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好,這里是‘12345’,很高興為您服務,請問您有什么需要嗎?”1984年出生的江蘇南通姑娘蘇曉琳每天都要重復數十次這樣的對話,為撥打蘇州“12345”市民熱線的居民提供線上幫助。 從2月中旬開始,蘇州按下慢行鍵,很多人都被困住了。但也有很多人想為大家做點什么,作為重度殘疾患者的蘇曉琳就是其中之一。蘇曉琳自幼全身佝僂,行動不便。 “我能明白居民們遇到困難時的無助,這是我很多次都遇到過的。”如今的蘇曉琳將生活給予過她的不幸,變成了對每位求助者感同身受的耐心。 其實,像蘇曉琳一樣的殘疾人接線員一共有25位,他們每天保持13小時在線接聽電話,每人在線時長3-4小時。他們供職的這家公司名叫蘇州做件好事企業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公司”),承擔了“12345”熱線的分流任務,充分發揮殘疾人居家客服全平臺任務統一調度優勢,助力蘇州疫情防控工作。 “12345”金牌接線員 進入公司工作前,蘇曉琳整日待在家中,幫家人經營著一間手機維修店。“為什么我和別人不一樣呢?”許多次,蘇曉琳也曾抱怨過生活。由于行動不便,椅子和木床之間的距離就是她每天的活動空間。 偶爾坐著輪椅在家門口曬曬太陽,這對蘇曉琳來說就好像旅行一樣。她始終記得,鄰居同母親打招呼時,總會問一句:“曉琳怎么樣啊?”那時的母親也只能低著頭回答,在家呢。這就意味著蘇曉琳近來身體狀況較好,沒去醫院。 “我是多么想像正常人一樣工作呀。”2021年10月的一次培訓徹底改變了蘇曉琳的命運。她參加了由公司舉辦的居家客服培訓活動。近一個月培訓中,她學會了如何在家使用電腦,登錄客服后臺,并接聽電話。 隨后,她正式入職公司。蘇州本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12345”市民熱線的客服人員一直忙得不可開交。2月16日,蘇曉琳也參與其中。 上班第一周,她就遇到了一件棘手事。接通電話后,一個20多歲的男子就開始哇哇大哭。聽著令人心碎的呼喊聲,蘇曉琳的心也揪了起來,連忙問他發生了什么事。 原來,該男子是由外地抵達蘇州,核酸證明過了48小時時效。由于行程碼帶星號,按照規定,酒店都不能讓他入住。當晚,蘇州下著大雨。該男子又餓又冷,絕望之際才號啕大哭。 在勸慰對方情緒后,蘇曉琳第一時間向他解釋了蘇州現行的疫情防控政策,并告知其應在社區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前往指定的隔離酒店進行隔離。 蘇曉琳告訴對方,我現在來幫你聯系蘇州市救助站,你現在就前往你所屬的社區,向工作人員說明情況,咱們一起聯系,效率更高。 隨后,在相關部門的協調下,男子于當晚就入住了就近的隔離酒店。 為了給居民們提供更好的服務,蘇曉琳在每天下班后都要在網上瀏覽最新的蘇州市疫情防控政策,并一一記下來。“這份工作來之不易,我一定要珍惜。”在蘇曉琳看來,客服的工作并不容易,最重要的是細節。 工作時,她每每都將腰板挺直,抬頭挺胸端正坐好。“只有這樣,說話時才不會懶洋洋的。”接打電話時,也有少數居民情緒崩潰,破口大罵。蘇曉琳每每都能微笑應對:“就像我很多次也會抱怨生活,我理解他們。” 4月6日,蘇曉琳接到一位貨運司機打來的電話。原來,司機負責將防疫物資運送至蘇州市區。由于沒有提前注冊“蘇運通”被攔在高速路口。得知貨車上運輸的全是生鮮和蔬菜后,蘇曉琳趕忙將信息發送給有關部門,并標注“加急處理”。 在交警的協調配合下,當天下午,司機就將一車的防疫物資運送到指定位置。“能幫助別人,我非常開心。”在蘇曉琳看來,有了這份工作后,全家人的生活都好像變了樣。 每逢鄰居問起,母親總能抬起頭告訴他們:“姑娘在上班呢!”一個月下來,蘇曉琳不僅有了社保,每月收入也有近4000元。 “為殘疾人朋友安排他們力所能及的工作” 牟云是蘇州做件好事企業管理有限公司的“大家長”。2020年12月31日,他創辦了這家公司。與創業不同,他希望這家公司并不是為了盈利,而是給殘疾人朋友帶來希望。 創業10余年來,牟云接觸到許多殘疾人朋友。“最開始,我很為他們的生活和如何融入社會而擔憂。” 牟云發現,由于身體殘疾等多種原因,許多殘疾人朋友很難就業。當面臨歧視時,他們顯得很自卑。 38歲的孫曉偉有視力障礙,2006年大學畢業后,孫曉偉進入外資企業任職對外銷售,負責國際市場的開拓。孫曉偉日語說得十分流利。2011年,一次意外讓孫曉偉的生活跌入谷底,他的視力受到嚴重損傷。2017年,公司撤資后將員工們遣散回家。這一段時間,孫曉偉擺過地攤,當過無業游民:就覺得啥都干不了,心情差到極點。 在牟云看來,類似孫曉偉這樣的人還有很多。強烈的自卑感以及對生活的失望,讓他們身心受到煎熬。一次,他在蘇州一家紡織工廠進行走訪時發現,他曾幫助過的8位聾啞人在此就業。讓他想不到的是,這些聾啞員工還是這里搶手的“香餑餑”,每月工資能拿1萬多元。 原來,由于感受不到外界的嘈雜,聾啞員工干活時非常專注。長時間練習手語,讓他們的手部十分靈活。在需要精巧手藝的紡織廠,他們備受青睞。這讓他眼前一亮,“每個人身上都有優點,用好了就是‘戰斗力’啊!” 2019年6月,在當地殘聯的積極協調下,牟云帶領著數百名殘疾人走上了垃圾分類督導員的崗位,緩解了督導員招募不足的問題。 孫曉偉成為“001”號員工。看著殘疾人朋友們有了工作,孫曉偉有著說不出的開心。他也鼓勵更多殘疾人朋友來這里試試。 此外,牟云和他的合伙人一起打造了近2000平方米的辦公場所,為他們交納社保,還上了商業保險。辦公場所內布滿了新型的智能監控,配有醫務室,最大程度保障殘疾人健康工作。 如今,他們的“做件好事”品牌影響力也越來越大,適合殘疾人的項目也越來越多。考慮到殘疾人體會過生活艱難,具有同理心,比正常人更有耐心,“這不正好可以適應電話客服的工作嗎?”牟云還考慮到,一些重度殘疾的朋友還可以居家辦公,更方便他們的生活。 “讓被幫助的人也可以伸出援手” 1993年出生的蘇州姑娘戴吟婷畢業于蘇州科技大學應用心理學專業。自小,戴吟婷就患有白內障等眼部疾病,有視力障礙。靠著一架放大鏡,她一路求學直至大學畢業。 生活中的戴吟婷也曾多次抱怨過不公平。幸運的是,她能依靠心理學的知識開導自己。在一次活動上,戴吟婷認識了孫曉偉,也了解到這個愛心公司。她很快成為公司的心理健康師。 在她看來,殘疾人朋友或多或少也有一些心理健康問題。入職不久,戴吟婷就發現一位聽障同事經常抱怨婆婆的各種問題。其實很多時候,矛盾是由于溝通不暢造成的。 一方面,她充當聆聽者,另一方面,她提出建議,希望同事的丈夫能成為“中間人”。一來二去,戴吟婷就化解了這場婆媳矛盾。 1998年出生的李春雪來公司上班后,心情越變越好。她解釋道,身體的殘疾是大多數殘疾人朋友無法直言的“心里傷痛”。她來到公司仿佛回家一樣。 “我應該幫助更多的人,我都能積極地面對生活,他們為什么不呢?”李春雪說。今年2月,她也參加了接線工作。 接線工作中,她遇到最多的事情就是如何“黃碼轉綠碼”。受疫情影響,一位蘇州市民的“蘇康碼”變成了黃碼。這可愁壞了他。經過一番核對,這位市民的兩次核酸間隔距離24小時只差了幾分鐘。 “不就差了幾分鐘嗎?難道就不行嗎?”面對質問,李春雪還是耐心解釋:“差一分鐘也不是24小時呀!防疫工作絲毫馬虎不得,看看小區里的‘大白們’那么辛苦。也請您體諒他們的工作。” 在李春雪看來,這份工作的意義和價值就是“讓被幫助的人也可以伸出援手”。現在的她十分享受幫助他人的每時每刻。 (據《中國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