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報記者 高文興 三月初春,剛經歷了一冬嚴寒的北京陡然升溫,和風送暖。 與孔東梅的再次見面,就是在這樣一個春意盎然的下午。一如既往,知性、真誠、落落大方,是眼前這位女性公益領袖帶給所有人的印象,與之交談,如沐春風,甚是應景。 作為東潤公益基金會(以下簡稱“東潤基金會”)理事長,孔東梅又一次如數家珍地向《公益時報》記者講述基金會各個項目的最新進展——經歷了抗擊疫情對于機構的鍛煉和洗禮后,用她的話講,東潤基金會如同“一夜之間長大”,在過去的2021年取得了長足的突破。 在機構第二個五年的發展期內,孔東梅表示,東潤基金會將繼續深耕少數民族地區、偏遠地區及紅色革命老區的青少年教育事業,努力發揮社會組織在鄉村振興和第三次分配中的作用。 與孔東梅交談下來,你會發現,東潤基金會及其個人在公益道路上取得的成績,并非因其特殊的家族背景,也并非因其成功的從商經歷,而是女性面對公益的特有優勢——細心、溫暖并執著。 如同她所說,因為她捕捉到了“孩子們眼中的光芒”,就決心把這絲微光放大,義無反顧地做教育公益路上的“追光者”。 “基金會一夜長大” 《公益時報》:去年全年,東潤基金會的各個項目無論在資助金額還是覆蓋地區上都有很大的突破,能否詳細介紹這些項目的最新進展? 孔東梅:2021年是東潤基金會厚積薄發、全面發展的一年,在教育領域不斷深耕細作,“東潤啟航”“東潤益師”“東潤美育”等項目全面升級擴大、逐步體系化,地區從原來的立足新疆,到如今的四川甘孜藏區、青海玉樹藏區以及河南、江西的紅色革命老區,受惠學生從困境高中生群體擴展至困境中小學生群體,幫扶形式也得到擴展。 2021年也是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的轉變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指出要切實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讓脫貧基礎更加穩固、成效更可持續。也指明了接下來的重點和我們的方向,要持之以恒的把事情做扎實,發揮慈善組織在第三次分配中的價值。 《公益時報》:這樣的升級和擴展,是出于基金會怎樣的戰略考量? 孔東梅:我國目前對鄉村振興的支持力度非常大,鄉村學校蓋得越來越多、硬件設施越來越好,互聯網教育資源的投入和普及也在逐漸鋪開,有些鄉村學校甚至可以媲美城市學校。但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教育公平問題依然存在,教育資源不均衡問題依然凸顯。 東潤基金會自成立起就專注于經濟欠發達地區、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不均衡等問題。在第一個五年內,我們抱著邊做邊學的心態,在南疆等地實踐我們的教育扶貧理念,積累了大量經驗。從第二個五年開始,我們逐步拓展項目地區、資助金額及幫扶方式等,努力實現教育公益的體系化,將成功經驗復制到更多地區。 《公益時報》:新冠疫情蔓延了兩年之久,在牽扯精力的同時,勢必也會對機構開展教育公益項目帶來影響,東潤基金會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難的呢? 孔東梅:對于中國公益領域、基金會行業,新冠疫情都是一次挑戰,但同時也是一次極大提升自身的機遇。對于東潤基金會來說,正是抗擊疫情中的及時、高效反應,使得我們迅速成長,基金會好像在一夜之間長大。 2020年初,武漢正面臨非常嚴峻的時刻,東潤基金會迅速成立專門針對一線醫務人員及其子女的“東潤抗擊疫情醫護保障及子女教育專項基金”,在一個月內為武漢及湖北其他地區的97家醫院、1613名一線的醫務人員、979名醫務人員子女籌集了5000萬元資金,并且一對一地捐贈到受益人手中,這對基金會上上下下是一次難得的歷練,使我們具備了在高壓下圓滿完成目標的能力。2021年,我們繼續在抗擊疫情方面發力,并且第一時間響應水災緊急救助,這都為我們開展基金會常規項目帶來了能力和自信上的提升。 做鄉村美育的“追光者” 《公益時報》:東潤基金會在教育公益上的一個特色是扶持鄉村美育體系,并且投入不小,為何要在鄉村打造美育教育呢? 孔東梅:基礎教育的目標是啟發孩子的感知力和創造力,而啟發孩子創造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藝術教育,但大多數時候,藝術教育與貧困偏遠的鄉村兒童絕緣。然而藝術能撫慰心靈,鄉村兒童更需要藝術教育,他們同樣有感受美和藝術的需求。 這個項目的靈感也來自于委內瑞拉一個非常有名的公益項目,該國一名音樂老師將喜愛音樂的貧困孩子們組成一個樂團,讓這些孩子遠離了當地街頭巷尾打架斗毆的不良風氣,并且讓他們提升了自信。這個項目后來變成了委內瑞拉國家層面的公益項目,數百個兒童和青少年樂團陸續成立,大大改善了該國貧困青少年的面貌。 當時我們借鑒了這個項目,便首先在北京周邊的打工子弟學校以及新疆、云南等地去考察可能性,結果出人意料,民間的力量很強大,熱愛音樂的孩子和民間團體無處不在。相關教育部門也認為,在考取高等院校的同時,讓孩子們能夠登上藝術的舞臺,展現民族的優秀文化,對他們同樣也是圓夢的過程。 在另一端,藝術界的有識之士也同樣重視鄉村孩子的美育發展,在他們的支持下,我們的美育支持平臺得以搭建。我為這個項目起名“東潤星塵”,因為我覺得鄉村的孩子就像天空中的一顆顆星星、宇宙中的一粒粒塵埃,但卻足以發光發亮。 《公益時報》:我感覺這個獨特項目的成功和作為女性公益領袖身上的特質——細心、溫暖、執著等,是分不開的。 孔東梅:是的。女性一般更具有同理心,更加細心、耐心,對于女性、兒童等公益領域,具備天然的視角和關懷。在很多社會事件中,女性也是不可或缺的力量,她們對弱勢群體的遭遇更加感同身受。當我看到鄉村孩子們眼中閃爍著那種享受美的光芒,散發出的追求藝術的渴望,我就在想,我們為什么不能去幫助他們的心靈,讓他們散發出更美的光芒? 如今,國內的知名藝術家對我們鼎力支持,國外也有著名的音樂學院主動要與我們合作,冬奧會上唱響奧林匹克會歌的也是來自鄉村的孩子,教育部門最近也在實施“雙減”政策,所有因素都在向好,我們就沒有理由不堅持把鄉村美育做下去。 公益援藏援疆大有可為 《公益時報》:東潤基金會當年第一個項目就選擇了新疆,這背后有什么樣的故事? 孔東梅:當年我在新疆多地調研時,看到當地有許多孩子充滿對知識的渴望和對外界的向往,但當地教育資源卻相對缺乏,我很受觸動,以個人名義資助了一些孩子,后來進一步萌生了建立基金會的念頭,更系統、更專業、更持續地幫助更多孩子。 東潤基金會成立后,地區國家“一帶一路”倡議重要節點上的新疆便成為了基金會重點關注地區。東潤啟航獎學金項目開展之初,我帶隊赴新疆調研,發現與中東部省份相比,新疆的教育資源存在不小的落差。教育的滯后勢必為新疆地區的發展帶來諸多制約,大力發展教育、培養當地人才是新疆的必行之路。 此外,教育還能促進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發展,從而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東潤基金會希望通過東潤啟航項目,精準對接、支持國家的重要大政方針,為邊疆地區的繁榮、穩定再加一塊壓艙石。 《公益時報》:社會組織如何在“援藏援疆”方面切入并發揮價值,能否談談東潤基金會的經驗和理解? 孔東梅:在每一個時期、每一個階段,社會組織如何轉變思想、積極融入國家治理體系中,是一項需要長期思考和創新的課題。 對于公益項目,我覺得,要想真正理解和幫助一個群體,還是要走進他們的家庭,你會感知到很多站在遠處或高處無法獲知的事情。只有在對當地環境、人文和發展現狀等綜合情況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再去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和所求,才能給予他們真正需要的東西。 以東潤啟航項目舉例,基金會在多次走訪調研過程中發現,在新疆等欠發達地區,許多家庭條件困難的優秀學子因為缺乏資金、缺少物質上的支持,紛紛放棄學業。由此,基金會與當地部門直接對接,發放獎學金,項目高效透明,保障資金落實到每一個受益學生。這其中,要與當地政府充分溝通,與當地相關政策充分融合,比如通過“獎、貸、勤、補、免”多位一體的資助政策,東潤啟航項目樹立融入當地教育體系,給獎教助學以社會力量的補充,受到當地教育部門和學校的歡迎和好評。 傳承紅色基因 《公益時報》:你如何看待自身身份對慈善事業的影響,什么樣的原因使你與鄉村產生了深深的聯系? 孔東梅:作為毛澤東的后人,我們這些晚輩沒有從他身上繼承物質財富,但得到的寶貴精神財富是取之不盡的,讓我們受益至今。外公對我們晚輩教導最多的,就是做一個普通的中國人,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培養為人民服務的淳樸氣質與達觀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僅是偉大的革命精神,更是我們歷久彌堅的“家風”傳承。 每到一個項目地,基金會團隊都會去了解當地的歷史和革命傳統,因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而發揚是最好的傳承,傳承紅色基因,弘揚紅色文化,讓紅色精神折射出新時代光芒,這既是東潤基金會的職責,也是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