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4月6日,隨著最后一批北京冬殘奧會志愿者解除健康監測離開崇禮,在張家口賽區,為期兩個多月的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志愿者心理保障服務工作也告一段落。 “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的志愿服務工作,是對志愿者心理素質和意志品質的一次考驗。”共青團河北省委書記侯貴松表示,團河北省委高度重視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張家口賽區志愿者的心理關愛工作。 在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期間,團河北省委充分發揮12355青少年服務臺心理咨詢的專業優勢,提供了多樣化、多渠道、全覆蓋的心理保障服務,全力守護冬奧會志愿者的“心靈晴空”。 在志愿者駐地成立的臨時團支部,設置了心理委員,搭建了與志愿者溝通聯系的橋梁;推出了“12355陽光心語”“心理微課”“心靈加油站”線上三種大禮包,幫助志愿者構建積極健康的心態;河北12355青少年服務臺還選拔了四位心理專家分別入駐冬奧會、冬殘奧會張家口賽區志愿者駐地,為志愿者提供心理保障服務…… 在侯貴松看來,這樣的心理關愛不僅為志愿者工作貢獻了專業力量,也為今后大型賽事志愿者心理服務工作提供了經驗參考。 去年10月,團河北省委啟動冬奧志愿者心理咨詢師招募工作,吸引全省300余名心理咨詢師的踴躍報名。團河北省委結合實際情況,組建起了“4+58+249”張家口賽區志愿者全方位心理保障服務隊伍,派駐4名心理咨詢師進入志愿者駐地進行服務,協調58名心理咨詢師加入29所高校志愿者工作群中,深入到志愿者當中開展心理服務;統籌各市組建了由249名心理專家構成的場外服務團隊,通過熱線、微信小程序24小時輪值為志愿者提供心理疏導服務。 在冬奧會系列測試賽期間,四名心理咨詢師進入志愿者駐地,提前適應環境,積累工作經驗,結合現實情況,逐漸探索出了多種適宜駐地工作的方式方法。作為心理咨詢師之一的魏萍告訴記者,“咨詢的時候,志愿者佩戴耳機,通過文字反映問題,咨詢師通過語音回答,既保證了心理咨詢的私密性,又滿足了志愿者的咨詢需求”。 結合測試賽期間心理服務工作開展的情況,團河北省委多次組織心理專家進行研討交流,就工作中形成的經驗、存在的問題、下一步的工作計劃等進行了溝通研究。心理咨詢師禹宇在研討期間提出,線上講座互動較少,不能滿足志愿者的個性化需求,建議開展心理咨詢工作應以線下小團輔為主,充分挖掘志愿者的個性需求。 2022年1月,團河北省委專門研究制訂了《關于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張家口賽區志愿者心理健康輔導工作方案》,明確了心理工作的方式和重點,也讓志愿者心理關懷工作更規范、系統、有針對性。 記者了解到,在北京冬奧會與冬殘奧會轉換期間,為全面保障張家口賽區第一批志愿者安全隔離與移出,團河北省委工作人員、駐地管理人員與志愿者在心理上都經受了考驗,這期間咨詢工作的重點為應急干預處理。 專家介紹,應急干預不同于正式的專業咨詢。咨詢師要針對當事人突發的身心應激反應,配合相關部門給予當事人必要的心理支持和社會支持,評估他們的訴求,區分一般問題和病理問題,如需要進一步專業支持就轉介到更專業的地方。 禹宇告訴記者,“心理問題具有滯后性,以往在學習生活中潛藏的心理問題會在當下的壓力下暴露出來”。 相較網絡干預,駐地咨詢師有更大發揮余地。在文創商街咨詢點,禹宇共接到過七例應急求助個案、四起應急求助團體輔導;南山里咨詢點的心理咨詢師劉洪霞接到一起應急求助團體輔導,涉及多所院校,經過有效干預后得到妥善處理。 北京冬殘奧會期間,四名一線心理咨詢師再次進駐張家口賽區云頂滑雪公園、冬季兩項中心等場館,為志愿者提供心理減壓服務。 根據志愿者駐地實施“一地一策”的工作機制,云頂滑雪公園的志愿者開展了“用身感殘,用心助殘”為主題系列輔導,讓志愿者通過親身實踐和體驗,真切感受到特殊人群的困難;在冬季兩項中心,他們進行了團隊管理金字塔活動,通過模擬團隊運行的模式和過程,教授志愿者面對管理部門下達的任務,如何做好團隊成員的協調配合。 離別之際,回首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的難忘經歷,張家口賽區的志愿者紛紛給心理咨詢師留言:“在做冬奧志愿者期間,很幸運有心理老師的陪伴,我積極而快樂,那些志愿服務工作讓我獲得了充實感和滿足感”“在心理老師的幫助下,曾經‘社恐’的我重新審視自己,‘社恐’的標簽也在數次咨詢后不知不覺消失了”…… 據統計,從1月19日入駐張家口賽區以來,團河北省委心理咨詢服務團隊共為各志愿者駐地開展團體心理輔導87次、個體心理輔導148件次,幫助志愿者構建起了積極健康、陽光向上的良好心態。(據《中國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