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最近,福建廈門翔安區馬巷街道五美社區的吳曉靖對“社區專職工作者”這個稱呼越聽越順耳,越聽越喜歡。從網格員到社區專職工作者,聽起來似乎只是稱呼的變化,但她心里很清楚,實際上含金量更高了,她工作起來更帶勁。 不久前,翔安區召開全區規范整合村(社區)各類專兼職人員工作推進會。這意味著,兩年前翔安以新圩鎮為試點率先開展的規范整合工作,已經在全區推廣開來,正式進入實操階段。 近年來,廈門市翔安區主動破解農村基層治理難題,持續探索創新舉措,全面規范整合村(社區)各類專兼職崗位人員,打造專職化的社區工作者隊伍,有力破解長期困擾基層的難題,更好地激活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為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堅強組織保障。 一人多崗 “以前開個社保證明,要找好幾個人問才知道事情怎么辦;現在村部都有一名社區專職工作者提供窗口服務,我們也可以找網格配備的社區專職工作者咨詢各種業務,明顯感覺辦事效率更高,服務更好了。”不久前,前來鳳路村委會辦事的村民葉金柱對規范整合的效果很滿意。 以前的鳳路村大大小小有幾十個“員”,工作職責比較分散,上班也沒有統一的時間地點,村民過來辦事經常不知道要找誰。一段時間來,省市區各級紛紛出臺文件在村(社區)設置各類專兼職人員,各地由最初“六大員”的架構拓展到“幾十大員”,崗位繁多,人員冗雜。 規范整合后,翔安社區專職工作者“一人多崗”,實行網格化管理,按片區履職,網格內的村民來辦事,只要找準一個人就行,徹底解決了過去辦事不知找誰、找不到人的問題。 從網格員轉變為社區專職工作者,鳳路村的蔡亞麗很快就適應了。“過去擔任網格員,只負責民政這一口的工作,現在我負責的片區內,社保、計生、文化、安監等工作都是我一人包干。”她自信地說。 全面完成人員的規范整合后,翔安全區村(社區)各類專兼職崗位由38個整合為12個,降幅為68.4%;專兼職人員由7042人(次)整合為2008人(次),減少71.5%。 職責明確 崗位整合了,人員減少了,工作效率反而提高了。 新圩鎮組織干事朱燕婷全程參與了這次改革。她說:“整合后,村里面按照三級管理體系進行分工——村(社區)主干擔任領導決策層,主干的‘掌舵’功能凸顯;村(社區)‘副職’、委員擔任協調執行層,起到承上啟下作用,工作對接更加順暢;社區專職工作者組成落實執行層,實行全日制坐班和網格化管理,工作落實更加有力。” 內厝鎮官路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易池說,決策、協調、落實相互配合的三級梯度管理體系,改變了以往事情來了大家混著干、沒人干、一個人干的狀況。現在不僅工作職責更加明確,社區專職工作者也變得更能干了,他們年紀輕、學歷高、能力強,能夠更好配合村“兩委”開展各項事務,村居事務處理起來更加順暢,工作效率也更高了。 通過整合、培訓、提升,翔安社區專職工作者平均年齡更低、學歷層次更高、戰斗力更強,為村(社區)干部隊伍注入新鮮血液。如今,翔安保留的733名社區專職工作者平均年齡33.6歲,大專以上學歷比例95%,黨員比例49.38%。 活力更足 “要努力做得更好,才能對得起社區專職工作者這個稱呼。”金海街道后村社區蔡燕妮最近工作干勁十足。她說,現在雖然負責的工作變多了、任務更重了、標準要求也更高了,但待遇得到提高,成長空間也更大了。 身上的擔子更重了,翔安社區專職工作者不但沒有怨言,反而能量滿滿。除了規范身份、規范崗位、規范編配、規范分工、規范管理,翔安此次開始全面整合村級工作力量,還提出了規范待遇。 翔安依據兼職崗位工作任務優績優酬、多勞多得的原則,實行“一年一考核、一年一定檔”的差異化考評,干好干壞不再一個樣,有效激發了社區專職工作者的工作熱情。“壓力雖然大了一些,但工作干好、考核優秀了,年底績效就能多拿一些,更重要的是晉升渠道也暢通了。感覺更有作為、更有成就感,工作也更有勁了。”蔡亞麗說。 今年8月,翔安區出臺了提高城鄉社區工作者待遇、城鄉社區工作者管理辦法、星級管理考核辦法等相關文件,社區工作者隊伍正朝著“知識化、專業化、職業化”方向發展。社區工作者素質提高了,薪酬增加了,當地財政支出降低了,基層百姓獲得感不斷提升。(據《光明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