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扶貧基金會 “以工代賑”項目 因時而動,對癥下藥。2021年7月,罕見持續暴雨使河南多地受災嚴重。洪水退后,大量外出務工村民從各地趕回家鄉開展修復自救,失去務工收入,面臨因災返貧。緊急啟動“重振家園行動——災后以工代賑家園清理項目”,通過補助的方式緩解災后誤工、沒有收入的困境。 上海市巖華公益基金會 “兒童肝移植救助項目” 公益初心,專業運作。項目由基金會聯合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兒科醫院的頂尖專家聯合發起并實施。截至目前,項目救助近170名終末期肝病患兒,涵蓋20多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匯聚星星之火,點亮慈善之光。 長江商學院 “社會創新與商業向善實踐課程” 多方激勵,商業向善。引導EMBA企業家學員用一年時間,結合自身業務設計并實踐一個既能創造社會價值又能助力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商業向善項目。政府、企業及非政府組織等多方導師會進行指導、陪伴,激勵學員持續推進項目。自年初啟動,已有800多家學員企業在經營實踐中開展商業向善行動。 阿里巴巴 “公益寶貝”計劃 聚沙成塔,細水長流。經過15年運作和不斷升級,“公益寶貝”已成為消費者和商家參與公益最便捷的方式之一,開創消費捐、交易捐公益模式,聚沙成塔式捐贈也讓公益籌款走向全民時代。今年項目全面升級,更聚焦幫助困境人群、增加更多商家公益專屬標識、鼓勵更多消費者分享公益項目。 民政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 “中國兒童福利示范項目”(兒童主任)納入國策,開創格局。兒童主任發揮著連接家庭、學校和社會以及保護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重要作用,打通了基層未成年人成長和保護制度建設的“最后一公里”。10余年來,“兒童主任”已被納入國家政策,隊伍幾乎遍布全國,成為基層兒童福利與保護服務的關鍵角色。 中華慈善總會 “善濟病困工程·村居公益人”項目 科技賦能,強強聯合。項目旨在充分發揮基層村居干部在社區治理和社區服務中的公益職能,以科技賦能大病患者援助工作,由“善濟病困工程”發起并認定,北京微愛公益基金會聯合“村居通”平臺具體實施。依托自身優勢,“村居公益人”架起了慈善組織與困難群眾之間的溝通橋梁。 中國慈善聯合會 “鄉村振興領頭雁計劃” 轉換思路,學研結合。鄉村振興需要多方參與和設計。學術機構、企業、社會組織等多方參與,瞄準返鄉創業青年、復員轉業軍人、扎根基層的村官及合作社帶頭人等重點人群,意在培養一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新農人骨干,發揮示范帶頭作用,進一步助力鄉村振興。 北京慈弘慈善基金會 “鄉村師生賦能計劃” 發現痛點,精準施策。針對留守兒童身心健康和教育缺失等問題,項目開發了一套培養學生健康素養和提升學生自我效能感的綜合性課程,以培養鄉村兒童社會情感技能的發展,聚焦鄉村兒童發展核心素養,精準找到鄉村教師專業發展需求及教師培訓切實有效的實施路徑。 阿拉善SEE公益機構 “一億棵梭梭”項目 多方參與,利國利民。聯合政府部門、當地牧民、合作社、民間環保組織、企業家、公眾,搭建多方參與平臺,用十年時間改善當地生態環境,遏制荒漠化蔓延趨勢,同時借助梭梭的衍生經濟價值提升牧民生活水平。項目也帶動了更多企業關注環保,引發全民網上種樹熱潮。 北京泰康溢彩公益基金會 “溢彩千家”公益項目 公益賦能,穩步推進。通過分類精準捐助,以“賦能”和“扶貧”為實施模式,計劃用10年時間資助1000家養老機構,構建助老敬老生態體系。在“輸血式”資金設備資助、改善硬件設施、提升護理條件的基礎上,逐步向“造血式”公益邁進,用公益力量探索養老事業新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