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報記者 李慶 水土保持是江河保護治理的根本措施,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日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強新時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加快構建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水土保持工作格局,全面提升水土保持功能和生態產品供給能力,為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供有力支撐。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水土保持工作取得顯著成效,水土流失面積和強度持續呈現“雙下降”態勢,為促進生態環境改善和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總體來看,我國水土流失量大面廣、局部地區嚴重的狀況依然存在,防治成效還不穩固,防治任務仍然繁重。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對水土保持工作作出安排部署。黨的二十大強調,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對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意見》提出,到2025年,水土保持體制機制和工作體系更加完善,管理效能進一步提升,人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管控,重點地區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水土流失狀況持續改善,全國水土保持率達到73%。到2035年,系統完備、協同高效的水土保持體制機制全面形成,人為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控制,重點地區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治理,全國水土保持率達到75%,生態系統水土保持功能顯著增強。 《意見》要求,堅持生態優先、保護為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從過度干預、過度利用向自然修復、休養生息轉變,建立嚴格的水土流失預防保護和監管制度,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堅持問題導向、保障民生。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力解決水土保持領域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充分發揮水土保持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堅持系統治理、綜合施策。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和流域系統性出發,遵循自然規律和客觀規律,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因地制宜、科學施策,堅持不懈、久久為功;堅持改革創新、激發活力。堅持政府和市場兩手發力,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深化水土保持體制機制創新,加強改革舉措系統集成、精準施策,進一步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 為加強新時代水土保持工作,《意見》從全面加強水土流失預防保護、依法嚴格人為水土流失監管、加快推進水土流失重點治理、提升水土保持管理能力和水平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 如在全面加強水土流失預防保護方面,《意見》要求,將水土保持生態功能重要區域和水土流失敏感脆弱區域納入生態保護紅線,實行嚴格管控,減少人類活動對自然生態空間的占用。統籌布局和加快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推進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等區域一體化生態保護和修復。以江河源頭區、重要水源地、水蝕風蝕交錯區等區域為重點,全面實施水土流失預防保護。以保護農田生態系統為重點,健全耕地休耕輪作制度,強化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完善農田灌溉排水體系,因地制宜建設農田防護林,提升土壤保持能力。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進城市水土保持和生態修復,強化山體、山林、水體、濕地保護,保持山水生態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推動綠色城市建設。 在依法嚴格人為水土流失監管方面,《意見》提出,建立以遙感監管為基本手段、重點監管為補充、信用監管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全覆蓋、常態化開展水土保持遙感監管,全面監控、及時發現、精準判別人為水土流失情況,依法依規嚴格查處有關違法違規行為。加大對造成水土流失的生態破壞行為的懲治力度,對造成生態環境損害的,依法依規嚴格追究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責任。全面實施水土保持信用評價。強化部門間協同監管和聯動執法,建立完善監管信息共享、違法線索互聯、案件通報移送等制度。健全與紀檢監察機關溝通機制,及時將發現的黨員干部和公職人員涉嫌違紀違法問題線索移送紀檢監察機關處理。 在加快推進水土流失重點治理方面,《意見》強調,全面推動小流域綜合治理提質增效,在大江大河上中游、東北黑土區、西南巖溶區、南水北調水源區、三峽庫區等水土流失重點區域全面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以山青、水凈、村美、民富為目標,以水系、村莊和城鎮周邊為重點,大力推進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推動小流域綜合治理與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發展特色產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等有機結合,提供更多更優蘊含水土保持功能的生態產品。 在提升水土保持管理能力和水平方面,《意見》要求,地方各級政府要依據全國及流域水土保持規劃,及時制定或修訂本行政區水土保持規劃,合理確定水土保持目標,明確水土流失防治布局和任務。強化規劃實施跟蹤監測評估。實行地方政府水土保持目標責任制和考核獎懲制度,將考核結果作為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及責任追究、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的重要參考。對水土保持工作中成績顯著的單位和個人,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予以表彰和獎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