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2年9月1日起,《廣東省鄉村振興促進條例》(下稱“條例”)將正式施行。借此,廣東將進一步聚焦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以法治推動鄉村振興邁進全國第一方陣。 條例如何落地細化《鄉村振興促進法》,并與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條例精準回應了廣東鄉村振興的哪些痛點難點?廣東省人大、省農業農村廳等部門相關負責人以及專家、一線農業工作者,對條例制定背后的考量作出解讀。 直面廣東鄉村發展突出問題 條例共有總則、鄉村產業發展、鄉村人居環境提升、鄉村治理、城鄉融合發展、幫扶機制、保障措施等8章60條,涉及鄉村振興的方方面面。 如何在精干簡練的條款中既銜接已有的法律政策,又結合廣東實際,更好讓農業強起來、農村美起來、農民富起來? 省人大法制委副主任委員黃偉忠介紹,2021年6月《鄉村振興促進法》開始施行,廣東于當年啟動立法工作,一方面把行之有效的鄉村振興政策法定化,另一方面又注意處理發揮地方立法的執行性、補充性、實驗性作用,根據實際需要補充、細化、完善上位法有關規定。 據了解,條例草案于2021年11月一審后,省人大法制委、常委會法工委會同有關部門,在研究有關審議意見、調研、論證、評估、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對草案進行了修改。今年3月,省人大常委會進行了二審。6月1日,省人大常委會三審表決通過條例。整體立法進程很快,體現出各方對條例盡快出臺的共識和對條例比較一致的認可。 “條例以鄉村振興中的文化、產業、生態、人才、組織‘五大振興’為抓手,結合廣東實際,針對產業發展、農村人居環境提升和鞏固拓展脫貧成果等廣東鄉村發展的突出問題進行創制規范和指引,具有濃郁的‘廣東特色’。”深度參與條例制定的省立法咨詢專家、華南農業大學法學教授王權典說。 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 總則之后的第二章,主題是“鄉村產業發展”,也是整部法規著墨最多的章節。 “這與廣東鄉村振興實際緊密相關。”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有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廣東農業加快轉型升級,農業高質高效發展具備了扎實基礎,特別是在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農業科技創新、農業經營體系發展等方面取得新成效。條例將成熟有效的實踐經驗以法規形式固定下來,同時也明確了工作中的重點難點。 廣東是全國人口第一大省,也是糧食主銷區,近5年來,廣東糧食產量總體穩定在1200萬噸,2021年達到1279.87萬噸,實現糧食面積、產量、單產“三增”。 為堅決守住糧食安全底線,該負責人介紹,條例作出具體的制度安排,呈現出“兩個首次”新特點。 一方面,首次將各級政府全面落實糧食安全責任制寫入我省地方性法規,明確了糧食安全責任制、農民種糧收益保障機制、糧食生產補償機制等,強化糧食生產功能區以及高標準農田建設等農業生產設施的建設和保護。 另一方面,條例還首次對撂荒地復耕復種作出制度性安排。條例規定了代耕、引導流轉、生產托管、停發補貼等推進撂荒耕地復耕復種的具體措施。條例還明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可以結合當地實際,對有利于撂荒耕地恢復耕種的事項作出約定”,賦予村民自治更多內涵。 與此同時,鄉村產業如何發展,條例還積極吸納一線聲音。 清遠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李敏懷還記得,條例征求意見時,他將收集到的農民心聲帶到座談會上。他建議推動糧食生產和農業增效兩手抓,特別是發揮嶺南特色資源和高溫氣候,打造特色農業產業,讓農民“錢袋子”更鼓,生產積極性更高。 后來這一建議在條例中得以體現。 條例結合廣東省鄉村產業發展特色和優勢,明確各級政府應當扶持發展優質特色農產品,支持農產品品牌創建推廣,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著眼粵港澳大灣區,面向國內國際市場,提高農業競爭力。同時,明確各地應當根據地區資源優勢,扶持建設產業聚集度高、產業鏈健全的現代農業產業園,發展具有地域特色的產業強鎮、專業村鎮、農業龍頭企業,推動農業產業升級。 “條例明確了廣東鄉村產業發展的重點行業、關鍵技術環節、發展組織模式等,將更加明確、更有力度地推動各級政府和部門執行。”李敏懷說。 明確人居環境提升主體責任 廣東省提出要扎實推進人居環境整治提升,連線成片建設鄉村振興示范帶。 不久前,省農業農村廳、省鄉村振興局、省財政廳就聯合印發通知,計劃今年在全省評選出“廣東省十大鄉村振興示范帶”,從省級涉農資金中拿出10億元用于獎勵。 “近年來廣東鄉村面貌正加快實現美麗蝶變,農村宜居宜業格局初見成效。”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有關負責人說,目前全省所有自然村完成人居環境基礎整治,農村衛生戶廁普及率達95.98%,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基本實現全覆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47%,創建特色精品村、美麗宜居村分別達到1316個、12214個。 黃偉忠說,在此前良好的基礎上,條例進一步明確了縣級以上政府及其有關部門、鄉鎮政府在村容村貌整體提升上的職責要求,并明確建立長效管護機制,各級政府應當保障農村公共設施管護和運行經費的投入,將應由政府承擔的農村公共設施管護和運行經費納入財政預算。 “很欣喜地看到,條例對鄉村人居環境提升作出了更詳細的規定,明確了各級政府及部門的主體責任,也對村民委員會的基本職責作出進一步強調,有助于構建可持續的提升機制。”李敏懷說。 此外,條例還明確推進廁所建設改造,普及衛生廁所,加強農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等內容。 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有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將扎實推進農村廁所建設改造,計劃到2025年底,全省農村無害化衛生戶廁基本普及。而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今年已列入省十件民生實事和“三農”領域“九大攻堅任務”強力推進,計劃到2025年底,珠三角地區基本完成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全省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60%以上。 在全面提升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方面,廣東計劃到2025年底,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東莞、中山6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城鄉一體化系統,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基本實現全覆蓋;其他15個地市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穩定運行,有條件的村莊實現生活垃圾分類、源頭減量。 確立幫扶工作為基礎性制度 廣東推進現代化建設,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也在農村。此前,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省內161.5萬相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2277個相對貧困村由“后隊變前隊”。 如何在條例中優化保留農村扶貧開發有效做法,落實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成為條例制定需重點考慮的內容。 據了解,目前省市縣三級財政已投入專項資金282億元,粵東粵西粵北12市及肇慶、惠州、江門、深汕特別合作區共有1015個鄉鎮、124個涉農街道派駐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7174個組團單位共選派8099名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干部參與駐鎮幫鎮扶村工作,已成為我省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和主要平臺。 “為此,條例中設置‘幫扶機制’專章,將幫扶工作作為基礎性制度確立下來。”黃偉忠介紹,條例明確了要建立幫扶長效機制,有效銜接鄉村振興,對低收入人口幫扶、珠三角地區與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對口幫扶協作、機關企事業單位等參與鄉村振興定點幫扶、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振興幫扶等作出規定。“特別是對我省創新實施的駐鎮幫鎮扶村制度予以明確,支持其發揮全域推進鄉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的抓手作用。” 此外,條例還提出,省政府應當完善珠江三角洲地區與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對口幫扶協作機制。結對幫扶雙方地級以上市、縣級政府應當建立鄉村振興協作發展機制,推動產業共建、資源共享、設施聯通、市場融合、人才交流、科技支持和一體化市場建設。 王權典認為,條例以法治思維引領后續減貧治理暨精準幫扶與區域發展“雙驅動”,著力推進農村欠發達地區通過鄉村振興加快發展,完善低收入群體穩定增收且有效防止返貧的法律措施。(據《南方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