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你我身邊,有這樣一群人:他們,以生命影響生命,傾情關愛,幫困難者解憂;他們,以助人自助,賦權增能,扶無助者前行。 他們,是資源鏈接落地者、有機生活倡導者、文化挖掘傳承者、社會和諧建設者、公益促進推動者;他們有一個溫暖的名字——社會工作者。 黨的十八大以來,寧夏回族自治區民政廳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社會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實民政部關于加強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決策部署,強化社工機構培育、地方標準研發、專業實務培養、崗位人才開發、素質能力提升、專業服務增效,推動社會工作點滴小愛“聚沙成塔”,用“微”服務釋放“大”能量。 黨委政府重視 社會工作綜合格局加速構建 自治區黨委和政府高度重視社會工作,2022年首次將社會工作寫入自治區黨代會報告,并在全國率先將社會工作及專業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納入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區戰略和鄉村人才振興總體部署;將健全完善購買社會工作服務機制,推動社會工作服務項目覆蓋鄉鎮(街道)列為貫徹落實自治區第十三次黨代會精神、繼續推進全面深化改革重點任務,納入效能目標管理考核。 與此同時,自治區黨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印發《自治區人才工作目標責任制考核(辦法)》,將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納入地級市和牽頭部門績效目標考核。自治區人大常委會、自治區政協分別通過建議提案、民主協商、專題調研等多種形式,有力推動社會工作及專業社工人才隊伍高質量發展。 政策機制引領 社會工作建設發展加力向前 未雨綢繆,方能運籌帷幄。近年來,自治區黨委政府推動部署出臺一系列政策制度,為社會工作建設發展保駕護航。 出臺《關于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區戰略的意見》《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實施意見》兩部規范性文件,從自治區層面對社會工作機構培育、購買服務、社工站建設及專業社會工作人才激勵獎勵、崗位開發、職務評聘、培養培訓等作出頂層設計。 自治區民政廳聯合自治區黨委組織部、財政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等多部門研究印發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專業技術職稱聘用、政府購買服務、鄉鎮(街道)社工站建設等有關社會工作領域政策文件20多部。 先后安排自治區人才專項經費225萬元,對747名取得高級、中級社會工作師證書的人員分別給予一次性6000元、3000元獎補,在五個地級市全覆蓋建立初級社會工作師一次性獎勵政策。對全區城市社區專職工作者中取得初級、中級、高級社會工作師職業水平證書的,按每月200元、300元、500元標準發放職業津貼。 頒布實施小組工作規范及養老服務、兒童福利、社會救助、精神衛生等相關社會工作領域地方性標準15部,其中《寧夏兒童福利機構社會工作服務流程》是全國首個兒童福利機構社會工作服務地方標準。 一套綜合政策引領、專項政策配套、地方政策支撐、行業標準規范的社會工作制度框架基本形成,寧夏社會工作在政策引領下乘勢而為、行穩致遠。 崗位設置提量 社會工作“人才引擎”動能澎湃 2013年,寧夏首次將取得社會工作職業水平證書人員納入專業技術職務聘用范圍,明確事業單位建立社會工作崗位開發設置與職稱聘任掛鉤制度。 以此為契機,寧夏采取在福利機構設置行政科室、相關事業單位設置社工崗位、購買鄉鎮(街道)社會工作服務、社會工作師招考社區專職工作者加分制度等激勵措施,大力開發社會工作崗位。其中,寧夏兒童福利院大力推行“開門辦院”,設置社會工作專業崗位41個,其他社會工作崗位18個,為全國兒童福利機構社會工作提供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的新模式,在全國1200多個兒童福利機構中,唯一被中組部確定為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改革發展穩定中攻堅克難的生動案例。 截至目前,全區各行業領域共開發設置社工崗位2700多個,專業技術崗位550人,鄉鎮(街道)、社區聘用1258人,各類社會工作服務機構解決就業900多人,社會工作專業崗位設置范圍、數量結構、配備比例逐步規范,在全國民政重點工作綜合評估中受到民政部通報表揚。全區登記社會工作服務機構120個,各領域社工人才總數達到1.3萬人。自2008年全國首次開展社會工作職業水平考試以來,全區共取得社會工作職業水平證書3075人,其中高級2人、中級745人,初級2328人。 教育培訓強基 社會工作專業素養迭代躍升 人才蔚,事業興。人才是興業之本、創新之源、發展之基。 近年來,寧夏積極搶占人才高地,在寧夏大學、寧夏理工學院、銀川能源學院三所高等院校開設社會工作碩士、本科及專升本教育,每年培養本科人才150余名,碩士人才20余名,形成社會工作專業大專、本科、碩士研究生梯次結構體系。 先后安排社會工作培訓經費500多萬元,采取“走出去、引進來”方式,到上海、廣東、重慶、福建、安徽等地區實地學習取經,依托專業人才培訓基地以及社會組織孵化基地,舉辦區內外培訓和能力提升班20多期,持證人才參訓1500人次。 啟動全區社會工作督導人才培育計劃,首批培養專業督導30名。爭取民政部社會工作人才“三區計劃”資金786萬元,自治區配套628萬元,實施社會工作服務項目80個;實施民政部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牽手計劃”,福建省三批援派機構和自治區15個受援機構開展社會工作“一對一”結對幫扶,提升本土社會工作人才實務運用、項目管理、督導評估水平;引進廣東省社會工作師聯合會,對全區實施的52個社會工作服務項目開展為期一年的督導服務,搭建學習交流平臺,共培育本土社會工作人才450名。 通過不懈奮斗,寧夏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總量不斷壯大,結構持續優化、素質穩步提升,他們活躍在全區各地,在基層治理、鄉村振興等諸多領域交出靚麗答卷。 平臺載體創新 社會工作施展舞臺全面拓展 近年來,寧夏認真貫徹民政部加強鄉鎮(街道)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總體部署,自上而下構建縣(區)-鄉鎮(街道)-村(社區)三級社會工作服務體系。 在縣(區)打造“孵化器”指導中心,成立22個縣(區)社會工作服務指導中心,統籌鄉鎮(街道)社工站運行管理、資源配置和項目開發。 在鄉鎮(街道)打造“樞紐型”服務站,242個鄉鎮(街道)社會工作服務站實現全覆蓋,搭建政府購買社會工作服務資源鏈接、項目實施、機構孵化、人才培育平臺,得到自治區黨委和民政部充分肯定,《民政部簡報》向全國推廣寧夏經驗。 在村(社區)打造“家門口”服務室,有序推動社會工作服務下沉,已建成村(社區)社會工作服務室500多個,有效聯動社區、志愿者和慈善等資源,將惠民利民政策精準鏈接給最需要的困難群眾。 通過社工站建設,寧夏引領帶動、孵化培育了一批肯于扎根基層、承接購買服務的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社會工作人才隊伍以專業化素養、規范化運行,不斷補充基層服務力量、提升基層服務效能。 專業服務創優 社會工作基層基礎不斷厚植 近年來,寧夏緊緊聚焦脫貧攻堅、聚焦特殊群體,聚焦群眾關切,圍繞社會工作專業化、職業化、本土化發展,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振興、創新基層治理、參與疫情防控中彰顯社會工作專業人才作為。 2021年以來,自治區民政廳以社工站建設為平臺,統籌整合政府購買社會救助、養老服務、兒童福利、社會事務等四大類服務資金9000多萬元,實施項目281個,覆蓋城鄉低保、特困人員、困境兒童等10類困難群體,提供心理疏導、照料護理、社會融入、能力提升、心理疏導、資源鏈接等服務,提供個案、小組、社區服務五萬余次,受益人群20萬人次。 同時,自治區民政廳通過“社工+志愿者”“社工+心理+N”等模式,指導100家社會工作機構和300多個志愿服務團體,開通心理咨詢熱線12條,組織2000余名社工、心理咨詢師,積極參與疫情防控,為被隔離人員和群眾開展物資配送、核酸檢測、個案幫扶、心理干預等專業服務,讓社工服務在群眾家門口升級、在群眾心里升溫。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從基層治理到疫情防控,十年來,寧夏社會工作者像種子一樣扎根基層沃土,輸出專業優質服務,讓人民群眾生活更有溫情、更有品質、更有尊嚴。 夢想在前,藍圖在手。在新時代大機遇的呼喚下,在廣大社會工作者的努力下,我們堅信,寧夏社會工作專業功能和專業地位會進一步提升,政策環境和黨委政府支持力度會進一步加強,在社會治理創新中的作用會進一步凸顯,社會工作必將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馬強/寧夏回族自治區民政廳辦公室一級主任科員,劉媛/寧夏回族自治區民政廳慈善事業促進和社會工作處一級主任科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