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0年7月,聯合國志愿人員組織(UNV)和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IFRC)主辦的“為《2030年議程》重新構想志愿服務”全球技術會議發布了《21世紀的志愿服務》報告。報告顯示,20多年來人們對志愿服務在推動社會經濟發展方面的潛力越來越感興趣。此外,世界各地的社會、政治、經濟、技術面貌發生了迅速而廣泛的變化,這也為志愿人員提供了機遇,讓他們有了可以使用的新工具和開展志愿服務的新渠道。 與此同時,隨著數字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互聯網公益越來越深刻地影響著中國公益慈善和社會發展。今年中華慈善日期間,各互聯網公益平臺主題活動繽紛。騰訊公益平臺于2015年發起的99公益日至今八年,從募捐資金逐漸走向數字化公益服務。 多數人依然認為99公益日是募捐籌資的嘉年華,不過,今年9月1日啟動的99公益日同時發布和實施了多個新舉措:一是騰訊技術公益志愿者平臺正式上線,并推出技術公益數字工具箱,動員專業志愿者為公益機構技術賦能;二是小紅花公益賬戶升級,推出“一花一夢想”,用小紅花一塊兒做好事,激勵公眾創意和動員社會力量助力公益夢想的表達和實現;三是開展和升級了回響計劃、公益股東人大會、公益真探、自媒體合伙人等一系列推動透明公益發展的專項活動,讓更多普通人參與到“透明公益”建設中,讓每一份“善意”都可以被看到。 新舉措在原有以公益機構和公益項目為主的基礎上,加強供需兩端參與機制,從而讓公益生態更加豐滿。自99公益日啟動以來,前臺是數以萬計的公益機構和數以千萬計的公眾熱情參與;中臺是互聯網公益平臺托起的公益慈善新基建設施及其運營團隊,通過移動互聯新技術和不斷優化的新規則,保障活動運營;后臺則是騰訊集團數億元善款、專業技術、合作伙伴和社會公益價值的支撐。 其他公益平臺也圍繞中華慈善日開展了各類公益慈善主題活動,如阿里公益于2017年發起95公益周并推出“人人3小時”公益平臺,在今年的95公益周活動中推出愛豆養成體系;字節跳動的“DOU愛公益日”倡導開心做好事;新浪公益2020年發起的“人人公益節”持續推動公益傳播……在互聯網公益平臺大力推動技術向善、人人公益火熱背后,一個新興的智慧社會正在萌發。 這一舉世矚目的公益現象所呈現的是各利益相關方竭盡全力應對發展問題所搭建的“社會價值供應鏈”,并在以過去是、現在是且面向未來更是的典型案例回應了上述研究報告中所解釋的“發展方案的效力不是由服務匱乏決定的,而是由服務交付方式決定的”。沒有哪個主題能將如此多元的參與主體、如此復雜的技術融合、如此真實的存在狀態、如此真切的情感交流和如此驚艷的向善行動聚集到一起,產生如此震撼的集合影響力。 這背后除了人們普遍提升的善識外,更是具有公共品屬性的志愿服務精神的驅動,因為只有“志愿者開展工作的關系方式才能使他們能夠更好地與那些不易接觸的群體(最貧窮和最邊緣化的群體)進行互動”,從而突出了由志愿者促進的關系的重要性。志愿服務激發自我組織,建立和發展人際關系的能力使它不僅能夠為社區復原力做出貢獻,更將成為全社會應對眾多未來不確定性的韌性之“錨”,而技術向善指引下的專業志愿服務則是推動智慧社會成長的可持續發展力,可再生是它的天賦。 跨界攜手: 智慧社會是基于大數據、人工智能的基礎設施和規則,社會各界積極參與,有效利用前沿科技,從而形成基于智能和數據的生產、生活、社會治理循環驅動的社會創新形態。智慧社會的目標,是從更高的愿景提出了未來建設的頂層規劃,更強調整個社會基礎數據、標準、技術的共建、共享。未來的智慧社會將不再是某一城、某一領域的構造,而是要讓智慧的服務深入到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社會是一個有機體,由個人、家庭、組織等構成,是由個體與群體、組織等之間的社會關系所形成的共同體。致力于公益慈善事業的社會組織在社會服務與治理、社會創新過程中受制于資源匱乏、專業能力不足、缺少科技支撐等因素,面對巨大社會風險和發展需求步履維艱。當互聯網科技和人工智能與公益跨界合作,共同推進社會關系更加平等、融洽、包容、誠信與和諧時,一個智慧社會的原型也正在構建。 而作為具有鏈接社區紐帶作用的志愿服務則可推動/促進更好的治理、有助于構建更加平等和包容的社會,促進穩定。如《2022年世界志愿服務狀況報告》(SWVR)的標題所示“構建平等和包容的社會”,上述公益盛典提供了跨界合作如何有助于構建協作決策文化的案例,更凸顯技術向善旨在重建我們與彼此、與地球以及與技術的關系的新的生態社會契約模型。 ProBono: 騰訊于2021年10月發布“技術公益志愿者平臺”,推動技術人員為公益賦能。在2022年99公益日之際,騰訊再次推出“技術公益數字工具箱”,提供包括云資源、辦公協同軟件等在內的多種數字權益以及數字化發展咨詢支持,鼓勵騰訊員工去公益機構提供免費的云咨詢服務。 構建智慧社會的技術力量通常來自ProBono(拉丁語,意為“專業志愿服務”),即具有職業技能和資質的志愿者,為非營利公益機構無償捐贈的專業技術服務或解決方案。現代意義上的專業志愿服務是人類進入工業社會后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在人類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一直是默默地陪伴前行,并隨著科技進步和社會變遷,演化出多樣化并存的新生態模式。專業志愿服務是由專業人士或團體自愿、無償為社會公益所提供的具有職業或行業標準和規程的專業服務。 專業志愿服務通過某一領域或跨領域的專業知識、經驗和資源,幫助公共部門和非營利組織開展獨特的發展項目,通常不僅提供專業技術解決方案,還提供組織或行業咨詢、培訓和教練等能力建設服務。智能型志愿服務需要有組織化、系統化和專業化管理運營,通常需要組織者進行需求調研、項目開發、志愿者團隊招募與專業能力匹配、專業志愿服務過程監測與評估,活動周期較長,志愿者投入的服務時間也較多。 例如,為公益機構提供市場營銷整體解決方案,為機構設計開發志愿者管理軟件,為機構提供勞動用工法律咨詢等。特點是以跨界多邊協作、應用新技術、建立新機制來精準解決社會問題、促進社會系統性改善的創新型志愿服務。與簡單做好人做好事的一般志愿服務相比,智慧型志愿服務的目標是為了更好的社會,強調公益責任(ProBono)和公信力(Accountability)促進社會治理多元參與、制度環境改善與可持續發展。 《志愿服務條例》將“專業志愿服務”納入規范,其中第十六條規定,“開展專業志愿服務活動,應當執行國家或者行業組織制定的標準和規程。法律、行政法規對開展志愿服務活動有職業資格要求的,志愿者應當依法取得相應的資格。”條例對專業志愿服務和志愿者專業資格都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全球專業志愿服務聯盟(GPBN)提出,專業志愿服務(ProBono)是專業服務人士為了公共利益,自愿無償去幫助那些社會非營利組織或需要幫助,分享技能和提供專業服務。它包含五個要素: 第一,為了公益(Common Good),服務對象是社會變革機構和非營利組織,或者社會困境群體; 第二,專業精神(Professionalism),強調志愿服務是按照專業服務職業標準開展服務; 第三,應用技術(Involve Skills),針對非營利組織需求給予一項或多項技能支持; 第四,無償服務(Free Access),免費提供專業服務,但是其服務成本可以由第三方或者接受服務的非營利組織支付小額費用,但這些費用不能補償實施專業服務所花費的時間成本; 第五,自由選擇(Free Choice),專業志愿服務提供者和用戶都是基于自愿性選擇,并且同意合作。 總而言之,互聯網公益平臺作為具有共益價值屬性的特殊媒介之一,不僅提供了人們以保持對社會貢獻感為目的的公共交往平臺,更是通過技術向善讓貢獻的大小被看見,讓基于貢獻感的幸福持續自由傳遞。這背后是眾多專業志愿者在志愿精神的指引下橫向構建人人可參與、可貢獻、可創造的新型智慧生態共同體,充分發揮志愿者鏈接與再生的共享天賦。 在此向所有幕后英雄——專業志愿者們致敬!Probono I Will,專業志愿我愿意! 北京博能志愿公益基金會理事長 /文 翟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