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前門街道社區治理實踐的五年歷程(2017年-2021年) 如何激活城市老城區的社區新活力、推進老城區社區深度發展一直都是重難點議題,也是一個具有一定普遍性的發展議題。其不僅具有鮮明的時代意義,而且具有治理傳承的歷史意義。作為首都核心區的核心區,前門街道站高位、細謀劃、持續發力,自2017年以來分階段、持續性地推出了以“活化”和“眾耕”為關鍵詞的兩大社區治理發展行動計劃,助推前門地區社區治理不斷深耕和漸進發展。 整體上,我們可以將前門街道近五年的社區治理發展劃分為緊密連接的兩大階段: 一是2017年至2019年以“活化”為主題的“三活”計劃,即“活源計劃”“活力計劃”和“活躍計劃”。這一階段的主要發力點在于依托豐富多彩的活動和發起居民可參與的社區公共事務,營造居民參與社區建設的良好氛圍,并以此漸進式地激發社區活力,引導居民關注社區建設和參與社區治理問題解決。 二是2020年至2022年以“眾耕”為主題的三年行動計劃,即眾耕計劃1.0、眾耕計劃2.0和眾耕計劃3.0。這一階段是對上一階段的進一步深化,其主要發力點在于不斷挖掘社區參與的新生代力量和多元主體力量,通過賦能培力和搭建平臺,支持社區居民積極參與社區公共事務,引導多元主體協力共治,打造有溫度、有深度和有高度的前門地區社區治理發展共同體,同時結合東城區“五力引航計劃”的整體部署,助推前門社區治理高質量發展。 前門街道社區治理現代化建設的實踐經驗 結合五年來新時代社區治理實踐,我們總結梳理了前門街道新時代社區治理現代化建設的“八大招數”: 一是接地氣、保障式的黨建引領。發揮黨的領導核心和引領作用是社區治理發展的關鍵所在,首都核心區和首善之區更是如此。為切實發揮基層黨建引領社區治理的作用,前門街道黨工委建立健全了黨建工作聯動機制、黨建工作責任機制以及地區黨員聯管機制,推行了“民情接待室聽群眾說事、社區議事廳讓群眾議事、黨委聯席會幫群眾理事、黨務公開向群眾曬事、雙述雙評邀群眾評事”的社區黨委“五事工作法”。同時,緊緊依托街道、社區兩級黨建工作協調委員會,以議事、信息、項目和服務等為具體工作載體,整合轄區內各類黨建資源,實現了行政資源和社會資源最優化整合。前門街道已形成街道黨工委統一領導、責任部門齊抓共管、社區黨組織首當其責、轄區社會單位共同參與的區域化黨建格局,有效發揮了各基層黨組織在攻克重難點工作和社區治理發展中的核心作用,聚合了不同利益相關方的參與力量。這既確保了社區治理發展的正確方向,又使得黨建引領接地氣、重實效。 二是持續性、伙伴式的政社合作。2017年以來,前門街道先后引入三家專業社會組織推出系列社區治理行動計劃。前門街道秉承“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這一理念,形成了“以社會組織推動社區治理”的實踐思路,通過政府購買服務項目引入專業社會組織成為前門街道推動社區治理發展的一種重要路徑。從前期的對接、問需,到研發項目計劃書,再到具體落地實施,直到項目復盤和經驗總結,專業社會組織都發揮了其在創新性、規范性、整合性、系統性以及靈活性等多方面優勢。比如以賦能成長營的方式助力居民增能、以社區微公益創投形式引導居民參與、以文化營造撬動社區建設、以便捷小程序助力居民參與留痕等。在這些實踐探索中,專業社會組織都發揮了較好的作用和價值,推動了前門地區社區治理發展的漸進式提升。 三是重實用、多元化的賦能培力。前門街道注重采取多元化、參與式的方式方法進行人才培養和能力建設,這其中包括參與式工作坊、主題性研討、參訪式學習、專題性講座、針對性輔導和過程式陪伴。比如持續開展的“居民領袖成長營”、社區工作者“菁英計劃”、“眾耕眾享·打造社區治理共同體”主題論壇、“社區公益星光匯”游學活動,以及依托小微公益項目、面向社區協調人和項目負責人的針對性輔導和過程性陪伴。賦能培力的內容均與社區工作、社區治理、居民參與都直接相關,具有實用性較強的特點,主要包括社區動員、議事協商、社區社會組織培育發展、項目設計與運作、活動策劃與實施等,且大都具有“學中做、做中學”的基本特點。從具體成效來看,系列賦能不僅有助于社區工作者和居民骨干的能力提升,而且在更新治理理念和優化參與質量方面都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四是分層次、規范化的議事協商。小院議事廳是前門街道社區治理最有影響力的品牌之一,2019年2月1日,習總書記親臨小院議事廳進行視察,并對小院議事廳的做法給予了肯定,小院議事廳切實發揮了其在社區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為了充分打通“民聲”最后一公里,前門街道按照東城區“五民工作法”(民事民提、民事民議、民事民決、民事民辦和民事民評)的具體要求和“小院議事廳”的治理品牌,搭建了街道、社區、樓院三級議事協商平臺,并梳理形成了具有實踐價值的指導文件。在實踐中形成了各個社區的“居民議事廳”章程,研制了一套院落公約制定流程和技術規范操作指引,以社區議事協商為主要內容的草廠社區“五民工作方法”還獲評了全國優秀社區工作法,草廠小院議事廳也被確定為北京市市級社區協商議事廳示范點。通過各級議事協商,提升了社區居民的主人翁意識和參與能力,有效解決了垃圾分類、胡同院落改善、文明養犬、胡同入廁難(公廁革命)等熱點難點問題,大大地增強了社區居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促進了居民自治與社區精細治理的有效結合。 五是深入性、整體化的項目化運作。居民被動員后如何能夠切實發揮其作用相對持續地參與社區治理或社區公共事務是個關鍵問題。作為中后段的運作機制,依托小微公益項目支持計劃引導居民骨干并由其帶動更多居民參與其中,是前門街道深入引導居民參與社區建設的重要路徑和方式方法。從2017年“小微公益項目實踐計劃”、2018年“活力前門·社區公益項目挑戰賽”,到2020年“居民領袖社區實踐項目扶持計劃”,再到2021年“社區公益新生代創投大賽”,都很好地運用了項目化思維和項目化方式,引導社區居民領袖和公益新生代深入參與社區建設;孕育和開展了由居民作為實施主體的有溫度的28個社區治理和公益服務項目,內容涉及垃圾分類、院落建設、文化營造等。系列小微項目支持計劃,不僅引導居民參與了社區治理,而且依托項目更多促使了參與者的思維拓展和能力提升。 六是分類別、多樣化的社區組織培育。培育發展社區社會組織是前門街道推動居民參與和社區自治的重要手段。2016年,前門街道成立了街道級樞紐型組織“社會組織協同發展中心”,以其培育和扶持轄區社區社會組織。從2017年的“活源計劃”到2021年的“眾耕計劃2.0”,孵化、培育和發展社區社會組織始終都是前門街道推動社區治理發展的主要抓手。在這個過程中,外引的專業社會組織、在地的街道社會組織協同發展中心和各社區兩委都發揮了重要作用。截至目前,前門街道三個社區共計社區社會組織45支,包括居民自治類9支、志愿服務類8支和文化體育類18支。在具體操作上,前門街道培育發展社區社會組織又分為三個維度:一是通過賦能培力和陪伴支持,培養關鍵人物和組織骨干;二是分類別、分層次地引導社區社會組織發展;三是依托具體活動或小微項目推動社區社會組織的聯動合作。 七是便捷化、智慧化的科技助力。自2020年起,由合作機構北京通合行業建設參事服務中心合作研發的前門街道“眾耕平臺”小程序,為社區居民參與公共事務、各類社區活動發起或參與、志愿者招募、居民參與活力值以及社區資源庫、組織庫和項目庫建設等提供了較為便捷化的技術支持,同時有效地實現了社區活動或項目的痕跡管理。這既豐富了各主體參與社區建設的渠道和平臺,也實現了社區治理可視化、數據化和動態化的呈現。截至目前,前門街道三個社區的“家庭垃圾分類”打卡行動、“以廢代捐,環保兌健康”項目、“眾耕計劃”系列重要活動、社區組織庫等都在小程序上得以持續呈現、可視化留存。“眾耕平臺”小程序也成為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下前門地區居民參與社區建設的線上主陣地和前門街道社區治理展示的一個窗口。 八是多主體、多樣態的眾耕共享。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是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明確要求,也是前門街道社區治理的實踐方向和“眾耕計劃”得以提出的背景和依據。前門街道在這一方面已做出了積極探索,既體現在區域性黨建聯建共建、吹哨報到等方面,更體現在“三活計劃”和“眾耕計劃”之中,即初步形成街道黨工委和辦事處指導支持、專業社會組織運作實施、街道社會組織協同中心協調推進、社區兩委聯動協作、社區居民骨干與社區社會組織積極參與以及轄區單位和外部力量的互動鏈接的多元共治格局,且呈現出了不同的組合樣態。 (本文系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資助項目“新時代老城區社區治理研究”[課題編號SGYYB2021-22]和前門街道社區治理深耕2.0計劃的部分成果) 文/ 盧磊 民政部培訓中心雙師型講師 劉軒廷 北京市東城區前門街道辦事處社區建設辦公室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