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這一年,殘疾人事業取得六大進展:一是中央及地方陸續發布“十四五”殘疾人相關規劃,謀劃布局殘疾人事業發展;二是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全面推開,康復專業技術人員規范化培訓納入支撐;三是殘疾人“兩項補貼”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力度不斷加強;四是北京、河南、江蘇探索殘疾人托養照護服務,為出臺全國政策提供實踐經驗;五是無障礙環境建設多方面取得新進展,北京、深圳發展突出;六是殘奧會、殘運會等賽事活動舉辦,殘疾人體育展風采。 2022年殘疾人事業發展趨勢:一是殘疾人公共服務體系將統籌推進多元化發展;二是殘疾人托養照護日益受到重視,服務體系逐步建立;三是無障礙環境建設快速發展,閱讀無障礙將取得突出發展。 一、2021年殘疾人事業進展 (一)中央及地方陸續發布規劃及相關實施方案,謀劃布局“十四五”殘疾人事業發展 以“十四五”殘疾人保障和發展規劃為引領,為保障各項工作順利落實,中國殘聯等部門在殘疾人康復、托養照護、無障礙、文化服務等領域相繼發布8項“十四五”實施方案。 其中,殘疾人康復服務實施方案明確,到2025年有需求的持證殘疾人和殘疾兒童接受基本康復服務的比例達85%以上,殘疾人普遍享有安全、有效的基本康復服務;陽光家園計劃—智力、精神和重度肢體殘疾人托養服務項目實施方案明確,中央財政資金補助和支持的服務對象不少于100萬人次;省級盲人按摩醫院建設方案明確在全國建設10所左右省級盲人按摩醫院;無障礙環境建設明確,到2025年無障礙環境建設法律保障機制更加健全,無障礙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備,信息無障礙服務深度應用,無障礙人文環境不斷優化,支持110萬戶困難重度殘疾人家庭進行無障礙改造;殘疾人信息化建設明確,以殘疾人大數據為核心,形成一個大數據平臺、一套數據表和一張服務網的殘疾人事業信息化發展新格局;殘疾人文化服務明確,到2025年,基本形成城鄉均衡、便利可及、供給豐富、保障有力的殘疾人文化服務體系;教育方面,“十四五”期間,中央財政安排專項彩票公益金支持殘疾人事業發展,繼續實施“殘疾人事業彩票公益金助學項目”,提升殘疾人群體特殊教育普及水平、條件保障和教育質量。 截至2021年12月底,上海、河北、吉林、山東、江蘇、江西、河南、甘肅、天津、河北、內蒙古、黑龍江、浙江、福建、湖北、湖南、云南、貴州、陜西、寧夏等20省份相繼公開發布“十四五”殘疾人事業發展規劃。 (二)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全面推開,康復專業技術人員規范化培訓納入支撐 社區康復服務是精神障礙患者恢復生活自理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最終擺脫疾病、回歸社會的重要途徑。民政部、國家衛生健康委、中國殘聯此前聯合印發《關于印發<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工作規范>的通知》及《關于積極推行政府購買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為全國開展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工作提供了基本依據和操作規范,建立政府購買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制度。 截至2021年12月,天津、福建、河南、湖北、重慶、海南、四川、寧夏已先后出臺落實民政部等印發的《關于加快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發展的意見》,80%縣(市、區)將廣泛開展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全國三分之一省份建立了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機制,福建、吉林、遼寧、江蘇、廣西、重慶、青海、湖南、江西等省(區、市)開展了示范創建工作。 在康復人才培養方面,中國殘聯辦公廳確定第一批視力殘疾康復基地、聽力語言殘疾康復基地、肢體殘疾康復基地、智力殘疾康復基地、精神殘疾康復基地、孤獨癥康復基地、輔助器具適配基地七類共計10家單位為第一批全國殘聯系統康復專業技術人員國家級規范化培訓基地,為開展全國殘聯系統康復專業技術人員規范化培訓提供技術支撐。 (三)殘疾人“兩項補貼”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力度不斷加大 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進一步完善。民政部、財政部、中國殘聯共同印發《關于進一步完善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的意見》,殘疾人生活補貼覆蓋范圍可向低保邊緣家庭殘疾人及其他困難殘疾人延伸,護理補貼覆蓋范圍可向三、四級智力及精神殘疾人或其他殘疾人延伸。“十四五”期間將持續健全完善保障功能有效發揮、運轉機制高效順暢、管理服務精準便民的殘疾人兩項補貼制度。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1189.5萬困難殘疾人、1489.8萬重度殘疾人分別享受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22個省份實現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標準動態調整。 為完善工作程序,民政部辦公廳、中國殘聯辦公廳聯合發文,要求全面開展殘疾人兩項補貼資格認定申請“跨省通辦”,明確自2021年4月22日起申請人可以向全國范圍內任何街道辦事處或鄉鎮人民政府設立的殘疾人兩項補貼受理窗口提出申請,不受戶籍地限制。北京、上海、江蘇、江西、廣東、四川、福建、重慶、黑龍江、青海、新疆兵團等率先落實,全國超過三分之二的省市已落實殘疾人兩項補貼資格認定申請“跨省通辦”。 (四)北京、河南、江蘇探索殘疾人托養照護服務,為出臺全國政策提供實踐經驗 國家發展改革委、民政部、退役軍人事務部、中國殘聯四部門2021年5月聯合印發《“十四五”時期社會服務設施兜底線工程實施方案》,2021年中央預算內投資計劃,共明確安排28億元,支持兒童福利、未成年人保護、殘疾人康復、殘疾人托養設施等項目共265個。在河南駐馬店上蔡縣重度殘疾人集中托養模式、山東省聊城市集中供養+鄰里互助模式、重慶市奉節縣建設養護中心對貧困失能人員實行集中供養等典型探索基礎上,今年以北京、河南、江蘇等省份為代表探索開展重度殘疾人的照護,為全國托養照護服務提供實踐經驗。 北京面向殘疾等級為一、二級的視力及肢體殘疾人或殘疾等級為一、二、三級的智力殘疾人及精神殘疾人,根據經濟狀況進行差異化補助,補助資金直接抵扣入住養老機構的費用,初步建立了普惠型的照護服務保障;河南省財政出臺文件支持農村重度殘疾人照護服務工作,將農村16周歲以上一、二級持證重度殘疾人實現全部兜底,按照“財政安排一部分、部門統籌一部分、家庭負擔一部分、社會捐贈一部分”的原則,確立對農村重度殘疾人的經費分擔比例;江蘇省政府明確,將16至59周歲無業的智力、精神和重度肢體殘疾人納入保障,推廣“輕殘助重殘”模式互助服務,安排輕度殘疾人、殘疾人家屬、低收入家庭人員等提供托養服務。 (五)無障礙環境建設多方面取得新進展,北京、深圳發展突出 無障礙環境建設是為包括殘疾人在內一切需要的社會成員平等參與社會、實現融合發展的重要舉措。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中央網信辦等13部門和單位聯合印發《無障礙環境建設“十四五”實施方案》,圍繞立法、工作機制、政策和標準體系、城鄉基礎設施無障礙建設、困難重度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信息無障礙建設與監管、提高全社會無障礙意識等方面制定全方位推進措施。工信部明確《互聯網網站適老化通用設計規范》和《移動互聯網應用(APP)適老化通用設計規范》,進一步部署抓好互聯網應用適老化及無障礙改造專項行動實施工作。在實踐倡導方面,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門表彰72個全國無障礙環境示范市縣村鎮及74個全國無障礙環境達標市縣村鎮。 地方不斷探索,形成較好的無障礙建設經驗。2021年9月,北京通過《北京市無障礙環境建設條例》,推進冬奧會、冬殘奧會場館無障礙建設,全面提升我國無障礙公共服務水平,樹立中國人文形象;深圳正式實施《深圳經濟特區無障礙城市建設條例》,該條例為全國首部無障礙城市建設立法,也是首次在我國提出無障礙城市理念。無障礙建設已從單純物理層面的無障礙,向科技、信息、社會、人文等全方位發展。 (六)殘奧會、殘運會等賽事活動舉辦,殘疾人體育展風采 殘疾人體育事業是國家體育事業和殘疾人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第十六屆殘奧會、全國第十一屆殘運會暨第八屆特奧會上,我國殘疾人運動員取得非凡成就。為迎接和助力北京冬殘奧會,2021年11月至2022年3月期間,全國范圍內將開展第六屆中國殘疾人冰雪運動季,以帶動更多殘疾人康復健身、融合社會,增強殘疾人體育者的光榮感和使命感,為舉辦北京2022年冬殘奧會營造良好氛圍。系列賽事體育活動展示了殘疾人運動員奮勇拼搏的風采,實現運動成績和精神文明雙豐收。 二、2022年殘疾人事業發展趨勢 (一)殘疾人公共服務體系將統籌推進面向多元化發展 以突出殘疾人事業高質量發展為導向,殘疾人扶貧、教育、托養照護、就業、康復、文化體育、無障礙環境、殘疾預防、維權等方面不斷推進,中央和地方、政府和社會的互動合作將促進殘疾人公共服務建設形成統籌協同與多元供給機制,殘疾人公共服務體系將不斷完善,更多殘疾人將更好地融入社會,共享發展成果。 (二)殘疾人托養照護日益受到重視,服務體系逐步完善 不論從多主體參與和社會化照護服務的政策倡導,還是社會服務兜底工程實施建設布局來看,托養問題日益得到國家和社會重視,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現代社會治理要求相適應的殘疾人托養照護服務體系將不斷完善。居家服務是最基礎的方式,政府購買服務引入第三方服務機構為居家托養殘疾人提供個性化服務將不斷發展。此外,相對應的評估機制、人才隊伍建設、標準規范等也將在服務中不斷健全。 (三)無障礙環境建設快速發展,閱讀無障礙將取得突破發展 在共享發展理念下,無障礙建設是殘疾人融入社會,獲得平等、共享社會公共資源的最根本的措施,涉及康復、教育、就業、出行、公共設施、信息交流等方面,在不斷完善的無障礙法規推動及冬奧會賽事等宣傳背景下,無障礙建設將實現快速發展。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關于為盲人、視力障礙者或其他印刷品閱讀障礙者獲得已出版作品提供便利的馬拉喀什條約》的決定,條約將于2022年3月至4月在全國范圍內落地實施,為閱讀障礙者參與文化共享提供版權便利,閱讀障礙者平等欣賞作品和接受教育的權利將進一步得到保障。 /文 石潔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