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用聲音傳遞文化的溫度、率先創立盲人劇場、開發體驗互動式服務、確立自有知識產權……在江蘇南京的金陵圖書館,名為“朗讀者”的公益助盲志愿服務項目已經耕耘近10年。在社會廣泛參與之下,文化的光芒照亮了特殊群體的心田,以多維而深入的方式抵達了盲人閱讀的“最后一公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助盲志愿服務體系。 公益助盲從“等”到“送” 一邊是盲人群體渴望通過“閱讀”了解世界,一邊是空置率普遍偏高的公共圖書館視障閱覽室。怎樣改變這種狀況,完善助盲閱讀服務?帶著這樣的關切,金陵圖書館早早就展開了探索。與傳統“等”盲人上門不同,金陵圖書館一開始就確立了“主動送”的思路,利用服務創新,延展視障閱覽室、盲文文獻等圖書館標配職能,在此基礎上廣泛開展對外合作,打造出一批助盲文化品牌。 在視障閱覽室,該館的“雙預約”服務與盲文圖書“你選書,我買單”服務,一經開通就受到視障讀者歡迎。前者是指視障讀者通過熱線預約到館時間,館員一對一現場協助閱讀;或就閱讀需求來電咨詢,邀請館員前往社區或家中提供文化類服務。后者是館員詢問盲人的閱讀需求,精準提供閱讀書目。這樣貼心的舉動,很快改變了以往盲人讀者被動接受圖書館現有館藏盲文圖書的狀況。 實踐創新加速,公益助盲志愿服務項目應運而生,拓寬了盲人閱讀零障礙的通道。2012年,金陵圖書館聯合南京新聞廣播共同發起“朗讀者”項目。項目通過招募朗讀志愿者,和社會各界相關單位建立朗讀者聯盟,將授權圖書作品錄制成有聲讀物,通過傳統的實體光盤和數字化的網絡平臺進行傳播分享,并通過讀書會等活動形式,為視障群體及其他有需求的人群提供閱讀服務。 有聲閱讀,讓視障群體深度參與,這道知識和信息的大門為所有人平等開放。在助盲閱讀工作中,版權保護則貫穿始終。從2012年第一季“用聲音點亮生命的光”到2021年第十季“獻禮建黨百年朗讀‘紅色之城’”,“朗讀者”項目一季一個主題,緊貼社會進步方向,向作家和出版單位取得圖書的公益朗讀授權,并向社會公開招募志愿者,進行有序培訓、組織、管理,開展音頻采集、整理和出版等工作。所有作品成果均通過借閱、贈送、郵寄、網絡傳輸等方式惠及全國各地,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衍生服務 從單一向多元 完成從“等”到“送”的轉化后,金陵圖書館又更進一步,在“朗讀者”項目中,于2016年起在全國率先開設“盲人劇場”創新板塊,依托館藏資源,以跨界合作的形式,開展集盲人講座、演唱、戲曲、話劇、朗讀、朗誦、廣播劇、無障礙電影等適合盲人欣賞的文藝演出一站式服務,彌補了盲人文化服務中藝術形式相對單一的短板。 金陵圖書館館員、志愿者和文化機構的“黃金組合”,共同提供助盲閱讀服務,大大豐富了視障群體的閱讀體驗。在“世界讀書日”和傳統節慶,視障群體能放松心神,便利地體驗文化之美;從南京市民到外國留學生,來自不同領域的志愿者廣泛參與,帶來持續的溫暖和活力;擴大合作面,聯合南京創新名城文化推廣中心、南京文學之都促進會、視障公益組織等眾多社會力量,用觸摸與聆聽的方式,讓視障群體享受無差別的文化服務。 突破常態,將單一的閱讀服務發展為多元的文化體驗,金陵圖書館的創新腳步從未停息。總結“朗讀者”和“盲人劇場”的成功經驗,該館不斷衍生閱讀推廣活動,于2020年10月推出了一項新的服務:“黑暗兩刻鐘——觸摸未知,守護愛與光明”視障體驗活動,一刻鐘了解黑暗,一刻鐘體驗黑暗,主要面向兒童,播撒群體融合與關愛的種子。該活動每期線上招募6至8人,內容包括科技體驗、場景式黑暗體驗和視障知識普及等,引導兒童探索科技創造無障礙未來的可能,觸摸式體驗視障群體生活場景,集中了解助盲用品和知識,讓活動對象身臨其境地感受黑暗中的世界。同時,邀請盲童參與活動,他們作為策劃者、參與者與引導者,與體驗的小讀者共同閱讀,增強了與小讀者之間的交流融合,凸顯了彼此尊重、相互平等的理念。據統計,活動開展以來,共有超1000人次兒童、視障兒童50人次參與,活動總體滿意度為99.2%。 共創共享 鋪設“文化盲道” 從2012年項目開展至今,“朗讀者”累計志愿者人數已近1.1萬,服務江蘇省范圍全齡段盲人讀者三萬余人,共錄制書籍100種,征文作品90余篇,總時長超過300小時;正式出版有聲讀物15種,舉辦公益活動170余場,成為視障人群口中“一座用耳朵聆聽的圖書館”。 在積極開展活動之外,金陵圖書館注重品牌升級,將“盲人劇場”名稱和“朗讀者”活動圖標申請注冊商標,這也是該館建館以來首次為品牌活動注冊商標,既確保了活動版權,提高了社會認知度,也為提高項目專業化和高品質提供了新的動力。 “關愛特殊群體,傾聽愛的聲音,我們一直在努力,希望通過品牌項目促進志愿服務成為社會必需,弘揚志愿精神。”金陵圖書館館長焦翔認為,公共圖書館在全民閱讀的環境下,應從無差別服務到精準對接,從書籍服務到多角度閱讀推廣活動,從單一活動到多元文化輸出,多角度、多層次地鋪設彰顯人文關懷、傳播文化成果的“文化盲道”,讓盲人讀者無障礙共享文明成果,促進社會的和諧。 (據《中國文化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