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如今,舊衣回收箱在城市小區已隨處可見,按性質可以分為慈善類和商業類兩種。慈善類箱體,歸屬具備公開募捐資格的機構,應該標注機構名稱和備案號,公開回收衣物去向;商業類箱體,歸屬回收公司及個人,應該標明“環保”“再生利用”等字樣。然而,人們在實際中很難區分箱體性質,一些商業機構打著“慈善”“愛心”“公益”口號,公然套用民政部備案號,甚至在網上公開定制仿冒箱體,讓市民難以區分回收箱性質,造成了“偽慈善”現象。 在“偽慈善”的套路下,人們誤以為捐贈的舊衣送到了真正有需要的人手上。但其實,舊衣大多流入了市場,變成了一本“生意經”。不久前,有媒體調查顯示,一些標注“關愛山區,舊衣暖心”“環保項目”等字樣的舊衣回收箱,大肆收斂衣物,以“桶貨”的方式出售,售價在2000元一噸,有人憑借“舊衣回收生意”年賺數十萬元。而根據相關規定,只有具備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才能開展公開募捐活動。上述行為違背了慈善法,損害了捐贈人的合法權益,影響了慈善事業的形象。 早在2019年,民政部就注意到這一問題,并發布“警惕以舊衣物等廢舊物品回收為名的偽慈善活動”的提示。近年來,整治清理活動也常常展開,然而,“偽衣物回收箱”現象卻屢禁不止。一方面,這些回收箱背后多為小規模、地方性的經營模式,一些箱子沒有名稱,甚至沒有電話,找不到負責人,清理容易追責難;另一方面,一些商業機構通過不正當手段阻撓慈善舊衣物回收箱放置到社區,使公益善行舉步維艱。民政部門引導慈善組織逐步退出,在一定程度上是無奈之舉。 從“偽慈善”中抽離出來,可以看到衣物回收仍是個真命題。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很多人家里會產生廢舊衣服,如何處理成了一個難題。直接扔掉太可惜,想賣不好賣,送人又沒人要,久而久之,回收利用問題凸顯。民政部門在引導慈善組織逐步退出廢舊衣物回收活動的同時,也給行業規范化創造了一個良好契機。今后,所謂的舊衣回收箱只有商業化一種路徑,不僅不能隨便打“慈善”的口號,而且不能想設立就設立,必須通過市場化的方式,真正找到自己的立足點。 做好廢舊衣物的回收工作,對節約資源、減污降碳也具有重要意義。相關部門要以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思路統籌推進各環節,強化回收企業和加工利用企業之間對接,形成規?;?,從而提升公眾知曉、參與意識,減少浪費和污染,促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 (據《南方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