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統籌推進城鄉社區治理,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礎工程,創新治理方式、提升治理水平是基層政府面臨的重要課題。作為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社區治理關系著黨領導地位的鞏固、人民福祉的增進、國家善治的實現,而高效的治理體制機制是優化資源配置、協調利益關系、激發社區活力、滿足居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制度基礎和重要保證。 基于共治共建共享的基層治理要求,旺莊街道以構建“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區治理共同體為核心,在轄區內推動社區治理微機制的實踐探索,重點從黨建領航、培訓增能、社會協同、民主協商、資源整合五個維度切入,形成了具有旺莊特色的“一核四微”治理機制,為社區治理實踐提供了有效的體制保障,切實提高了治理實效。 一、夯實黨建領航機制:堅持黨的領導,立足“三維一體”的融合參與 堅持黨對基層治理的全面領導,把黨的領導貫穿基層治理全過程、各方面,是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工作原則之一。街道立足實際,以“黨建引領”為核心,從結構引領、平臺引領、功能引領三個維度進行實踐,從而推動組織、服務、資源融合參與基層治理。 第一,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堅持政治方向、問題導向、效果指向,實現基層黨組織全面覆蓋。一方面通過建立“社區黨組織+片區黨支部+樓棟黨小組”的黨建覆蓋體系,以鏈條式的服務增進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另一方面打破條塊分割,進行分類管理,積極推進“紅網格”建設,將轄區內94個黨組織建在網絡中,并成立16支由“黨組織書記—專職網格員—兼職網格員—黨員信息員—志愿者隊伍”的網格隊伍,實現大黨建工作格局。 第二,以搭建平臺為契機,盤活區域內黨建資源,建立融智空間黨建聯盟。針對旺莊路沿線企業單位聚集、黨員分布集中的特點,由黨工委牽頭,以科技創業中心為核心,組織發動沿線60多家單位共同組建了融智空間黨建聯盟,為沿線的46個黨組織、1600余名黨員搭建了一個共建共享的新平臺,并以此為陣地,建立街道級“黨建+人才”服務中心,推動基層黨建與人才引育深度融合,實現街區、轄區單位、社會組織的互聯互通、互補互動、互融互促。 第三,堅持黨建帶群建,聚焦“三項工程”,深化實施“領雁工程”,將黨建活動寓于基層治理之中。依托“三會一課”、主題黨日等活動,通過多元化學習、集中交流研討等方式將黨建活動與治理問題進行結合,聚焦社區治理過程中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同時積極開展黨建品牌項目,實施融智“心”聚計劃、“書記V+”等黨建創新項目,引導黨員參與治理服務。 二、完善人才培育機制:聚焦微主體,開展“賦權提質”的分層培訓 基層治理隊伍的現代化、專業化、職業化建設是實現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重要前提。街道堅持“黨建引領、整合力量、統籌資源”的理念,以能力建設為核心,提煉出“三層級六能力”需求模型:“三層級”為社區工作者的不同層級,“六能力”為各層級社區工作者所需能力,并針對不同層級的社區工作者,聚焦不同的能力提升需求,開展階梯式分層培育。 第一,針對新入職的社區工作者,提升其為民服務力和動員居民力。通過集中授課、考前輔導、模擬練習等方式推動其參加社工考證,培養專業理念和意識;邀請經驗豐富的社區工作者分享服務開展的方法流程、與居民交流的經驗技巧,幫助新手熟悉業務;通過拓展練習、實際操作等方式教學相長,提高一線服務能力,進而解決新手社區工作者業務能力較弱、居民關系不穩固的問題。 第二,針對入職兩年以上、有工作經驗且愿意主動提升的骨干社區工作者,提升其項目運營力和協商議事力。通過鏈接社會治理專家、教師資源,以專家授課結合參與式學習的方式提升骨干社工的共建共治的理念意識;組織骨干赴先進城市取經,就公益創投自治項目、民主議事會等進行經驗學習,掌握實操技能,從而提升他們的項目運營力和協商議事力。 第三,針對社區負責人(含副書記、副主任),培養其統籌協調力和治理創新力。通過與上海市先進街道制定共建跟學合作計劃,實施跟崗訓練;在跟崗期間,社區負責人需結合自身需求,重點學習營造自治管理氛圍的方式與統籌規劃社區治理的路徑,開拓其治理視野,提升其統籌協調、治理創新能力,進而激發社區治理活力。 三、強化社會協同機制:推行微項目,實施“微創投”公益大賽 項目化運作是社區治理的重要方式之一,它不僅是一種資源傳輸機制,更是一種資源動員機制。旺莊街道于2017年開始進行項目化嘗試與探索,以“社區微創投公益大賽”為契機,堅持需求為本的理念,通過項目化運作方式,帶動人力、財力、物力及智力資源的綜合運用,從而有效整合多方資源,以微創投“小杠桿”撬動社區治理“大格局”。 第一,委托第三方社會組織,確保微創投公益項目的合理化設計與實施。通過服務購買的方式與新吳區社會工作協會建立合作關系,由社協組織進行項目評審、項目優化、督導、管理、評估等一系列工作,同時對街道購買的微創投公益項目進行一對一跟蹤指導,確保項目的專業性。 第二,外引專業社會組織,促進社會工作者在社區治理項目中發揮專業力量。通過開放空間會議、資源對接會等方式為外引社會組織提供嵌入社區的機會,讓社會組織了解街道轄區內的基本情況,并積極促使外引社會組織與社區建立結隊關系,為申報微創投項目奠定基礎。 第三,積極孵化培育內生性社會組織,注重社會組織生態網絡的平衡發展。以微創投項目為依托,在專業社會組織與社區的共同引導下,將社區文體團隊中的骨干能人作為重點培育對象,為其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性服務,孵化并培育出內生性社會組織,積極為其鏈接微項目,使其立足社區需求,開展居民喜聞樂見的專業服務,從而構建起平衡發展的社會組織生態網絡。 四、深化民主協商機制:關注微自治,探尋“一社一品”全過程民主 旺莊街道在轉變政府職能和明確部門分工的基礎上,立足“協商于民,協商為民”的宗旨,秉持“以居民為中心”的工作原則,重點打造居民自治的全過程民主。 第一,整合政協在社區治理中的參與功能,建立社區協商議事與政協委員履職相銜接的“1+16+n”的民主協商體系。“1”是指街道黨工委,“16”是指下轄社區內“有事好商量”的協商議事平臺,“n”是以每個社區中“一事一議”的居民議事小組。在同級黨工委和政府的支持下,遵循“五有”(有陣地、有標識、有機制、有活動、有實效)要求在各社區建立協商議事室,并借助“有事好商量”協商議事平臺的有線電視端、宣傳布告、電話邀請等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引導居民反映社區議題,為居民參與協商議事搭建載體。 第二,對社區問題進行分類處理,實行協商議事流程的雙軌運作。街道以問題解決難易程度為標準,將社區公共問題進行分類,其中依靠社區內部資源和努力便可以解決的問題為小問題,而需要利益相關方、政府職能部門互相配合才能解決的問題為大問題。涉及大問題的由“有事好商量”協商議事平臺進行解決,而社區內的小問題則由社區內組建的“一事一議”議事小組協商處理。 第三,構建場景化議事主體,探尋“一社一品”的民主議事品牌。由政協委員履職工作站成員、黨員代表、人大代表、工會代表、居民代表等主體成立“有事好商量”協商議事小組,就基礎設施改造、民生實事類的社區大問題進行民主協商;而社區內小問題則由問題涉及的利益相關者(如物業、業委會)、居民骨干、社區黨員等主體構成“一事一議”議事小組進行協商自治。與此同時,秉持“議前有了解、議時有參與、議后有反思”的工作方法,引導各社區對議事規則和流程進行總結反思,打造符合社區特色的“一社一品”議事品牌,從而實現輻射效應。 五、健全多元參與機制:整合微資源,鏈接“兩區融合”共建單位 社區治理體系中,黨組織、政府組織、群團組織、經濟組織、社會組織、自治組織、居民個人等多元主體都應該被囊括進來,這是“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區治理共同體的應有之義。街道按照“黨建引領、區域聯動、共治共享”的工作思路,積極吸引轄區共建單位參與到社區治理中。 第一,借助黨史學習教育活動的契機,組織開展共建資源對接會,為轄區單位、各類組織和社區牽線搭橋。以長欣公寓為例,旺莊街道結合社區兒童游樂設施缺乏的現狀,結合轄區單位的意愿,將奧特維制造公司和新鵬微電子公司鏈接給社區,使其進行結對共建。 第二,依托治理項目,引導轄區共建單位員工參與社區治理,增強其雙重身份的融合。街道與共建單位(如村田電子有限公司)形成“人力、物力、財力”的多重融合模式,一方面共建單位以贊助資金或設備的方式參與到治理項目中,另一方面企業黨小組與各社區治理項目進行結對開展合作,通過黨建引領動員、鼓勵在街道轄區居住的員工積極投身到社區治理中。 第三,充分整合智庫力量,依托本土學校資源,深化地校合作。街道充分發揮智庫專家“建言者”“評估者”和“引導者”等角色,與高校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圍繞“街道社區治理五年愿景”,在政策理論研究、培育治理人才、打造治理品牌等方面提供智庫支撐,同時依托旺莊中學、實驗小學等學校資源,為社區治理提供了志愿者、活動空間等資源,深化地校合作在基層治理中的應用與實踐。 旺莊街道通過積極實踐總結出“一核四微”的基層治理機制,通過黨建引領機制、人才伍培育機制、社會協同機制、民主協商機制、多元參與機制五大機制,切實優化了社區服務格局,促進基層治理在高效化、實效化中實現精細化,進一步激發了社區治理活力,為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提供了旺莊經驗。 /文 侯利文 鮑佩萍 崔晉寧 華東理工大學副教授 無錫市旺莊街道社區建設科科長 華東理工大學博士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