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1年,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交織,世界經濟復蘇緩慢,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中國沉著應對世紀挑戰,構建新發展格局,走高質量發展路徑,實現“十四五”良好開局。 中國企業通過各種方式挖掘新契機,在不確定性中開創新局面,形成可持續發展預期。一些企業還通過升級業務模式、創新產品質量實現更大發展。企業通過積極回饋社會踐行第三次分配,積極參與到歷史發展大格局中。 慈善公益成為企業美譽度的一張最好王牌。 面對中國作出的2030碳達峰、2060碳中和“雙碳”莊嚴承諾,企業大力踐行綠色發展、降本增效,加大綠色經濟投入,成為可持續發展中國樣本。 一些先行企業朝著更高目標實現著自身價值,科技向善將視野擴開、觸角延伸、觸達更高領域,如創立社會企業、開展影響力投資,踐行SDG17可持續發展目標。 企業社會責任正從“利己”到“利他”“利眾生”,再到可持續發展模式進階。 政策指引企業履責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重視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發展慈善等社會公益事業。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發展慈善事業,改善收入和財富分配格局。 2021年8月17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指出,要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正確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系,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 2021年12月8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業和社會群體積極參與公益慈善事業。 黨的十九屆四中、五中全會釋放出新時代黨和國家大力發展公益慈善事業、對收入分配格局進行調整的重大信號。 公益慈善從社會保障制度的一部分,上升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一環,通過自主自愿配置經濟資源激發社會資本,這又給資本向善提供了政策保障和實踐動能。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成為發展題中之義。 今年是慈善法頒布第五年。五年來,依法促善效果明顯,中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意識逐步增強,履責的法律依據更為充分,對慈善事業關注和認知度有了很大提升,這集中體現在社會捐贈度不斷增加上。據《2020年度中國慈善捐贈報告》統計,2020年我國企業和個人的捐贈總額分別為1218.11億元、524.15億元,企業捐贈首次超千億元,仍為捐贈主力。 企業大額捐贈不斷刷新記錄 今年,受輿情關注高的災害救援成為企業捐贈一個主場。在今年7月河南水災、10月山西水災等災害面前,廣大企業紛紛慷慨解囊,支持緊急救援和災后重建等工作。 據《公益時報》統計,截至7月21日22時,一天內有45家企業為河南水災大額捐款近20億元。而從災害發生到7月29日,捐贈金額在1億元及以上的企業就超過10家;5000萬元以上的有12家;超1000萬元的愛心企業、愛心組織達97家。此后,仍有大量企業捐贈不斷涌入。 在此次現象級事件中,互聯網企業表現最為搶眼。騰訊集團、阿里巴巴集團、螞蟻集團、字節跳動、拼多多、美團、富士康、滴滴等均捐款1億元。 碧桂園集團、碧桂園服務、國強公益基金會聯動碧桂園在河南的八個區域,緊急采購防汛救災、生活、醫療等價值2000萬元的首批物資,陸續發往受災地區,助力防汛搶險救災及災后重建。 也有一些企業因捐贈出圈,成為社會熱點。如鴻星爾克向河南水災捐贈5000萬元款物,被質疑“企業經營業績不佳,捐贈能否有效執行?”這一靈魂拷問也引發公眾和行業熱烈探討。后據《公益時報》調查,截至2021年10月11日,鴻星爾克已捐贈到位3000萬款物。 事實上,自2021年以來企業捐贈不斷刷新記錄,成為企業及企業家積極履責、回饋社會的最好證明。 如:泰康保險集團向武漢大學捐贈10億元;源昌集團以實物捐贈60億元,與泉州市人民政府、南安市人民政府共建泉州高水平大學;安踏集團宣布將投入價值100億的現金及股票,成立“和敏基金會”,并將捐贈20億元全資建設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福建醫院(福建和敏醫院)。 (下轉1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