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本報記者 李慶 王勇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類社會公益力量通過動員社會資源,為困難群眾提供形式多樣的醫療援助,幫助其解決看病就醫負擔,成為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十年來,公益慈善在醫療救助中的作用得到了越來越多的肯定。從民政部發文要求探索建立醫療救助與慈善事業的銜接機制,到多部門聯合要求健全社會力量參與醫療救助的銜接機制,再到國務院辦公廳出臺文件要求發展壯大慈善救助,重視程度不斷上升。 十年來,參與到醫療救助事業中的社會公益力量越來越廣泛。從具有官方背景的基金會、慈善會到企業、醫療機構、民間發起的基金會、社工機構、患者組織、醫護人員發起的慈善組織等各方力量涌入,救助隊伍不斷壯大。 十年來,涌入醫療救助領域的社會資源越來越多元。從企業捐贈的資金、藥品到醫療機構提供的治療支持,再到政府購買服務的專項資金、互聯網公開募捐活動籌集的公眾愛心,救助規模不斷增長。 十年來,公益力量對醫療事業的捐贈越來越高效。從給病人捐錢、捐藥的個案救助,到開展大規模救助行動,從支持醫療機構發展、資助學科研究到關心醫護人才、發起創辦大學,著眼點日益遠大。 十年來,公益力量在醫療救助中從事的工作越來越專業。從單一的資金、藥品支持到預防、篩查、手術、康復全方位支持,從關注疾病到提供心理疏導、親情陪護等形式多樣的服務,救助內容不斷擴展。 十年來,公益力量在醫療保障體系中的定位越來越精準。從默默做項目到積極進行政策倡導,從實施個人救助到推動醫保政策調整,從單打獨斗到構建網絡、整合醫療保障、社會救助、慈善幫扶等資源,綜合保障逐漸成型。 社會公益力量廣泛參與慈善醫療救助的氛圍已經形成,社會公益力量的專業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幫助困難群眾減輕醫療經濟負擔、緩解身心壓力,在政府主導、多方參與的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中,慈善醫療救助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下轉05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