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據2020年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在全國28560萬農民工群體中,女性占比34.85%;全部農民工中,未婚的占比為17%,有配偶的占79.9%。按照79.9%的配偶比例推算,有子女的流動婦女(簡稱‘打工媽媽’)的數量至少是千萬級別。 打工媽媽,指戶籍仍在農村,在本地曾經或目前正在從事非農產業或外出從業6個月及以上的、已生育過的女性勞動者。 近日,北京市協作者社會工作發展中心(以下簡稱‘協作者’)發布了《‘打工媽媽’健康狀況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報告依據社會工作專業視角,從打工媽媽及其家庭的微觀層面,其所處社區、企業等中觀層面,以及社會宏觀層面等三個維度,提出具體服務建議:建議運用社會工作專業理念和方法,整合多方資源,包括社區、家庭、用工單位、政府和群團組織等,賦能打工媽媽,以提升打工媽媽健康管理的意識和能力;協助打工媽媽建立和增強社會支持網絡,建設有利于打工媽媽及家庭健康發展的社會環境;完善打工媽媽健康權益保障體系,回應打工媽媽健康需求。 打工媽媽平均年齡42.45歲 接受教育程度偏低 在參與調查的打工媽媽里,年齡最大的66歲,最小的24歲,平均年齡是42.45歲。在她們中間,有不少人至少有兩個孩子需要撫養。 數據顯示,打工媽媽的學歷普遍不高,初中以下學歷的有75.37%。受教育程度和女性農民工健康有正相關關系。缺乏教育可能會導致女性就業機會減少,不易獲得有利于女性及家庭健康的基本信息。受限于教育水平,打工媽媽獲取健康資源的能力較弱,存在的健康風險相對較高。 在所有工作中,47.53%的打工媽媽沒有簽訂勞動合同,這也意味著打工媽媽在出現健康問題時缺乏足夠的勞動保障支持。 一些技術含量低、重復性的體力工作,不僅會直接影響打工媽媽的身體健康,還會影響到她們對自我的價值肯定和身份認同。 有研究認為,傳統性別文化會導致打工媽媽在承擔繁重體力勞力的同時,還要常常面對工作價值與職業身份的社會輕視,甚至歧視,從而影響其身心健康平衡發展。 打工媽媽的常態: 一邊打零工一邊照顧家庭 對于許多打工媽媽而言,一邊照顧家庭一邊工作是常態。 在進城務工的流動家庭里,由于男性的工作性收入相較流動女性較高,加之傳統性別角色的影響,所以一般都會產生“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分工;打工媽媽在干小活補貼家用的同時也需要承擔照顧家庭和孩子的責任。 “我每天上完晚班之后,在早上下班回家,送孩子去上學,然后洗衣服,熨衣服,然后拖地,再開始睡覺。10點半之后再出去買菜做飯。”一位打工媽媽這樣對工作人員講述自己如何平衡家庭和工作。 繁重的家務勞動、逼仄的生活空間、收入較少的工作,這些因素在現實生活中都會對打工媽媽的身心健康產生不利影響。 通過對打工媽媽身體狀況自評情況進行交叉分析,報告發現打工媽媽家庭居住環境和身體狀況呈正相關關系,也就是說當家庭居住環境越差時,打工媽媽身體自評情況也越糟糕。 迫于經濟壓力,多數打工媽媽都會選擇便宜一點的、空間較小的居住空間,但又擔心家庭居住環境和住宿方式會限制了兒童成長發展,從而產生一定的心理壓力。 家庭收入低下 打工媽媽多數選擇透支健康 報告顯示,76.35%的打工媽媽所在家庭月收入低于8000元;69.75%的打工媽媽個人月收入低于4000元,打工媽媽個人和家庭月收入低于全國農民工平均水平。 然而,75.86%的打工媽媽有兩個以上的子女需要撫育,家庭經濟負擔較重。當打工媽媽健康狀況出現需求時,因為家庭經濟條件較差,打工媽媽會選擇她們認為的更便宜的就醫方式;甚至有24.63%的打工媽媽會選擇先扛著,什么都不處理。 報告指出,流動人口健康水平與其收入水平呈現正相關關系,家庭收入是流動人口健康水平的重要影響因素。在收入水平的限制下,農民工可能會以透支健康為代價,通過加班或者增加工作時間來提高收入,長此以往對農民工帶來巨大的健康風險。較低的收入水平,也容易使打工媽媽在出現健康問題時減少或延遲就醫治療,從而影響打工媽媽身體健康。 打工媽媽工作強度大 對身體健康產生影響 報告顯示,44.83%的打工媽媽每天工作時間在8-12小時之間;10.84%的打工媽媽打工時長超過12小時;20.20%的打工媽媽工作時長在4-8小時之間;3.94%的打工媽媽工作時長小于4小時。工作時間長、工作強度大是導致打工媽媽健康水平較低的因素之一。 “休息的時間不固定,沒活干的時候一周能休息兩天,換班的時候也會休息兩天。有時候換班覺得真的好疲憊,有時候回去我啥都不想做,就想躺在床上,澡都不想洗。”在參與調查的打工媽媽中,有41.36%的人認為自己的工作強度大。 除了工作強度,不良的工作環境也會對打工媽媽的健康產生顯著影響。經常暴露在不良的工作環境,或者缺乏基本勞動保護措施,不僅直接影響打工媽媽的身體健康,也會侵害其精神健康。不過,與2017年協作者的健康調查對比發現,打工媽媽工作環境同比已經有所改善。 在參與本次調查的對象中,29.06%打工媽媽認為自己的身體狀況不太好,3.94%認為自己身體狀況糟糕。這其中,38.89%的打工媽媽認為工作狀況影響了其健康,工作時間長、時間不規律、工作強度大、收入低都是最主要原因。 受限于時間分配和能力等,一些打工媽媽只能打零工,其中很多是體力活,工作時間長,或是在勞動防護上較為不充分,對身體的勞損也較嚴重。 在面對身體不適時,近四分之一的打工媽媽首先會選擇忍耐,而非第一時間就醫檢查。對于她們而言,不是不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只是因為家庭經濟條件、照顧家人等原因而選擇自己默默承受。 打工媽媽是維系家庭與社會的重要紐帶,她們的身心健康不管是對于家庭、還是社會穩定發展而言,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考慮到打工媽媽健康發展需求,在現階段通過預防和控制來降低醫療成本,并對其進行健康教育,將是實現健康效果最大化的有效手段。 要推進這一目標的實現,不僅需要打工媽媽加強自我健康管理意識和能力,也需要家庭、社區、企業、政府和社會組織等加強對打工媽媽的支持性健康環境的建設,更需要整個社會對打工媽媽的關注。 社會工作視角 對打工媽媽健康服務的建議 婦女社會工作是社會工作的主要領域之一。服務流動婦女,從社會性別視角開展婦女健康干預,維護婦女權益和保障婦女全面發展的需要,是婦女社會工作的重要使命。 報告認為,打工媽媽既是獨立的主體,也是家庭、社區和社會群體中的一員。打工媽媽的健康問題與需求,是在與環境眾多層面進行系統交換下呈現出來的,其中既有個體的原因,也有家庭、社區和社會等多層面的原因。報告從微觀、中觀和宏觀三個維度,依據社會工作視角,針對打工媽媽的健康需求,從個人和家庭、社區和社會幾個層面,提供以下健康服務建議: 第一,微觀層面:為有需要的打工媽媽提供個案服務,激發打工媽媽潛能,通過自助與助人,提升打工媽媽健康管理的意識和能力。 從個人層面為有特殊需要的打工媽媽提供個案緊急救助服務,為處于困境的打工媽媽及家庭主要勞動力成員提供公益健康體檢,搭建打工媽媽健康學習小組和互助網絡;開展健康知識培訓,共學、共創打工媽媽視角的健康教育知識,培育打工媽媽成為“健康輔導員”;開展健康教育服務,提升健康管理中女性主體意識,持續推動打工媽媽參與健康管理行動,支持打工媽媽自我發聲,傳遞打工媽媽健康需求。 從家庭層面開展打工媽媽家庭教育服務,促進親子關系和諧發展,支持打工媽媽及家庭成員認識角色沖突,改善家庭分工,支持打工媽媽改善現有居住條件,促進健康行為養成。 第二,中觀層面:促進社區、用工單位、政府和群團組織對打工媽媽健康行為養成、健康環境建設的支持,為降低其健康風險創造條件。 從社區層面推動社區營造健康氛圍,支持打工媽媽健康行為養成,加強社區健康服務系統的規劃與建設,推動社區開展打工媽媽健康支持網絡建設。 從用工單位層面加強針對打工媽媽的職業健康與安全防護,改善職業環境;推動打工媽媽職場與社區友好環境建設,開展托兒服務。 從政府、群團組織層面為困境打工媽媽實行“兜底”的健康服務,各級群團組織開展社會性別意識培育與宣傳。 第三,宏觀層面:落實婦女健康政策,深化社會保障改革,多形式開展健康知識宣傳,倡導社會關注打工媽媽群體。 從政策層面落實《婦女發展綱要》,將打工媽媽納入公共衛生服務可及范疇。深化社會保障改革,降低打工媽媽健康管理成本。 從文化層面拓展適用于打工媽媽獲取健康信息的渠道,開展多種形式的健康宣傳、推廣;倡導社會關注打工媽媽無酬勞動的價值,將家庭服務和家庭福利納入國家公共服務體系;開展專題研究與倡導,開展打工媽媽健康專題研究,以及提煉總結打工媽媽健康服務案例,并通過向社會傳播打工媽媽及家庭健康發展的重要性、特殊的健康需求及解決建議等,完善國家有關婦女兒童健康發展規劃,為打工媽媽及家庭的健康發展創造更加完善可行的社會政策體系,以及更為廣泛的社會支持系統。 (李慶/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