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報記者 李慶 8月18日,由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21世紀教育研究院聯合策劃并組織專家團隊編寫的《2022年中國鄉村教育發展報告》在京發布(以下簡稱《報告》)。 《報告》分為政策篇和需求篇,政策篇緊緊圍繞鄉村教育發展的政策、現狀以及核心需求展開,對黨的十八大以來鄉村教育政策進行全面梳理,從鄉村教師、學生、學校三個角度開展實證研究,洞察鄉村教育發展的現狀和核心需求,揭示鄉村教育發展的政策經驗;需求篇以鄉村教育質量提升為導向,對中西部16個省市的1534位鄉村教師、校長的問卷調研和30余位鄉村教師、校長、教育局專題訪談,并對鄉村教育的未來發展提出建設性的對策和建議。 城鄉融合 引領鄉村教育振興 在我國鄉村教育發展歷史進程中,鄉村教育政策始終發揮著引領、推動和保障作用。《報告》指出,脫貧攻堅以來,鄉村教育政策主要體現在參與精準扶貧、城鄉教育一體化、教師隊伍建設和教育信息化建設等方面,助力脫貧攻堅全面勝利。2018年以后,黨和政府出臺的政策有力推動鄉村教育質量提升、激發鄉村教育服務鄉村振興、促進城鄉教育融合發展,鄉村教育發展邁入新臺階。 自2018年起,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加強我國鄉村教育質量的相關政策,如《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關于辦好深度貧困地區職業教育助力脫貧攻堅的指導意見》《關于加強新時代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義務教育質量評價指南》等。隨著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的不斷健全,辦學條件的不斷完善,我國鄉村教育質量得到了較大提升。 新階段的鄉村教育振興不僅僅是振興鄉村的教育事業,更要激發教育服務并推動鄉村振興的深層動力。《報告》指出,在脫貧階段已有的政策體系基礎上,新階段的鄉村教育振興政策體系一方面要對之前行之有效的政策進行延續,另一方面更需要將教育發展放置于整個鄉村振興的背景之下,將已有政策根據社會和地區進行優化和調整。 進入新發展階段,城鄉融合發展成為我國城鄉關系演變的重要方向。城鄉融合發展是在城鄉教育一體化均衡發展的基礎上,為消解城鄉二元和城鎮化進程中城鄉及其教育一體化的消極印象,促進鄉村及其教育振興,增強鄉村及其教育發展能力和實力,從而使城鄉教育達到和諧共生。 鄉村教師發展 是鄉村教育振興的根本保障 《報告》通過調研,從鄉村教師、鄉村學生、鄉村學校、社會力量參與系統梳理了鄉村教育的現狀和需求,并提出結合鄉土資源,探索鄉村教育道路,構建堅持基本原則、系統推進和多方協作的鄉村教育生態行動建議,總結提煉社會組織支持鄉村教育的實踐經驗,對未來鄉村教育發展提出有建設性的對策建議。 《報告》對鄉村教育的現狀進行了調研,總結了中西部鄉村教育結構性特征。《報告》顯示,一方面,中西部鄉村中小學學校、學生數量持續減少,鄉村小學的學校數量在八年中減少了8萬所,鄉村初中學校數量年均減少1000所左右;另一方面,鄉村學校寄宿制學校占比高、小規模學校發展滯后;三是城鎮大班額問題仍是一項迫切性與困難性并存的任務。 教師是影響鄉村中小學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調研發現,鄉村教師呈現結構不平衡現狀。村級小學教師年齡偏大,教學點和村完小里的50歲以上教師整體占比20%左右;村完小和教學點教師本科學歷占比略低于平均水平,本科學歷的教師教學點占61.1%,村完小占62.9%,鄉中心校占65.6%;二是村小和教學點教師經常身兼數職。平均每個鄉村老師同時教授2.2個學科,教學點和村完小教師平均每人任職2.6-2.7個學科;三是鄉村教師面臨多重壓力,教師流動性較高。 《報告》顯示,身心健康、社會情感技能不足是西部中小學學生發展現狀中的突出問題。鄉村家庭教育方式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態度與行為,《報告》認為,學習成績位列后20%的學生多與缺乏家庭支持有關,家校協作缺乏有效機制和專業資源,需要社會支持。 《報告》提出,中西部鄉村教育發展正面臨三大需求: 首先,在鄉村教師發展方面,提升專業能力,創新教學方法,增加崗位數量,優化結構配置;其次,在鄉村學生發展方面,實行五育并舉,提升綜合素質教育質量,如堅持兒童本位,進一步充實教學內容與形式,拓展多元智能,培養兒童學習興趣等。家校社協作,促進身心健康發展;最后,鄉村學校發展方面,發掘自身優勢,探索鄉村教育特色,引入社會力量,補充綜合素質師資。 社會力量 助力鄉村教育振興 《報告》提到,隨著鄉村教育發展以及鄉村學生和教師的需求發生改變,越來越多關注鄉村教育的社會組織重新定位其工作方向和功能,主要呈現兩大發展特點: 第一,五育并舉,關注全面發展。社會組織關注鄉村學生綜合素養發展,強化公益項目的教育專業性,倡導“鄉村需要屬于自己的教育”的教育價值觀,探索與鄉村生活結合更密切、更具有鄉村特色的教育模式; 第二,探索綜合發展的項目模式。構建系統服務體系,促進鄉村兒童成長環境的整體優化。重視對鄉村校長教師內驅力、領導力的激發以及專業能力的提升。 為了探尋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教育的解決方案,《報告》研究了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上海真愛夢想公益基金會、北京市西部陽光農村發展基金會等10家社會組織助力鄉村教育發展的案例。這些案例積極探索關注學生綜合素養發展、綜合發展項目模式、引導師生內生動力等各個方向,項目模式也逐漸從以往捐資贈物型轉向綜合發展型,且更加關注學生全面發展。 《報告》指出,社會力量與教育行政部門及學校、社區緊密協作,以資源互補、多元協作的形式,共同構建鄉村教育公益新生態。《報告》對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教育的未來發展提出了幾點建議,包括:深挖底蘊,發展特色鄉土教育;深耕鄉村地區,培育內生活力;重點激活鄉村教師團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