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第01版:頭版
   第02版:專題
   第03版:新聞
   第04版:新聞
   第05版:新聞
   第06版:新聞
   第07版:社會工作???/a>
   第08版:社會工作???/a>
   第09版:社會工作???/a>
   第10版:社會工作???/a>
   第11版:新聞
   第12版:專題
   第13版:專題
   第14版:專題
   第15版:數字
   第16版:尋找慈善傳統
民國長沙的慈善救濟事業

版面目錄

第01版
頭版

第02版
專題

第03版
新聞

第04版
新聞

第05版
新聞

第06版
新聞

第07版
社會工作專刊

第08版
社會工作專刊

第09版
社會工作專刊

第10版
社會工作???/p>

第11版
新聞

第12版
專題

第13版
專題

第14版
專題

第15版
數字

第16版
尋找慈善傳統

新聞內容
2022年06月28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民國長沙的慈善救濟事業
慈善救濟體系的新發展

    長沙育嬰堂舊址

    中國最悠久的盲校:長沙瞽女院

    民國時期處于一個新舊思想沖擊的時代,兵事不斷,天災疊至,人民流離失所,全國各地社會問題嚴重,急切需要某種力量將其拉離困境,慈善救濟擔當了此重任,各省各市出現了許多慈善機構或組織,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地緩解了人們的痛苦。長沙作為湖南的省會,是湖南交通的樞紐,素有‘荊豫唇齒、黔粵咽喉’之稱,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相應地,長沙的慈善救濟事業亦同樣顯著。

    隨著社會問題的持續發酵,民國長沙當局政府為了穩定社會秩序,采取了一系列慈善救濟的相關措施。民國長沙的災難救治是一項巨大的工程,備荒和賑濟雙管齊下,從施賑主體來看,政府依然是災害賑濟的主力,也是賑款的主要來源。其次才是民間自發興起的救助措施,如臨時粥棚、義倉賑糧、醫療治愈等。

    民國時期,面對層出不窮的天災人禍,長沙傳統的賑濟方式已不能再滿足現實的需求。在這種情況下,20世紀20年代以后,長沙的民間義賑蓬勃發展起來,曾經一度超越政府賑濟而成為救濟主力軍,并全面帶動了湖南賑務由傳統向近代嬗變。長沙市逐漸形成了官賑、義賑并駕齊驅,其他慈善機構和個人對其進行有益補充的多層次、全方位的災害賑濟格局。1921年6月,華洋籌賑會在長沙成立,這是當時比較正規的賑務機構,是一種慈善救濟的創新與發展。華洋籌賑會將相關賑務統一規劃,實行統一分配與管理,提高了在具體實行過程中的效率,減少了分布零亂的各自賑濟,改善了長沙慈善救濟不良情況,無論是在時間還是資源分配上都產生了巨大作用,實現了資源的有效配置與時間上的有效實行,爭取在最大效度上為災民提供幫助。

    1931年12月24日,長沙水災善后委員會在長沙中山紀念堂召開成立大會,大會推舉了熊希齡為水災善后委員會委員長。水災善后委員會在熊希齡先生的帶領下積極從事災難善后工作,為當時長沙地區災后的及時處理奉獻了不小的力量。水災善后委員會的成立將長沙地區的慈善救濟機構變得更加具體化、專門化,能夠針對不同的災害成立專門機構,防止出現“張冠李戴”“一個方法應萬急”的情況,提高了救濟效率,減少了資源浪費。統一化的華洋籌賑會以及專門化的水災善后委員會是當時中國慈善救濟機構管理實行制度上的創新,從具體情況出發,是一種“實事求是”的處事態度,體現了近現代慈善救濟事業發展的方向,促進了慈善救濟事業體系的新發展。

    民國時期,長沙地區受水旱蟲寒等自然災害的侵襲,加上兵災泛濫,大量房屋、莊稼被毀,導致人們財產遭到巨大損失,資源消耗殆盡,甚至無家可歸。一時之間,大批流亡災民終日徘徊在饑餓和死亡線上,民不聊生。面對如此境況,救濟勢在必行。和以往一樣,官賑仍是荒政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但面對如此嚴重的災情,官賑日漸衰弱,力不從心。在1916年長沙地區出現了平糶,工賑等積極方式,1917年長沙水災中,社會捐助現洋92萬元,衣服10余萬件,賑煤若干。各種災害阻礙了糧食的生長,兇年饑歲,糧食嚴重歉收,首當其沖的是1946年暴發的大饑荒,饑民們挖草根、剝樹皮,甚至以土為食,針對這種惡劣的情況,政府也盡其所能進行救濟。除了政府施救,上層社會名流也紛紛伸出援助之手。社會民眾亦愛心滿滿,有的捐錢,有的捐衣服被子等生活用品,有的出力,形成義工團,主動照顧傷殘人士等,形成了一派社會互助的好風氣。由此可知,當時社會捐贈發展較快,對救濟災民、穩定社會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除了國內人民的愛心奉獻,中外教徒在長沙災難期間同樣發揮著重要作用。民國十一年,長沙大旱,長沙縣教會積極參加政府的救災工作,設施粥站,收容兒童。民國二十五年,長沙天主堂診所由教會全力出資進行擴建,增加服務范圍,發展為天主堂醫院,在營業期間,為難民送藥施診,挽救人們于危難之中。此外,天主教在長沙還興辦了諸如難民所、安老院等社會慈善救助機構。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華北,華東大量難民涌入湖南,天主教會受國際救濟委托,也分別在長沙,沅陵、衡陽設立了難民收容所。中外教徒不僅僅在抵御自然災害面前,同時還有救濟深陷兵禍中的人們也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戰事的發展,大量難民涌入湖南,作為省會的長沙更是難民集中營,但通過政府把控、中外人士的不懈努力下,長沙等地的災情有了很大程度上的緩解。

    災難發生后,及時處理很重要,但相應的日常護理等日常慈善救濟也不可缺少。民國長沙的日常慈善救濟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慈幼養孤。長沙育嬰堂創辦于1906年,堂址在長春巷,1930年,堂中收養的嬰兒每年約計三四百人不等。民國三十年,湘北二次會戰,120余孤女全部遷耒陽,由于戰時生活條件較差,加上當時霍亂流行,幾次長途遷移,再轉到長沙時,已死傷多數,僅剩23名孤女,其中殘廢10人。大量減少的數字觸目驚心,卻無能為力,只能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減少死傷人數,保護好剩下的幼兒。1913年10月由湘紳易雨恂等創立于湘潭的保赤貧兒院,次年2月遷往長沙,1917年4月改名湖南孤兒院,收養孤兒200名左右,始創初期得到社會各界踴躍捐款。

    第二,安老。民國時期,長沙天主堂在長沙靖港辦了一安老院,收養男女孤老20余人,隨著災難的不斷發生,規模不斷擴大,最后發展至數百人,有的老人失去了勞動能力,養老院的義工們悉心照料,許多因戰亂、災害失去親人的老人在這里安然度過晚年。1929年9月湖南省救濟院成立,院中的養老所按照先報名登記再核實情況的一定程序進行有規則的救濟,防止出現虛假亂入等情況,真正幫助到需要幫助的人。

    第三,救貧。救貧的方法是為貧民提供勞動崗位,讓其憑自己實力賺錢,養活自己及家人。成立貧民工廠,雇傭貧民生產,湖南最早的貧民工廠在1909年提議開辦,到1911年才正式成立。

    第四,難民所。民國長沙教區難民所成立于民國二十六年,日本侵略者用炮火打開了長沙的大門,一時之間長沙房屋盡毀,傷亡嚴重,街道上滿是痛病呻吟,在這時,難民收容所盡可能地為難民提供合適的住所,同時負擔基本飲食,保證部分難民維系基本生存。戰爭不斷上演,難民充盈著長沙地區,難民所亦是人滿為患,導致難民所難以承受如此沉重任務,為了減輕難民所負擔,難民所有關部門提供難民工作機會,或紡紗織布,或縫制衣被,或制作工藝品,讓他們靠自己雙手掙錢,擺脫一味靠別人救濟的難境,自力更生,自強自立。

    民國時期,面對天災兵禍的雙重打擊,長沙的慈善事業有一定程度的發展,慈善體系不斷完善。雖然當時慈善救濟事業發展是非常困難,實施起來也是非常吃力,但那時的人們并沒有放棄,而是咬緊牙關,想盡一切辦法解決民生困難問題,秉著長沙人“敢為天下先”的精神,拼出了長沙市慈善救濟事業的蓬勃發展。

    (據《新西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无码系列综合区| 亚洲国产综合无码一区| 国产精品天干天干综合网| 丁香五月婷婷综合激情在线| 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 欧美亚洲综合色| 亚洲色图综合网| 久久久久久久综合日本亚洲 | 国产综合亚洲专区在线| 久久九色综合九色99伊人| 亚洲精品综合久久| 婷婷亚洲综合五月天小说| 日日狠狠久久偷偷色综合免费| 伊人久久亚洲综合影院| 亚洲综合中文字幕无线码| 久久久久久久综合日本| 亚洲综合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本道综合久久伊人| 色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97久久天天综合色天天综合色hd| 六月婷婷缴清综合在线| 亚洲国产综合专区在线电影| 国产婷婷色综合AV蜜臀AV| 狠狠人妻久久久久久综合| 五月天婷五月天综合网在线| 激情伊人五月天久久综合|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99啪ak| 亚洲第一综合色| 激情综合婷婷丁香五月蜜桃| 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久久| 国产综合成人久久大片91| 97se色综合一区二区二区| 亚洲第一区欧美国产不卡综合| 天天综合网天天综合色| 狠狠色综合色综合网络| 伊人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激情综合五月天| 狠狠色丁香久久综合婷婷 | 久久综合色区| 亚洲伊人久久综合影院| 欧美精品色婷婷五月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