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報記者 高文興 2022年1月16日,著名實業家、慈善家和社會活動家陳經綸在香港辭世,享年97歲。 陳經綸,1925年出生,祖籍廣東新會陳沖。17歲隨父經商,繼承祖業,任香港金滿米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但令陳經綸名滿天下的是由他出資捐建的、遍布全國的學校、醫院等機構,他也因此被譽為‘愛國愛鄉的典范’‘興學育才的旗幟’。 富貴不忘邦鄉 廣東新會,扼粵西南之咽喉,踞珠三角之要塞,境內西江、潭江兩大水系,奔流不息。潭江兩岸,村鎮星羅密布,中有鄉名“陳沖”者,便是陳經綸的故鄉。 陳經綸的祖父陳澄波從這里走向佛山,后赴香港,白手起家,奠定陳氏一脈百年事業的根基;陳經綸的父親陳瑞祺,則是在這里出生并度過了童年、少年,后成為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香港“米王”。 陳澄波、陳瑞祺以“邦鄉乃家之源,富貴不可忘”教育后來者,其中,“鄉”指的就是故鄉陳沖、新會,而“邦”,則指中國。百年來,在新會大地上,陳氏三代——陳澄波、陳瑞祺、陳經綸——興建的幼兒園、小學、中學、醫院、養老院以及自來水廠、道路、碼頭等等諸多惠民之舉隨處可見,無聲地訴說著這個家族對故鄉的深情;百年來,在近現代中國歷史的一些緊要關頭,陳氏三代捐輸國難、振興中華的義舉,同樣鐫刻在華夏大地上。 陳經綸雖然出生在英國占領時期的香港,但從他咿呀學語之日起,便以新會為故鄉,并深愛著自己的祖國。而這份歸屬感,則越是年長越是深切。 1979年正月初四,新會羅坑鎮專門為陳氏家族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召開了千人平反大會。遠在香港的陳經綸并不知道家鄉發生的一切。直到有一天,陳經綸收到羅坑鎮黨委書記給他的一封親筆信。他被家鄉政府為他和他的一家人所做的事情感動了,回信給鎮領導說:“你們為我的已經殘破的祖屋作價的3萬元,我收下,但祖屋千萬先別忙照原樣重建,如果要建,由我來出圖紙。”不久,圖紙出來了,是一座三層新式住宅樓。他在3萬元賠款的基礎上又添加了18萬元,然后對家鄉地方領導講:“反正祖屋蓋好也沒人回來住,現在我再添點錢,把它蓋大一些,給家鄉人做幼兒園或澄波小學的教師宿舍都可以。”后來,這座白色的三層小樓真的成了澄波小學的教職工宿舍,整個樓里只有地下大廳擺放著陳瑞祺先生的銅像和祖宗牌位。 1982年,羅坑鎮舉辦了“陳公公益事業展覽”,56歲的陳經綸應邀回來參加展覽開幕式。這是他第一次回歸故里,但從此開始,他為家鄉及祖國的捐資活動就沒有停止過。 1982年,陳經綸家族以“陳瑞祺紀念基金會”的名義捐贈32萬港元,興建新會縣羅坑僑聯大廈和陳沖鄉輪渡碼頭;同年,捐款10萬元人民幣,賑濟四川省水災災民; 1983年,捐贈15萬港元興建羅坑變電站;同年5月,捐贈105萬港元擴建和修建陳沖、山咀兩所澄波小學;同年,捐贈1400多萬港元興建羅坑鎮陳瑞祺中學; 1984年2月,捐資30萬元興建陳沖墟15米寬、1.2公里的水泥馬路;同年3月,捐資3萬港元興建陳沖鄉陳瑞祺工商樓,面積400平方米;捐資10萬元擴建新會華僑中學;捐贈323萬元人民幣興建陳沖自來水廠工程; 1985年,捐贈450萬港元,重新興建“慈賢孝醫院”,并贈送大批醫療器械; 1986年,捐贈42萬港元,興建山咀學校;捐資44萬港元擴建羅坑澄波小學;捐資100萬元興建新會市人民醫院;捐資10.8萬港元為會城鎮購置衛生垃圾箱;捐資20萬港元助建環城中學;捐資10萬港元予新會人民醫院作裝修院舍之用;斥資550萬港元擴建新會人民醫院; 1987年,捐資1600萬元興建“新會陳經綸中學”;同年10月,動員社會各界集資400余萬元,擴建華僑中學;同年,資助新會市荷塘鎮35萬元興建職業中學; 1988年,捐贈60萬元興建新會華僑中學新校區;捐資300萬元興建江門五邑大學陳瑞祺科學館;捐資40萬元,興建以其母之名命名的“潘寶芬敬老院”;捐資5萬元在陳沖天湖建“老人之家”;捐資8萬元建中興里辦公樓; …… 陳經綸及其家族在故鄉的每一個慈善項目背后,都有一串動人的故事;陳經綸在家鄉的每一次扶危濟困,都是對前人最好的紀念。有一次,他看到鄉人從井里打水洗衣服,想到井里的水是有限的,有時沒有水,鄉親們要去河里取水,走很遠的路,就決定在這里建一個自來水廠。于是,1994年4月,他捐助1300萬港元,在龍門水庫下建日供水量1萬立方米的自來水廠,3.2萬鄉親實現了夢寐以求的食水自來化的愿望。為建設水廠,他多次前往龍門水庫察看水源,詢問庫容量和水質化驗情況,親自選定自來水廠址。建成后,水廠通過了由廣東省建設廳、建筑設計研究院專家組成的檢查組檢查驗收,成為省“農村先進水廠”。專家們認為,羅坑自來水廠重視水源保護工作,生產工藝先進,制水流程合理,水質達標,環境整潔優美。 在一個正在走向富強的國家中,在一個穩定的社會環境中,參與家鄉建設,參與國家發展,某種意義上說,陳經綸自身社會價值的實現,超越了其陳氏家族前人。 廣布教育薪火 上世紀80年代,重投祖國懷抱的陳經綸也目睹了內地教育的滯后。從第一次到內地開始,他就決定為家鄉、為國家的教育事業出一份力。他先后在廣東、北京、杭州等地捐資上億元興辦了一大批中小學校,設立獎學金、助學金,承擔全部或部分辦學費用,為中國基礎教育的發展做出了寶貴的貢獻,同時,也以其榜樣作用,吸引海內外華人華僑支持祖國教育發展。 1989年,陳經綸捐資2700萬元重建北京朝陽中學,是其在內地教育慈善活動的一個標志性項目。 北京朝陽中學是一所歷史悠久的學校,最早可追溯到1921年。半個多世紀的風吹雨打,學校的不少房屋已成為危房,教育設施相對陳舊,教育規模較小,僅能容納數百學生。陳經綸第一次到朝陽中學的時候,很難相信在北京首都還有這樣破舊的學校。 為重建朝陽中學,陳經綸多次前往北京,并從香港聘請工程師參與圖紙設計,與教育部門和施工人員一道研究建筑方案。那段時間,他一下飛機就直奔學校,不進校長室,而直接到工地,不管樓蓋到多高,他都會戴著安全帽,爬上腳手架,詢問建筑進度,考察建筑品質,從學校整體規劃、綠化方案,到噴水池、垃圾箱,關注入微。有一次,他在北京開完會準備返回香港,登機前幾小時,忽然想到學校的事情,就打車到工地現場查看。 學校于1989年4月奠基,1991年6月建成。這是一所占地60畝、總建筑面積1.88萬平方米的現代化中學,可容納學生1200多人。為表彰陳經綸的功績,北京市政府特將學校命名為“北京陳經綸中學”,成為北京市較早具備現代化辦學條件的完全中學。 其實,陳經綸熱衷于興學建校,在回到內地之前便一貫有之。 最早在1964年,香港喇沙書院的賀文修士創辦“喇沙下午班學校”,并決定將其拓展為中學。他找到陳經綸,表明了辦學的想法。陳經綸表示同意支持建校計劃。后經爭取,由政府當局撥地,教育司撥款200萬元,陳經綸家族捐款50萬元,興建中學,這便是后來的“陳瑞祺(喇沙)書院”,是陳瑞祺去世后,陳經綸等陳氏后人興辦教育的第一個重要的項目,從這里畢業的學生不乏如今香港各路精英人士。 從陳經綸祖父辦夜校算起,陳家支持教育事業已有一百多年歷史,陳家雖不是香港巨富,但對中國基礎教育的投資規模已為中國之最。他們捐資興建了大中小學多項教育設施,而寄托著陳氏家族對振興祖國滿腔希望的“經綸教育品牌”,更是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 人生為善最樂 陳經綸發妻陳鈺書于1981年不幸病故。1988年,陳經綸與杭州人張蓓瑛結為連理,所以對杭州特別有感情。 他捐資2000萬港幣,在杭州建設了“陳經綸體育學校”,于1993年8月竣工;該校多年來培養了大批體育人才,其中包括羅雪娟、吳鵬、孫楊、葉詩文、楊雨、傅園慧等奧運冠軍和世界冠軍,被譽為“游泳冠軍搖籃”。1999年他還捐資50萬元人民幣,建了“淳安縣陳經綸希望小學”,受聘為名譽校長。2007年,陳經綸和金庸、斯蒂芬·霍金、丘成桐一起,被授予“杭州市榮譽市民”稱號。 陳經綸辯證地認為,為善之舉,既幫助了有需要的貧苦人,也在本質上幫助自己。 “我的父親有句名言:凡惡切勿作,系善要奉行……現時有些人,家產有幾百億,留給后代子孫,子孫不但不多謝,反罵你這老頭令他不得好睡,夜晚花天酒地。同時樹大有枯枝,族大有乞兒,財產遲早有一代花光。相反,若多做善事,留些福蔭,則可以把你對后世子孫的關愛保存得較為長久。”陳經綸用最“接地氣”的語言道出他的為善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