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楊青山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找到全社會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約數,是人民民主的真諦。”宜昌在社區治理工作中堅持黨建引領,貫徹共同締造理念,按照“一線五化”的要求,創新推進“民事民提、民事民議、民事民決、民事民辦、民事民評”“五民”工作法,組織引導城鄉居民廣泛參與城鄉社區民主協商,決策共謀、發展共建、成果共享,共同締造美好生活,得到了省、市領導的充分肯定和廣大群眾的交口稱贊。 黨建引領 把握民主協商的正確方向 基層黨組織的堅強領導是基層協商民主的最根本保證,我們在推進基層協商民主中堅持加強黨的領導,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城鄉社區協商中的領導核心作用、黨員干部的先鋒模范作用。一是完善黨的組織體系。縱向健全村(社區)黨組織—村民小組(小區)黨支部—自然灣組(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四級架構,包片聯戶,全覆蓋聯系服務群眾,橫向構建以村(社區)黨組織居中引領,物業企業、社會組織、志愿組織等聚合環繞的組織矩陣,廣泛收集群眾意見建議,組織動員群眾參與民主協商。二是全過程貫穿。在議題收集審定、協商議事召集主持、協商成果審核公開、協商成果落實評議四大環節,始終堅持由村(社區)黨組織、村民小組(小區)黨支部主導推進,把黨的領導貫穿于基層協商民主的全過程。三是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培育發展紅色業委會、紅色物業和紅色社會組織,引導退休和在職黨員干部在小區業委會、社會組織任職,組織發動群眾開展“場景建設群眾點單”、“小區怎么管大家商量辦”等議事協商活動。西陵區船柴社區原是403廠企業型社區,2021年完成社會職能分離移交西陵區管理。在社區黨委的領導下,社區建立了居民協商議事會。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建設時,通過收集建議和居民議事協商,社區確定了以“修舊如舊”為理念,以“紅色傳承、情懷船柴”為特色定位,保留時代記憶,打造了黨員政治生活館。通過“實物展覽+場景再現”等方式重溫“三線建設”時期船柴人紅心向黨的決心。 協商于民 調動群眾廣泛有序參與 協商于民,是調動廣大群眾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主動性、積極性,打造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的有效途徑。我們在基層民主協商中堅持問需于民、民事民提,問計于民、民事民議,最廣泛組織動員基層群眾參與基層民主協商。一是議題全收集。創新“五社聯動”機制,加強線上線下議題收集,社區工作者(村干部)、社會工作者、志愿者、社會組織、黨員干部通過電話、居(村)民微信群、“宜格服務”平臺、12345熱線和入戶走訪、問卷調查、居(村)民座談會、意見箱、居(村)民骨干收集反饋等形式廣泛收集議題。二是建立“大事、小事、微事”議題分流制度,實行分類協商。“大事”即跨社區(村)事務或涉及街道(鄉鎮)管理事項和基本公共服務事項,由街道(鄉鎮)辦理;“小事”為跨小區(小組)事務、社區(村)公共事務,由居(村)民議事協商委員會組織議事協商;“微事”即小區(小組)內公共事務,由社區(村)“兩委”成員組織議事協商。議題分流由社區(村)“兩委”召開聯席會議討論議題分類,形成“三事”處置分送清單,由相應的牽頭協商的組織定期組織開展協商議事。緊急事項要立即組織協商,確保群眾訴求及時解決。三是全覆蓋建立雙層協商平臺。全市1639個村(社區)都建立了村(社區)黨組織書記或副書記任主任的村(社區)議事協商委員會,協商主體一般為“4+N”,“4”指社區(村)“兩委”成員、居(村)民代表、常住外來人口代表、社會組織代表,“N”為相關利益方。全面推進小區(村民小組)、自然灣組議事協商會建設。協商主體城市一般為“5+N”,“5”指社區“兩委”成員、小區黨支部成員、業主委員會成員、物業服務企業和社會組織負責人,“N”為相關利益方;農村一般為“4+N”,“4”指村“兩委”成員、村民小組(黨小組)長、村民代表和社會組織負責人。四是做到“三個結合”。會議協商與一線協商相結合、線下協商與線上協商相結合、定期協商與即時協商相結合。宜都市錦江社區開展的“圍樓夜話”、伍家崗區張家坡社區開展的“小板凳、大民生”,以方便群眾為出發點,在晚上或周末等群眾較為空閑的時間段,黨員干部與群眾圍坐在一起,聽取民心民聲、收集民情民意,讓群眾當“主角”,把話語權交給普通群眾,妥善解決了社區面臨的“晾曬難、停車難、就醫難”等問題。依托城市大腦、社區“微腦”,在“宜格服務”、居民微信群中建立居(村)民線上議事廳,構建“指尖上的協商”新模式。建立社區黨組織領導下的社區居委會、小區黨支部、業主委員會、物業服務企業和小區志愿者“五方共建”協商議事機制,實現“周周碰、月月議”,對緊急事項立即組織協商,確保群眾訴求及時解決。 協商為民 健全成果采納落實機制 協商成果的采納、落實是城鄉社區民主協商的重要環節。我們積極推進民事民決、民事民辦、民事民評,讓群眾做主,自已的事情自己辦,共同締造和諧社區、幸福家園。一是民事民決,找到群眾最大公約數。審議協商成果經社區(村)黨組織審核后,涉及小區(院落、樓宇、村落)所有居(村)民的,由相關居(村)民網上投票表決。涉及全體居(村)民切身利益及法律法規政策有明確要求的,提交居(村)民會議或居(村)民代表會議決定。西陵區嘉明花園小區業委會通過微信議事群,探索了“金字塔議事模式”,由第一層發起人提出問題,第二層業委會核心組織協商,第三層居民骨干提出解決辦法,第四層面向全體居民投票表決。小區先后就環境“誰來管”、資金“怎么用”、改造“誰監督”等10多個議題進行了80余次民主議事協商決策,共拆除菜園、違建房、圈地建園21處1800多平方米,將一個環境臟亂差的小區建設成一個秩序井然、美麗和諧的大花園。二是民事民辦,攜手共建幸福家園。協商成果達成后,村(社區)黨組織、村民小組(小區)黨支部牽頭組織落實。對村(社區)水、電、路、氣等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美化、老舊小區加裝電梯等公共事務,引導鼓勵群眾投工投勞動、出資出物參與共建。協商事項落實情況通過居(村)務公開欄、社區(村)網絡平臺等及時公開,接受居(村)務監督委員會監督、群眾監督、媒體監督和社會監督。遠安縣三吉花園小區突出社區“搭臺”、居民“唱戲”,讓居民成為小區治理的“主角”,增強共謀共建原動力。今年以來,先后召開20余場民情懇談會,居民集體討論通過13個小區“推墻聯心”工程,籌集30多萬元資金及空調、飲水機、書籍等物資,將合物業、修庭院、搞綠化、建充電樁、搭停車棚、建小區“黨群連心站”等居民“微心愿”變為現實。三是民事民評,建立自下而上評價機制。按“服務誰、誰評價”的原則,由居(村)務監督委員會組織對協商成果落實開展評價,邀請參與議事協商代表及居(村)民群眾進行滿意度調查。對市、縣(市、區)兩級職能部門落實的事項,街道(鄉鎮)組織居(村)民開展評議,評議結果納入全市“吹哨報到”考評體系中。 強化保障 健全民主協商支持體系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把城鄉社區民主協商作為推進筑堡工程,建立“一線五化”基層社會治理體系的重要內容,加強組織領導,加大政策、資金、人才支持力度。一是健全政策支持體系。市委市政府出臺了《關于實施筑堡工程加快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意見》《關于做實社區的實施意見》,市民政局出臺了《關于加強社區(村)協商的辦法(試行)》,在全市全面推行“五民工作法”。二是加大資金投入。全市按每個社區20萬元、村10萬元標準建立惠民資金,財政每年投入3000多萬元支持城鄉社區開展民主協商,同時建立社區公益基金,出臺老舊小區改造、農村小型項目建設等項目的“以獎代補”機制,引導廣大群眾協商自辦、成果共享。三是加大人才支持力度。提高社區(村)工作者組織開展協商的能力和水平。推進全員持證上崗,鼓勵社區(村)工作者全員參加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考試,每年開展考前輔導培訓,全市城市社區工作者持證率2025年力爭達到100%。實施社工人才引進“千人計劃”,三年內引進1000名具有社會工作專業背景的高層次人才。強化系統化精細化培訓指導,開辦“宜昌市新時代社區大講堂”,對社區(村)工作者開展全員常態化培訓,鼓勵和支持社區工作者參加在職學歷教育培訓,定期選送優秀社區書記赴發達地區參觀、調研、實踐交流,提高社區(村)工作者整體素質和工作水平。 (作者為宜昌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