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報記者 韓靜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釋放出農業農村對金融的巨大需求,鄉村產業發展、新型經營主體培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等重點領域蘊含著巨大投資機會,將成為金融投資新的熱點和增長點。農業農村部副部長韓俊認為,實現鄉村振興戰略五年規劃目標(2018—2022),至少需要投資7萬億元,即平均每年需要投資1.4萬億元。 在近日舉辦的“2022中國社會責任投資高峰論壇”上,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正式發布《釋放潛能:社會責任投資助力鄉村振興》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稱,社會責任投資或可成為填補鄉村振興資金缺口的重要力量,“讓資本更負責任地下鄉”。 《報告》對鄉村振興的路徑以及需要解決的問題進行了精準分析?!秷蟾妗氛J為,目前我國鄉村地區需要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發展縣域鄉村產業,提升農村人力資本,以及推動鄉村生態資源價值實現,才能盡快縮小城鄉差距,賦能“三農”人群,在明確鄉村振興的主要目標外,廣大致力于鄉村振興和發展的資本應眼光更為長遠,更具有包容性和耐心,最終實現廣大鄉村地區和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 離不開鄉村振興 《報告》指出,當今構建一個包容、平等的社會已經成為人們的普遍訴求,在地球可以承載的范圍內追求物質繁榮也成為國際社會廣泛認可的發展觀念。對于中國而言,可持續發展離不開鄉村振興。構建包容社會需要縮小城鄉差距,應對氣候變化需要提高農民抵御氣候風險的能力,而保護生態環境則需要改變粗放的農業生產方式。 那么,鄉村振興需要什么?鄉村振興,涉及到鄉村社會的方方面面,不僅要提高農民收入、發展鄉村產業,還要兼顧生態環境保護和人的發展,不只是物質層面上的振興,還包括文化、治理方面的興盛。簡單地看,鄉村振興至少要做到以下四個方面: 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凇叭硕嗟厣佟钡淖匀环A賦條件,中國模式的關鍵還是要用好有限的土地,在技術上下功夫。此外,從效率的角度來看,應該推動要素資源優化配置,適度發展規模經營。 發展縣域鄉村產業?!秷蟾妗氛J為,縣城需要壯大非農產業,但不能盲目發展,需要分類推進。農業主產區內的縣城,主要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聚集生產要素。 提升農村人力資本。我國居民人力資本水平與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農村居民在受教育程度、健康狀況等方面還有較大提升空間。解決這些問題是中國跨過“陷阱”、成為高收入國家的關鍵。 推動鄉村生態資源價值實現。生態是鄉村最大的優勢,通過政府引導糾正“價格扭曲”,通過市場化的機制引入更多金融機構和社會力量參與生態補償,建立長效機制,是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統一的關鍵。 不論是提高耕地質量、研發培育優良大豆品種,還是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發展農產品加工業,都離不開投資。那么,錢從哪里來呢?《報告》列舉了當前鄉村振興面臨的幾重挑戰: 地方主體資金缺口大。縣級政府、農村中小銀行和扎根鄉村的私營部門,這三類地方主體普遍面臨融資困境。 公共投資效率低。根據目前財政資金考核指標,很難評價公共投資產生的真實效果,因此不利于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資本下鄉受短期利益驅動。目前,缺乏有效機制規范不負責和短視的行為,投資鄉村需要負責任的資本。 社會責任投資 可以發揮的作用 《報告》指出,可持續金融、ESG投資、影響力投資,這些新興理念已經被越來越多的投資者接受。雖然側重有所不同,但它們都強調投資應該關注社會和環境問題。為了建立共同語言、形成合力,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曾建議把它們統稱為“社會責任投資”。 首先需明確它們之間的“同”與“不同”。從投資回報方面講,不論是哪一種理念,都強調可觀的財務回報,此為“同”;從考慮社會與環境問題的出發點講,有些投資者認為被投企業在環境、社會、治理等非財務因素方面的表現會影響企業財務回報,而有些投資者希望通過投資主動地解決社會和環境問題;度量。都強調度量,但尚未形成統一,有些主要是度量“做了什么”,而另一些是度量“產生了 什么效果和影響”,為“不同”。 其次,社會責任投資的作用有如下幾個方面: 填補資金缺口。與單純只看重財務回報的投資不同,社會責任投資看重投資產生的社會效益,因此具有更大的意愿參與鄉村振興。在緩解地方財政壓力、補充農村中小銀行資本金、投資鄉村私營部門方面,都可以發揮一定的作用。 提高公共投資效率。在公共服務方面,投入資源不見得產生效果,因此需要績效考核。但是根據目前財政資金考核指標,很難評價公共投資產生的真實效果,因此不利于提升財政資金使用效率。在地方財力不足、資金緊張的情況下,如何花小錢辦大事,就顯得尤為重要。 讓資本負責任地下鄉。對于那些有追求社會效益主觀意愿的投資者,投資的出發點不只是財務回報。所以,相較而言,他們可能更加有耐心,關注長遠,并愿意融入鄉村社會,與當地居民和諧共贏。 基于以上《報告》指出,為了釋放潛能,引導社會責任投資支持鄉村發展,應該提供至少包括下面五個方面的投資指引,用以幫助投資者構建投資策略: 一、建議關注的重點領域是哪些?為了引導社會資本投資農業農村領域,農業農村部明確了13個重點領域,其中包括現代種養業、現代種業、農產品加工流通業、農業農村基礎設施等。 二、分別可以產生什么社會環境效益?幫助投資者了解,投資重點關注領域可能對哪些群體產生哪些影響,以及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關系。 三、具體有哪些可投資產?投資者不僅需要知道重點關注的投資領域,還需要知道在資產層面,有哪些投資選擇。因為體量、風險偏好和監管的原因,不同投資者關注的資產類別可能大相徑庭。 四、可以參考和借鑒的案例。 五、影響力度量方法。如果開展社會環境效益的度量和管理,有哪些可以借鑒和使用的方法。 如果地方政府、農村中小金融機構和鄉村私營部門這些融資主體不能提供真實、可靠和可驗證的影響力績效表現數據,那么投資者很難開展影響力管理。因此,需要推動地方融資主體使用影響力度量與管理。按照影響力管理計劃(Impact Management Project,IMP)提出的通用框架,影響力包括五個維度:(1)什么影響?(2)對誰產生了影響?(3)影響有多大?(4)哪些屬于附加貢獻?(5)可能存在的風險。為了具體刻畫和度量這五個維度,IMP提供了合計15項數據類別,用于進一步構建指標。 此外,完善市場化生態補償機制。推動生態調節服務價值實現是提高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政府需要糾正價格扭曲,通過市場化的機制引入更多金融機構和社會力量參與生態補償。《報告》以重慶嘗試開展的森林覆蓋率指標交易舉例,進一步闡釋為了糾正“價格扭曲”、提升生態調節服務市場價格,政府可以做的是規定約束性生態指標,而價格發現任務交給市場。 總體來看,社會責任投資有追求社會環境效益的主觀意愿,關注長遠,并愿意融入鄉村社會,與當地居民和諧共贏,是鄉村振興需要的投資。追求社會責任與財務回報“雙重目標”的社會責任投資可以填補資金缺口、提高公共投資效率,以及讓資本更負責任地下鄉。此外,為了避免“使命漂移”,推動地方政府、農村中小金融機構和鄉村私營部門這些融資主體也需要開展影響力度量與管理,也有利于釋放社會責任投資潛能,助力鄉村振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