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一間誘人的閱讀室 光潔的書桌、明黃色的座椅陳列在教室正中,緊靠墻邊的是一排排高書架,2500多冊書在書架上舒展開來,等待每一位愛書的少年…… 這是由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東風日產、南方周末聯合發起的所帶來的閱讀天地。從甘肅的黃土地到兩廣的丘陵山區,從湘西的大山到海南島的中心,甚至在海拔2900米的高原……這樣的閱讀教室,自2019年起陸續在1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的12所偏遠村小落成。 在貴州畢節草堤小學的語文老師兼閱讀室管理員范艷眼里,閱讀教室最大的好處在于,“讓在家里看不到書的鄉下娃兒知道,原來書能這么豐富,我們學校也能有這么多好書”。 閱讀教室剛建成之際,范艷回憶,看書的孩子也不多。40個學生走進去,不到兩分鐘,20多個孩子就“逃”出來。相比讀書,操場上的游戲更有吸引力。 “那就從最簡單的一點一點來”,范艷和同事們“手腕”盡施:先挑學生們喜歡的繪本擺著,督促學生從“這一小本看起”;然后再層層加碼,“看完以后寫,哪怕寫一句話、兩句話、三句話”。 慢慢地,范艷覺察出一些變化。留在教室里靜靜看書的學生越來越多。現在,學生們見了她第一句話總是,“老師,什么時候輪到我們班看書?”范艷笑道,這個迄今已有超過3000冊圖書的閱讀教室,已經成為草堤小學學生們眼中“最大的誘惑”。 裝著數千冊書的教室,是這場閱讀試驗的發生地,但并非唯一。 “陽光關愛·i讀計劃”試圖通過一位位領讀人——學者、作家、科學家、世界冠軍、導演、演員、音樂家、主持人和社會各界愛心人士,讓閱讀主動走近孩子,讓“好處”生動鮮活。 在閱讀課上,鄉村少年跟隨登山家張梁目睹極晝極夜,立于雪山之巔;也和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崔勇一起“潛入”水下,追隨“南海Ⅰ號”初探考古;還攜手文化學者于丹跨越時空,領略大唐春色,“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三年來,三十余位各行各業的杰出領讀人來到鄉村,攜手來自全國的熱心志愿者,站到“陽光關愛·i讀計劃”的講臺,講述他們與閱讀的故事。鄉村少年們正以一種有趣的方式,和世界萬物發生關聯。 陽光普照大地 作為鄉村兒童應有的一項文化權利,閱讀既關乎鄉村的現在,也關乎鄉村的未來。 事實上,從政府到民間,一股合力正在形成。從2007年開始到2012年,全國范圍內搭建起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農村文化惠民工程——60萬個農家書屋散落于60萬個鄉村,每個書屋的1500冊圖書里,少兒類約占10%。 不少企業、個人也陸續在鄉村學校捐建書屋,不斷完善鄉村閱讀基礎設施。在公益界,已經形成從鄉村閱讀資助、基礎設施提供、項目效果評估和一線閱讀推廣的行業生態體系,其中,絕大多數把目光投向中西部省份的鄉村小學。 2019年,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東風日產、南方周末發起“陽光關愛·i讀計劃”,正是合力中的一種嘗試。 近三年來,它不僅捐建閱讀教室和捐贈超過三萬冊全新書籍,試圖打通獲取閱讀資源的“最后一公里”;更通過連接政府、企業、公益組織以及領讀者、鄉村教師、家長、社會公眾等,構建閱讀共同體,讓鄉村少年“愛上讀書”。 一個可循環、有實效、易推廣的兒童閱讀模式逐漸成形,并不斷吸引更多參與者,守護鄉村少年的閱讀權利。爭取當地教育主管部門的支持,通過試點小學創造閱讀的“示范效應”,邀請更多學區教師參與培訓;聯動幕天公益、擔當者行動等專業公益機構,確保閱讀指導的專業性;不僅向學生推廣閱讀,還將領讀志愿者、鄉村教師、學生家長擰成一股繩、化作一盞燈。 作為東風日產“陽光關愛”公益行動的子項目,“i讀計劃”沿襲了“陽光關愛”十三年來的初心:奔走在鄉間,通過鄉村教師幫扶、物資捐贈、公益課堂等多種形式,為欠發達地區師生持續提供精神支持與物質幫扶。 三年來,東風日產持續發動車主、員工、經銷商等上下游關聯方的力量,既有輕松的線上公益助力,亦有深度的實地參與。2021年,項目還新增“陽光課堂”,結合STEAM跨學科教育理念,以寓教于樂的方式為孩子們解開汽車飛馳的奧秘,體驗工業科技的魅力。 陽光之后,冰雪消融。那些曾在孩子們心里種下的種子,已悄然破土、發芽。沿著十三年鄉村公益求索之路,播種與耕耘還將繼續,直到“陽光普照之處,再無精神貧瘠”。(王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