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第01版:頭版
   第02版:新聞
   第03版:新聞
   第04版:新聞
   第05版:新聞
   第06版:新聞
   第07版:社會工作專刊
   第08版:社會工作專刊
   第09版:社會工作專刊
   第10版:社會工作專刊
   第11版:新聞
   第12版:新聞
   第13版:新聞
   第14版:新聞
   第15版:數字
   第16版:尋找慈善傳統
潮汕“新女子夜校”這七年

版面目錄

第01版
頭版

第02版
新聞

第03版
新聞

第04版
新聞

第05版
新聞

第06版
新聞

第07版
社會工作專刊

第08版
社會工作專刊

第09版
社會工作專刊

第10版
社會工作專刊

第11版
新聞

第12版
新聞

第13版
新聞

第14版
新聞

第15版
數字

第16版
尋找慈善傳統

新聞內容
2022年06月14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潮汕“新女子夜校”這七年

    吳瑤兒正在上課

    九日重陽節,開門有菊花。不知來送酒,若個是陶家……’

    星期三晚上八點半,一個潮汕小鄉村里,還傳出陣陣讀書聲。

    在一座兩層高的小舊屋里,授課老師用普通話帶讀一遍,隨后又換潮汕話帶讀一遍,跟隨她朗誦古詩的,并非學齡的孩子,而是一群已經邁進中年的農村女性。

    這里是廣東省揭陽市惠來縣覽表村,覽表圖書室二樓由四名工作人員操辦的新女子夜校。每周一、三、五的晚上,村里和周邊的中年女性來到這里,拿起一輩子沒用過幾回的鉛筆,一筆一畫地模仿黑板上的字跡,誦讀著朗朗上口的詩詞。

    八年前,十來歲就輟學外出打工的潮汕女孩吳利珠回到覽表村,設立了覽表圖書室,而后再辦起新女子夜校。至今已幫助約270名農村女性回歸課堂。

    重新“認識”自己

    46歲的李搖猜把兒童誦讀教材攤開在書桌上,口中跟著19歲的老師吳瑤兒發音朗誦,眼神卻在課本上迷茫游走,不知道自己讀的內容在哪。當天值班的助教林楚玲發現她的困窘,走上前向她指出正在讀的部分。

    因為講慣了潮汕話,有學員在老師帶領下仍然沒法用普通話清晰發出部分字音,引來哄堂大笑。笑聲還未完全落下,吳瑤兒用手中的小竹條敲了敲黑板,課堂很快又回歸秩序。

    在過去,女性讀書并不被當地人視為必要,到了十來歲可以做工的年紀,便需要外出打工或留在家里干農活。

    李搖猜說:“小時候家里窮,只能供兩個弟弟讀書,我就沒得書讀。”2021年下半年,她來到新女子夜校,和村里許多同齡女性一樣,她不識字,也不會講普通話。

    每堂夜校課前,學員都需要在教室后方墻上的簽到表寫下自己的名字。郭賽吟第一次簽名時就把“郭”字寫成了“享”字,發現后又把右耳旁補在了“吟”字后面。

    老師林楚玲說,當地人在稱呼已婚女性時,不總是直呼其名,而是稱之為某某嫂、某某家老婆、某某人的媽媽。但在夜校里,她們不再是被其他身份蓋住的人,而是搖猜、賽吟、美貞、美蓮……“每次夜校課程,我們都要求簽到,是在提醒大家有自己的名字,要記住自己名字怎么寫。”

    夜校課程從晚上八點上至九點半。每堂課學員們會學一篇詩詞或童謠,再從中摘出5個生字重點學習,到了課程后半段,則練習書寫當天所學的生字。

    臨近下課時,吳瑤兒用手機播放鄧麗君演唱的《我只在乎你》,這是她們此前在課上逐字逐句學過的曲目。學員盧美蓮一邊在田字簿上抄寫當日的生字,一邊跟著哼唱。當晚的課程就在音樂中結束。

    晚上九點半,覽表村漆黑的巷道里響起摩托馬達的轟鳴聲,學員們陸續騎車回家。但老師的工作沒結束,幾位老師需要將黑板上的內容錄制成認讀視頻,發到夜校微信群里。

    實際上,群里約有40位學員,因教室空間有限,夜校每個學期只能讓15人來現場上課,其余人則在微信群里對著每堂課的視頻自行學習。吳瑤兒說,學員們很好學,一到點就會有人在群里問:“今天的課程視頻呢?”

    鎖上圖書室木門時,已是夜里十點多,幾位老師才各自回家。

    生活逐漸改變

    微信朋友圈不知道怎么發、銀行取錢需要能簽名、到城里去要會看路牌、孩子學校的文字通知看不懂、作業要家長簽字、就連賣菜也得會講普通話……這些年,覽表村的中年女性們在與外界逐漸頻繁的交際中,愈發感受到沒文化、不識字的困擾。

    李搖猜在當地批發市場賣菜,附近工廠的外地人常來光顧,有人用普通話問賣的是什么菜,她咿咿呀呀說不上來。“菜名我都知道,但就是聽不懂他們說什么,自己也不會說。”李搖猜邊笑邊搖頭,她意識到,想做好生意就得學會普通話。

    干慣農活的郭賽吟對自己第一次到夜校上課的情景印象深刻。她說,對著還沒有自己手指頭粗的鉛筆,覺得比握鋤頭還難。一個學期下來,郭賽吟去銀行取錢時再也不需要家人代為簽名,夜校簽到表上的名字也寫得越來越工整。

    夜校的課堂并非每次都是全員出席。因為忙著做工和照顧孩子,盧美蓮有時不得不向夜校老師請假。她一個人在家帶兩個女兒,平時到工廠領了服裝材料回家加工,一件能賺八分錢,從早到晚大概能掙七八十塊錢。

    “晚上附近有人跳廣場舞,我不去跳,我想識字。”盧美蓮說。做工時,她將手機架在縫紉機旁邊,一邊踩縫紉機一邊聽群里的夜校視頻內容,閑時就對著視頻練習寫字。

    在課前課后的時間,學員們常聚在一塊聊家長里短。正是在這段時光中,李搖猜擁有了真正意義的“同學”。去年幾位同學光顧她的菜攤,當天由丈夫守攤,丈夫知道她們是“搖猜的同學”后,原本一斤兩塊五的菜只賣了她們兩塊三,再提起這件事時李搖猜笑得直拍掌。

    家庭外的自信

    目前,覽表圖書室有四名工作人員,她們白天是孩子的玩伴,到了晚上則是夜校的老師。

    黃碧蓮是個“80后”,對學員的迫切需求深有體會。初一輟學的她,已經是村里同齡女性中的高學歷。“我在村里上小學一年級時,全班只有一兩個女生。后來上了初一,大家都跟我爸媽說不要再讓我讀書啦,沒有用。”

    今年4月,黃碧蓮來到圖書室當工作人員,白天帶領小朋友活動,還嘗試著在夜校課堂當主講老師。講師工作需要提前備課,抄抄寫寫之余還得會使用電腦。她在5月2日發了一條朋友圈:到這個年齡才來學電腦,不知道能不能學會?必須得咬緊牙關,認真學。

    吳瑤兒是老師中年紀最小的一位。她的媽媽曾是夜校的學員,從前一字不識,如今已考取了駕照。也正是如此,吳瑤兒在母親的鼓勵下來到了夜校,“去幫助更多覽表婦女認字”。

    2020年,原先在深圳工作的林楚玲回到揭陽,吳利珠希望她能給媽媽們上課。因為沒有經驗,林楚玲剛上課時十分緊張,不過,學員的尊重很快緩解了她的忐忑。

    對于林楚玲的回歸,親友都無法理解,“大家都想往外跑,你居然年紀輕輕就回到村里,不僅工資低,還曬得黑不溜秋。”但林楚玲始終認為這份工作的意義不一樣。

    初中學歷的她在夜校講課的同時也努力提升自己。通過成人高考,她馬上就要拿到大專畢業證書,接下來的目標是考取社工證或者幼師證,“反正就是要繼續學習”。

    跟其余三位老師不同的是,劉少玉并非揭陽人。1994年從江西嫁到覽表村后,她生了五個孩子。“花了將近20年的時間,從年輕時就圍著我的孩子轉,困在家里像個黃臉婆,時常哀怨。”劉少玉描述起過去的生活。

    2017年,偶然的機會讓她到廣州參加了由公益機構舉辦的農村婦女分享會,會上聽到其他人講述關于反對家暴、男女平等、性教育的話題,小學沒畢業的劉少玉兩眼放光,“我當時看到那些姐妹都好厲害,懂這么多。”回到覽表村沒幾天,她便向吳利珠提出要加入覽表圖書室當工作人員。

    自參與覽表圖書室和夜校的工作后,除了陪伴圖書室里的孩子,劉少玉還負責夜校學生的招募和家訪,幾年下來她明顯察覺到自己的改變。“原先我跟孩子講故事都會臉紅,怕講得不好,自己有心理障礙。現在大學生來了,記者來了,我也會主動跟對方聊,他們也是人,聊到我不懂的地方就向對方學習嘛。”

    劉少玉說:“從家庭走出來后,我變得自信。”

    夜校七年蝶變

    新女子夜校見證了覽表村無數女性的變化,它的由來要從創辦人吳利珠的輟學經歷說起。

    2002年,讀完小學三年級的吳利珠乘上前往珠三角的車,開始了打工生涯。那年她才14歲,在隨后的日子里,輾轉深圳、東莞、長三角以及北京等地,當過保姆、進過廠、賣過衣服。

    2009年至2013年在北京打工期間,她接觸到了社區圖書館和工友之家,就此改變了往后的路程。每次回到村里,她都覺得還跟以前一樣,大家還是很早就輟學。從那時起,吳利珠萌生了為家鄉做些改變的想法。

    在公益組織和朋友的協助下,2014年6月,吳利珠回到揭陽覽表村摸索創立了覽表圖書室,并組織村里的孩子到圖書室看書。

    家長送孩子到圖書室后,也常聚在一起聊天,吳利珠發現村里的媽媽們都有個共同難處——不認識字。“很多媽媽也有智能手機,但是她們不會看,只能聽語音,當群里有人發文字消息時,根本融入不進去。老公拿手機跟別人語音聊天時她能聽得懂,但是一打文字就不知道老公到底在外面干嘛。”

    第二年,在媽媽們的期許下,覽表圖書室開設起“媽媽班”。吳利珠請來村里老師給大家講課,每堂課付老師100塊錢,每天講授五個簡單生字及一首童謠。“媽媽班”對于條件允許的學生每月收200塊錢,家里拮據的則免費。

    起初,上課地點設在村里的老人娛樂中心,白天村民在這打牌,晚上則傳出瑯瑯讀書聲。吳利珠發現很多媽媽都被“困”在家庭里,整日勞務、帶孩子,沒有自己的社交生活。

    到了2017年,“媽媽班”有了正式名字“新女子夜校”。在老人娛樂中心的課程持續了一年有余,每個班20人,高峰時開了兩個班,后來又借用覽表學校場地作為夜校課室,再往后則直接將課堂設在覽表圖書室二樓。

    實際上,每個月200元的學費是一道并不容易跨過的門檻,夜校也因此一度停辦過半年。“收回來的學費根本不足以持續聘請老師開課,但對不少人而言這筆錢是有困難的,后來干脆不收錢了,由我們圖書室工作人員來教。”吳利珠說,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她都需要倒貼錢進來給媽媽們上課。

    探索更多可能

    新女子夜校雖是公益課堂,但圖書室租金、活動開銷以及工作人員的酬勞都是成本,湊錢是她們每年都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

    當下維持運轉的經費主要來自“月捐群”和社會公益組織的資助。林楚玲介紹,圖書室和夜校有個百人“月捐群”,成員主要由本村村民和其他愛心人士組成。每人一個月捐款50元,用于活動開銷和圖書室的場地租金。

    夜校成立以來,已經有約270名學員前來學習。吳利珠和團隊摸索出來的經驗,為潮汕地區的鄉村女性帶來新的啟發——讓女性有更多的選擇權,可以從識字開始。

    在潮汕地區,與覽表村有相似需求的村莊不止一個。周邊村鎮的人陸續找到吳利珠,希望也能讓自己村里的孩子愛上讀書,讓沒有上過學的中年女性開始識字。

    “我或許可以去嘗試更多東西,也算是解放自己,看看有沒有什么新的可能。”吳利珠說,去年她還前往陸豐市下埔村,分享覽表村教育農村兒童和提升婦女能力的活動經驗。“到時如果有很多村莊都需要辦夜校的話,我可能會回去利用現有的經驗和公益資源去協助他們”。

    看著如今覽表村的女大學生越來越多,暑假期間陸續有人回到圖書室當義工,吳利珠覺得“現在完全不一樣了”。

    “我們這一代人已經為人父母,都受過不讀書的苦,現在肯定不會讓孩子不讀書,男女都一樣,只要你愿意就盡量去讀。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大家的經濟條件都變好了,這確實是一個飛速的變化。”吳利珠說。

    (據《南方都市報》)

主站蜘蛛池模板: 狠狠色丁香久久婷婷综合五月 | 亚洲欧美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五月婷婷综合在线| 激情97综合亚洲色婷婷五| 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人手人婷| 狠狠久久综合| 狠狠色色综合网站| 国产成人人综合亚洲欧美丁香花| 婷婷久久综合| 久久综合偷偷噜噜噜色| 色爱区综合激情五月综合色| 丁香狠狠色婷婷久久综合| 色综合久久综合中文综合网| 色婷婷久久综合中文久久一本|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碰碰动漫3d| 中文字幕乱码人妻综合二区三区| 狠狠综合久久综合88亚洲| 亚洲综合亚洲综合网成人| 少妇人妻综合久久中文字幕| 丁香五月亚洲综合深深爱| 色综合天天综合婷婷伊人| 色久综合网精品一区二区| 激情综合色五月丁香六月欧美|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自拍| 久久狠狠一本精品综合网| 色综合久久最新中文字幕| 欧美日韩综合在线| 色噜噜狠狠色综合网|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综合| 狠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久久五月| 亚洲国产综合人成综合网站| 久久综合伊人77777| 亚洲国产婷婷综合在线精品| 久久综合亚洲色HEZYO国产| 亚洲婷婷五月综合狠狠爱| 欧美亚洲另类久久综合| 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蜜芽| 奇米综合四色77777久久| 图图资源网亚洲综合网站| 97久久综合精品久久久综合| 亚洲综合一区二区精品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