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7月18日,由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原中國扶貧基金會)主辦的開展鄉村韌性建設助力河南災后恢復重建與鄉村振興座談會在河南省鄭州市舉行。本次會議以“減輕災害風險,守護美好家園”為主題,深入探討安全與發展理念結合的鄉村振興路徑。 河南省應急管理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李長訓表示,在面對特大暴雨造成的嚴重洪澇災害的考驗時,社會組織作為連接政府與社會的重要力量,聞汛而動,高效協同,發揮專業救急救難優勢,盡己所能,守望相助,充分發揮了作用,向參與河南7·20特大洪澇災害救援救助工作的各社會組織表示衷心的感謝。 他也談到,在與社會力量協同開展工作時,各級政府應深入思考總結社會力量參與救災面臨的問題和困難。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著力開展工作:一是在完善政策體系上下功夫;二是在搭建服務平臺上下功夫;三是在加大支持力度上下功夫。“相信有各級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在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下,我們的防災減災救災事業,我們的鄉村振興事業,一定會取得新的更大的成效。” 河南省鄉村振興局二級巡視員陳仁輝表示,去年7月份,河南省經過多輪強降雨后發生洪澇災害,災情發生之后,國家鄉村振興局高度重視,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積極行動,迅速啟動救援機制,第一時間奔赴河南開展救援,發放了家庭保障箱、礦泉水等物資,開設熱餐供應,同時創造性地啟動了重振家園以工代賑項目,覆蓋河南多個市縣,這對河南是極大的支持。面對突如其來的災情,河南省堅持把災后重建作為重大的政治任務和重大的民生工程,成立了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任雙組長的重建工作領導小組,組成專班著力開展以下工作:一是強化政策資金支持;二是及時做好生產恢復;三是加快項目修復重建;四是著力抓好掛牌督辦。 在分享環節,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副秘書長王軍表示:“我們已在淇縣推進韌性家園建設,希望未來鄉村建設從安全角度出發,做好風險識別和安全規劃、完善基礎設施、支持安全文化建設和產業發展,希望在未來將該項目推廣到更多鄉村去。我們相信,根據河南的特點,在鄉村振興局的支持下,一定能有所創新,更好地服務河南未來的鄉村振興建設,更好地服務鄉村振興。” 嵩山智庫高級研究員裴志揚對如何謀劃、如何做好鄉村安全發展的規劃提出了三點建議:一是要充分認識中國鄉村的特點,包括空間結構的自然性、建筑風貌退化、基礎公共設施短板多、村落協調性不足和村民公共意識比較淡薄的現狀;二是要加強對鄉村安全發展規劃的指導,在空間布局上下功夫,重視產業規劃與空間協調的發展,重視鄉村的建設安全與風貌塑造;三是要組織實施、解決問題,鄉村振興的各項規劃都要因地制宜,規劃要公開化,聽聽群眾的意見,強化規劃的指導性,編好規劃的實施,要實行典型示范,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安全發展規劃的實施,要確保在鄉村振興的偉大征程中,通過編制安全發展規劃,讓每一個鄉村、每一個村民都在鄉村振興中共享成果,一個都不能落下。 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教授張強在分享中提到,如果安全發展的理念沒有被有機嵌入,安全發展的規劃沒有得到系統編制和全面貫徹,發展就有可能成為安全的隱患。為此,發展與安全的有機統籌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底線,也是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的重要關口,還是我國應急管理體系與能力現代化的關鍵場域。現階段應對災害的模式已經從“減少損失”到“控制風險”再到“增強韌性”。過去一年,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聯合北師大風險治理創新中心針對不確定氣候下農村的發展提出了“READY”韌性建設模型。下一步各方將共同創新一個更加完善、更加落地的制度體系和工作體系,以更有力地舉措、匯聚更強大的力量,建設面向鄉村韌性的災后重建試點。“我們期待能在中原大地的鄉村振興中探索出一些經驗,為中國鄉村振興的發展和應急管理能力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 此外,會議還對發展鄉村韌性建設助力河南災后重建的實踐進行了主題研討,由張強教授、裴志揚研究員等5位專家、基層政府代表、受益人代表共同參與研討。 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副理事長王振耀建議鄉村韌性建設要做好多方聯動,將村民自治與鄉村治理相結合,形成有力的依托;早謀劃,做好各項經驗總結和模式梳理,將現有探索出來恢復重建的創新項目、可持續項目作為示范點進行打造,從而在整個社會組織救災的領域內和整個國家救災合作領域內打造典范性項目,真正不辜負群眾的期望。 2021年7月20日河南鄭州等地特大暴雨形成大面積洪澇災害,多個城市和大量鄉村受到嚴重沖擊,損失慘重。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第一時間啟動災害響應,投入1.76億元資金和物資深入參與援助工作,并基于機構過往參與汶川、玉樹、雅安、魯甸災后恢復重建的經驗于2021年9月完成《河南洪澇災害災后恢復重建總體規劃》,明確了2.64億元重建資金投入到鄉村基礎設施恢復重建,提升鄉村教育各項服務能力和鄉村可持續性發展能力。發布會上提出“探索社會力量參與促進鄉村韌性建設”的重要目標,創新開展一系列鄉村應急小站、校園減災教室和韌性家園項目,總投入資金超過3185萬元,覆蓋102個鄉村和131所學校。(李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