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云南省自2013年起通過選派社會工作專業人才服務欠發達地區、邊疆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以下簡稱“三區”計劃),在支持培養一批“留得下”的“三區”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的同時,也協助他們在所在縣域成立了社會工作服務機構,以便更加持續、系統地服務本地,使社會工作追求美好的社會理想和人人都能享有幸福生活的價值理念得到充分實踐。 截至2021年,云南“三區”計劃項目累計向全省165個縣次選派944名社工,帶動培養385名本土社會工作者,推動培育成立60余家縣域社工機構。無論是選派社工,還是在地培養的本地社工,在面對“三區”復雜多樣的地理生態、生計方式、宗教文化、民族文化等系統因素時,始終堅守專業價值及專業方法,創新探索本土化方法,從“兜”住困難群體基礎公共服務需求,到“網”住居民社區參與動力,再到“創”出社區治理空間,推動了本地社會工作專業發展,協同構建了多元主體參與社區治理的路徑,也響應了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走向鄉村振興的時代召喚。 不斷深化豐富的回應基層需求的專業服務實踐 在“三區”計劃開展的服務最初以回應當地因勞動力外出就業而產生的“三留守”問題,選派社工在支持“在培”社工學習專業服務知識、提升專業能力的同時,也針對地區“三留守”群體的服務需求,協助“在培”社工開展有層次的服務設計及探索。 隨著服務人群的擴大,“三區”社工服務的群體不僅涵蓋了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留守婦女群體,也包括社區(村莊)中的各類特殊人群。面對服務對象需求多樣,社區還普遍缺少專業及精準社會服務提供的情況,“三區”社工的服務類型也從補救型服務或普惠型服務,逐漸豐富到發展型的服務。 在兒童服務方面,針對兒童的救助、發展、保護及參與等方面的需求,建立起社區為本的困境兒童救助、留守兒童照顧及早期教育等多元化的兒童服務體系。以兒童活動中心建設為載體,在提供普惠型的兒童課外活動及社區教育的同時,對不同年齡段或不同成長環境的兒童開展有層次劃分服務,如學齡前兒童的親子活動、學齡期兒童的課后活動、困境兒童的救助支持、冬令營、夏令營等,也有針對面臨特殊情況的兒童的個案服務以及推動社區兒童保護體系建立的政策倡導。 在老年服務方面,針對老年人生活適應、生活照料、情感慰藉、康娛社交等方面的需求,社工開展的服務既回應老年群體的生活適應及需求,也為老年人建立新的社交關系,提供情感慰藉;通過搭建老年群體發揮才能的平臺,讓老年群體有機會參與到社區活動及公共事務之中,有更多機會實現自我價值。同時社工也通過充分盤活和利用社區資源,發動村(居)民參與到老年服務中,在實現居民(村民)互助的同時,推動社區(村莊)內生力的成長。 在婦女服務方面,針對婦女在社區(村莊)中因普遍承擔家庭照料的重擔,面臨來自生計、家庭成員關系、系統環境等多方面的壓力,社工開展的服務多以“增能”為主,推動婦女在加強自我關懷、提升學習能力的同時,以兒童、老人服務的增加協助婦女生活“減負”,創新社區(村莊)生計發展途徑,推動婦女主動參與或主持社區公共事務,發揮她們在社區(村莊)中的性別優勢。 在特殊群體服務方面,社工通過對個案的需求評估開始,逐步摸清區域內面臨共同情況的群體。在為特殊群體提供個案管理的同時,清晰政策資源,聯動社會資源,通過小組工作及社區參與或支持,為特殊群體“增能”,逐步編織對特殊群體的社區保護網。 回歸居民及文化的社區發展與治理 “三區”社工在為各地居民提供服務的同時,通過“增能”目標逐步推動居民參與到社區(村莊)事務,推動創新渠道和載體,形成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有效路徑。以傳統民族文化創新社區(村莊)居民文化,協同社區黨建,盤活社區資源,挖掘和培育社區社會組織,有效協助居民在參與體驗過程中產生“安全感”“獲得感”及“幸福感”。 “三區”計劃在云南省推動社會組織及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過程中,逐步摸索了一條整合民族文化傳承、中華文化認同與文化自信的治理路徑。比如通過民族傳統童謠和故事傳承、民族傳統文化學習及村史館籌建等,促進兒童對于自身民族和村莊的了解與熱愛。通過對少數民族村寨的兒童、婦女、老人和整個社區的文化動員,逐步形成了激活邊疆少數民族社區治理內生動力的民族社會工作服務模式。 “三區”計劃推動邊遠地區、邊疆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積累了社會工作助力鄉村振興的經驗,例如將建設合作經濟和合作社作為增能賦權策略、困難人群的社區服務型治理、困難村寨和易地搬遷安置點的社區治理創新等,為助力“三區”的鄉村振興提供了有益的工作模式。 在助力產業振興方面,社會工作可以從村寨和易地搬遷安置點村(居)民的創業、職業技能提升和發展合作經濟出發,對村(居)民進行增能賦權,提高其收入和應對經濟風險的能力。 在助力組織振興方面,“三社聯動”的經驗有助于增強合作社、老年協會、婦女協會及基層專業社會組織等組織的活力,促進基層民主和社區治理創新。 在文化振興方面,社會工作可以助力鄉村和民族文化傳承、文化產業發展和文化認同的打造。 在生態振興方面,社會工作可以助力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理念,促進生態產業發展、生態保護和美化。 在人才振興方面,“三區”社會工作首先要培育一批具備專業社會工作理念和實操能力,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本土社會工作人才和社工機構;其次要培育一批配合社區社工的社區骨干和志愿者,共同推進“三區”地區的鄉村振興工作。 在“三區”地區,有曾面臨深度貧困的地區和易地扶貧搬遷社區,社工不僅要積極探索適合當地的社會工作專業服務模式,也需要探索社會工作助力貧困村寨增收的工作模式。在村民增能賦權、農業技術培訓、協助村民成立合作社、促進市場對接和網絡銷售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有的在社區和村寨開展困境兒童干預、困難家庭救助等工作,為鞏固脫貧攻堅效果奠定基礎。有的在易地扶貧搬遷社區建立社會工作服務站,開發困境人群服務,提供基本社會服務,探索“三社聯動”工作機制,挖掘并培養專業社會工作人才和志愿者骨干力量協助社區居委會開展服務型治理,挖掘當地資源和聯動外部社會資源,應對易地扶貧搬遷人群集中和復雜的經濟和社會適應問題。 在實施“三區”計劃過程中,社工與省市(州)縣鄉(鎮)各級政府、民政部門、社區(村)“兩委”及駐村工作隊逐步形成緊密協作的關系。通過實施“三區”計劃,地方政府、群團組織從不認識社會工作,到逐步支持社工在基層社區(村)開展社會工作服務,推動成立專業社會工作機構,進行社會工作服務購買,以多元主體合力推進基層社會治理創新。 云南連心社區照顧服務中心 “三區”計劃社工同時探索了“三社聯動”的模式。在基層社區黨組織領導下,“三區”計劃社工重點圍繞培養社區骨干,提升其參與意識和能力,促進社區自組織發展和能動性發揮,挖掘村莊內生動力等方面著力,積極與村/社區“兩委”聯動,促進社區互助體系搭建,暢通并建立和完善多元主體參與治理機制,這些都大大增強了村/社區內部活力、內生動力和主體性。 “三區”計劃在回應社區居民需求及社區治理需求的同時,也需要回應因自然災害帶來的對社區環境及生活的危機。由于云南省處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與地質構造,加之山多、陡坡及降雨等,決定了云南是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震等地質災害頻發與多發的地區。 “三區”地區也多處于地質災害多發地區,有專業的社會工作力量參與災害救助,能夠有效協助受災居民應對災害帶來的危機。并在隨后的災后重建過程中,通過“三區”項目由選派社工協助本地潛在的培養對象,在災后重建過程中,幫助受災居民及社區重建房屋、重建關系,從救助走向增能式的發展,以社區營造激發村民的內生動力及主體性共同參與鄉村治理。 “三區”計劃持續開展,有助于鏈接省內外各類慈善資源,擴大社會工作的影響力與居民的獲得感。如,鏈接各級政府及民政、婦聯和團委等部門的資源,實現中央財政資金、福彩公益金等不同來源資金的聯動;鏈接社會慈善資源,如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壹基金、愛德基金會等,彌補項目資金的不足,豐富社會工作服務的內容;鏈接高校大學生志愿者資源,開展支教支農等社區志愿服務;鏈接愛心機構、愛心商家、愛心人士資源為特困群體提供物資或資金援助。 本土化的專業探索與發展展望 “三區”計劃的社會工作者在云南本土的實踐,回應了國家戰略部署中邊疆民族地區社會治理面臨的不同挑戰,也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專業實踐。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從“三社聯動”到“五社聯動”,通過“三區”計劃推動的社會工作人才與社會組織發展,使得社會工作的云南實踐更加的深入廣泛。 “三區”計劃回應了社區(村)中服務需求最集中的群體,社工將各類群體看作是有潛力改變且有能動性的個體,相信無論處于什么樣的社會環境,這些群體都有自身所具有的優勢,不僅成為服務對象的支持者,也是他們的合作者,更是改變生活狀態的同行者。 “三區”計劃以專業且系統的社會工作實踐為核心的推動。選派社工與在地培養社工在實踐中不斷將專業倫理價值、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在回應社區需求的同時,提高服務效率,改善服務方式,總結服務路徑。 “三區”計劃從培養人才的專業性為起點,在過程中推動人才“扎根”本地成立專業社會工作機構,使得服務有陣地,人才有歸屬,發展有系統。在推動人才成長的同時,合理有效地推動區域社會工作行業的生態發展?!叭齾^”計劃在社區(村)里為困難群體織起的安全網,為社區居民搭起的參與臺,逐步為基層社會治理增加了重要的社會力量,探索基層社區充分發展的創新路徑,結合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雙重需要,滿足不斷出現的新的社會需求和問題,回應不同群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時,由于“三區”不同社會群體的生活需要、發展條件和環境與發達地區有所差異,相較于多服務于“城市”的社會工作而言,面臨更多新的挑戰。 首先,“三區“多屬邊疆民族地區,在介入和干預策略上,需要社會工作者有更高的文化敏感性。加之多民族的雜居融合,對社會工作者的文化理解力和整合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三區”大多是收入較低、公共服務匱乏的地區,“三區”社會工作不但需要進行社會救助,通常還需要協助當地社區(村)來組織互助性的公共服務,推動居民參與經濟發展等。 最后,由于缺乏專業人才,“三區”的社工人才培養不能簡單地以學歷來作為選擇人才的必要條件,而是需要培養具備一定社會工作能力的社區工作人員和社區志愿者,在補足專業人員缺口的同時回應購買服務經費有限的現狀。 九年來,在“三區”計劃支持下的社會工作者們始終秉承著對社會前途和遠景始終持積極樂觀的態度,持續不斷地通過專業實踐和服務關注“三區”群眾的感受、需求及發展,協助“三區”群眾在社區(村)的生活中彼此寬容、相互支持和相互依賴,并進一步推動了“三區”的社會進步。社會工作者在開展城鄉社區社會服務、社區治理等方面的創新的經驗,也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時期發揮更大的作用。 云南連心社區照顧服務中心 盧思含 蘭樹記 胡 燕 /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