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陳明濤沒想到一個包裝能有如此大改變。這一個月,他的蜂蜜在當地供不應求,“自從換上了新包裝,銷售額漲了10倍,半年銷售有30多萬元。” 陳明濤是陜西宜君寺坪村走出的第一個“985”大學生,相比本名,村里人更愛叫他陳碩士。返鄉賣蜂蜜創業后,他踩坑無數,但阿里設計公益項目組的到來讓事情發生了轉機。 一封求助信 陳明濤的蜂蜜新包裝出自阿里設計師講講之手。去年5月,她和阿里設計公益項目組“尋美”第一次來宜君,他們以設計師視角四處走訪,發現了一個現象:宜君在國際上獲過獎的農民畫只掛在縣文化館墻上,而景區及街邊的廣告牌都是千篇一律的粗糙設計。 “為什么當地最美的東西不能被更多人看到?”而這也是“尋美”項目組的初衷:把鄉村的美提煉出來,。講講和同事們利用業余時間,通過宜君農民畫和魏碑上的元素,讓蘋果、核桃換上新包裝,幫助當地農民增收3000萬元。 這一切,陳明濤看在眼里。他寫了一封求助信,找到了阿里駐宜君鄉村特派員劉亞輝,想請設計師給自家蜂蜜換個包裝。“他把自己的創意和對家鄉的情結都寫在了信里。”劉亞輝拿到信,立即聯系“尋美”項目組與陳明濤進行溝通。 宜君海拔高,野生植物豐富,是中華蜂棲息地,至今保留著漢代土法養蜂技藝。但因為產量低、價格高、銷路差,許多蜂農都在轉行。如何讓更多人了解蜂蜜背后的故事和價值,必須進行品牌升級。 反復調整方案 沿襲當地農民畫的風格,阿里設計師請當地農民畫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王改銀,繪制了一幅當地老蜂蜜的農民畫。設計師基于這幅農民畫的創作,設計了五款蜂蜜的包裝。 原以為有了設計稿,蜂蜜換新包裝就指日可待。但好幾天,陳明濤都在為一根繩子發愁。 為突出傳統老蜂蜜的手工感和淳樸感,講講為蜂蜜罐子設計了牛皮紙紙封,紙封需用一根繩子系在瓶蓋上,“繩子系得不好看,大一點小一點差異都很大,需要細致地去打磨,不是我做一個圖案貼上去設計就結束了。”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從設計稿到實物。”講講說,她原來是淘寶心選設計師,設計過許多爆款產品。之前她只需負責設計,其他有人協同。但與縣域商家對接后她發現,除了專業,還需要更多的時間和耐心。 前前后后跟蹤3個多月,反復調整了十幾個版本,實物終于上線。聽到陳明濤在群里反饋銷量暴漲的消息,講講體驗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感,“雖然最后呈現效果還不是最完美的,但能給蜂農帶來實實在在的收入,這個時間花得很值。” 除了設計,阿里公益還為陳明濤專門建了一個群,為他在營銷上提供詳細指導、線上營銷活動推薦、線下渠道拓展,甚至連文案都會幫助修改。 帶動更多人脫貧致富 “庫存都賣空了,一個月增收了兩三千元。”對于當地人來說,兩三千塊錢相當于種七八畝玉米的收入,也相當于一些家庭一年的零花開銷。有了收入就有了信心,陳明濤說,當地的養蜂規模如今提高了10倍,他合作的蜂農也多達200多戶。 在宜君,陳明濤不是孤例,有更多年輕人讓改變發生著。劉亞輝說,他和阿里巴巴要做的就是,通過培養散落在鄉村的新農人,讓他們手把手去教更多的農民,“新農人有情懷有夢想有知識,愿意去帶動更多的人一起從脫貧走向致富。” 這種想法跟設計師講講的思路相似。“如果把一個設計給到一個農民,其實產生不了太大價值。但如果我們把它給到一個新農人、一個企業,它的價值可能會放得更大,它的效益又可以反哺給當地的那些農民。”(皮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