得到改變的希望”。 令當地社工印象深刻的是,在金沙街的保障性住房小區有一位單親媽媽,這位街坊不僅要獨自照看還沒上幼兒園的女兒,而且要照顧已經上了年紀的母親,“我們有時跟她聊起來,聽到的都是喪氣話”。社工回憶道,這位單親媽媽肩負著一老一少的衣食住行,面對巨大的經濟壓力,也只能一個人扛下來,可有一次,家人遇到重癥,突如其來的手術費用讓她徹底陷入了絕望,向外求助,“很多街坊和社會人士站了出來,成功眾籌手術費用,還給這位媽媽買了不少生活必需品,順利渡過一次難關。” 廣州社區獨有的“人情味”不僅僅體現在金沙街。更早前,2007年年初,荔灣花市人來人往,來自耀華小學的一群學生志愿者自制手工藝品,自發擺攤義賣,籌到了4000多元,悉數用來幫助學校里的貧困同學。而在越秀區北京街,困難家庭的需求同樣需要回應,為了給社區困難家庭籌集善款,后來,北京街社工也向西湖花市指揮辦申請了義賣攤位,善款用于幫助困難街坊,購置物資,給予幫扶,為每一個困難街坊盡綿薄之力。 這些細小而溫暖的瞬間發生在城市的各個社區角落,彰顯了這座城市的溫暖和善意。不過,隨著社會服務愈來愈深入,不少社會工作者發現,那時的社區慈善主要源于民間的自發行動,往往發生在街坊遇到困難的緊急時刻,形式和手段也較為單一,難以成為社區長期良性發展的支撐力量。為了推動社區慈善助力社區治理,到了2012年5月1日,《廣州市募捐條例》開始實施,擴大公開募捐主體,放開公募權,而“社區慈善”也被明確寫入條例中,社區慈善發展,從這一年開始全面啟動。 慈善正成為 社區的一部分 社區慈善既需要穩定的募捐渠道,也需要優質的慈善項目。 錢從哪里來,項目又從哪里來?彼時,《廣州市募捐條例》便提出: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可以與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志愿服務組織、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等單位合作,采取在社區依法設立慈善捐贈站點和社區慈善基金、組織社區居民參與互助互濟活動等方式,開展社區慈善活動;鼓勵城鄉社區組織、單位在本社區、單位內部開展群眾性互助互濟活動。社區慈善不再是一件應急的情義、偶發的善舉,而是助力社區治理的常態機制,通過撬動慈善資源下沉社區,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格局。 從2013年開始,廣州連續三年舉辦了慈善項目推介會,“社區”依然是這個慈善資源對接平臺上最為顯眼的主題。其中,2015年,廣州市舉辦第三屆慈善項目推介會,以“社區慈善、人人可為”為主題,推動“慈善回歸民間”。該屆推介會吸引了130個慈善組織參與,共推出509個慈善項目,對接資金超過4.5億元。主辦方表示,90%以上圍繞社區居民特別是困難群眾等特殊群體的最迫切需求進行量身設計。那些年間,廣州還將發展社區慈善列入政府文件中,提出了扶持發展社區互助型、服務型慈善組織,支持社區社會組織發展等意見。 那些年,廣州各社區開始培育社區社會組織,嘗試解決休戚相關的公共痛點。2014年,在廣州市天河區前進街,退休后從湖南沅陵來到廣州扎根的陳海碧聽到街道的號召,組織30多名街坊組成志愿隊,自己擔任隊長。那時候,她給社區的初老志愿者一個個“電話”過去,邀請大家一同探望街道孤寡老人,籌款救急,撿拾社區垃圾,甚至關愛街邊露宿者,一干就是八年,風雨不改。在海珠區江海街,同樣退休了的江海英在社工引導下成立了海倫環保公益團隊,用各種方法宣傳垃圾分類,保護社區環境。 在志愿者掀起社區服務風潮的同時,社區慈善的主體也逐漸清晰。2019年,廣州市民政局發布《廣州市實施“社工+慈善”戰略工作方案》,提出在全市社工站設立慈善捐贈站點,鼓勵鎮街設立發展社區慈善基金(會),社區慈善基金由街坊、社工、街道、社區企業、居委等組成管委會,決定善款用途。 “過去,雖然也能通過和公募機構合作籌款,但始終與居民存在距離感。”一位社工分享道,“現在,居民愿意為社區捐款,因為大家都知道,這些都是用來幫助身邊的街坊的。”2021年8月,善城廣州發起的廣州社區慈善線上調研亦顯示,逾73%市民愿意向社區慈善基金捐贈,期待社區慈善活動內容可以更豐富,更貼合不同群體的服務需求和捐贈意向。 為社區培育 優質慈善項目 在廣州,街坊愿意捐時間,也愿意捐善款,最重要的是——能幫到身邊的人。 開發設計出街坊認同的慈善項目,尤為重要。近年來,圍繞聚焦民生保障需求、助力鄉村振興建設、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等領域,廣州開始打造“長者飯堂”、羊城“幸福家園”“微心愿”等一系列社區慈善品牌項目,由各個社區慈善基金籌集善款,根據街坊實際情況靈活調整方案,在社區落地,拓寬街坊助力鄉村振興、參與基層社會治理途徑。其中,在越秀區光塔街,“圓夢光塔”黨建公益項目可謂家喻戶曉。 在光塔街繁華鬧市的轉角小巷,藏著不少超過30年樓齡的老舊樓房,住著一些貧困家庭,這些家庭的孩子學習環境差,有的光線暗,有的就在客廳餐桌上學習,甚至是在自己的床上搭一個小木板當課桌,一直渴求能有一個可以讀書的小書房。這些年,通過廣州市慈善會圓夢光塔社區慈善基金,社區企業家紛紛參與認領微心愿,為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孩子們優化居家學習環境。這一社區慈善項目,也被社會各界奉為美談。 在海珠區素社街,生活在這里的60歲以上老人占常住人口比例超過20%,又因為有大片不適合加裝電梯的舊式樓梯房,容易導致社區內長者上下樓梯不便,甚至發生跌倒的事故。彼時,社工們想到通過籌集社會資源為長者居住集中的老舊樓房加裝扶手,并將項目上線到廣益聯募上——“每籌集95元,我們就可以為長者配置一米扶手”,并開展了“慈善登高”——為阿公阿婆加扶手爬樓體驗等活動,在社區里掀起不小的慈善熱潮。 與此同時,為培育社區優質慈善項目,廣州市慈善會、廣州市善城社區公益基金會連續三年開展廣州市社區公益微創投,鼓勵和培育優質社區慈善項目,成為廣州社區公益慈善的重要支持力量之一。正是在社會多方支持下,截至目前,全市共設立社區慈善基金447個,基本實現社區慈善基金全市街鎮全覆蓋,籌集善款4525.36萬元,以小資金撬動大服務,有效增強了人民群眾的幸福感與獲得感。 值得關注的是,創投資金只是“加速器”,社區慈善的關鍵還在于社區全動員。2021年9月,廣州正式實施《廣州市慈善促進條例》,同時廢止《廣州市募捐條例》,同年12月,廣州市民政局印發實施《廣州市推動社區慈善發展行動方案(2021-2023年)》,明確到2023年底實現社區慈善(志愿服務)工作站在社區100%全覆蓋,并對社區慈善發展提出了更明晰的方向,在原有社工站的基礎上搭建集慈善、社工、志愿服務于一體的綜合性社區慈善載體,將社區居委、街道、社區企業、街坊悉數動員起來。不少社區工作者對此頗為期待,“希望慈善作為社區治理的一部分融入各個社區工作中,這樣一來,社區慈善在社區中將有更強的存在感。”(據善城廣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