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1年11月9日,由中國聽力醫學發展基金會研創、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中國聽力健康報告(2021)》(以下簡稱“藍皮書”)在北京發布。該藍皮書由中國聽力醫學發展基金會組織國內醫療、康復領域專家以及高校、研究機構、政府研究人員撰寫而成。 通過分析2006年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和近年來所做的耳病及聽力障礙調查數據,藍皮書展示了中國人口聽力健康發展現狀,探討了中國人口聽力健康未來發展趨勢并提出對策建議,同時介紹了一些單位近年來按照世衛組織標準進行的部分省區市耳病及聽力障礙調查結果,借此呼吁啟動新一輪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為更好地制定預防干預政策提供依據。 藍皮書具有標志性意義 藍皮書編委會主任何漢表示,藍皮書首次系統梳理了聽力行業的發展歷程,客觀總結了目前我國聽力行業的發展概況,詳細報告了我國聽力健康政策、聽力健康標準、言語康復、聽力輔助設備、聽力學教育、聽力公益事業等方面的現狀,并深入分析了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對未來聽力健康的發展作出了預測,給予了建議。這里面既有國內多年以來的創新和探索,也有國外先進經驗的總結和借鑒;既有國家層面的政策理論分析,也有翔實的數據和案例說明。 全國政協委員、原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研究中心主任龍墨教授提出,聽力健康是中國大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藍皮書的出版具有標志性意義。我國聽力學已經到了需要總結、思索,鞏固成果、尋找不足從而進一步提高的階段。藍皮書從我國聽力領域多個方面進行梳理,聚焦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對未來發展提出建議,這些內容無論對政策制定人員還是從業人員來說,都可以從不同的視角加深其對我國聽力健康事業發展的認識。 老年性耳聾占據首位 藍皮書分為“總報告”“調查篇”“政策篇”“應用篇”和“科教公益篇”五個部分,歸納、總結、展示了聽力行業發展脈絡、現狀與趨勢,從預防措施、診斷與康復技術、新成果應用、科普宣傳、公益事業、政策支持等方面進行了剖析。 藍皮書指出,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數據顯示,總體上,老年性耳聾占據了我國聽力殘疾致殘原因的首位(51.61%),其次為原因不明(13.61%)、中耳炎(11.80%)、全身性疾病(4.83%)等(見圖)。男性原因不明、中耳炎、藥物中毒等類聽力殘疾發生率高于女性,全身性疾病導致聽力殘疾的女性比例高于男性。此外,老年性耳聾、傳染性疾病等病因導致的聽力殘疾無顯著性別差異。 此外,本次調查統計聽力殘疾發生原因共53233人次,其中由遺傳因素導致聽力殘疾的為1505人次,由發育缺陷導致聽力殘疾的為2147人次,由傳染性疾病導致聽力殘疾的為5899人次,由非傳染性疾病導致聽力殘疾的為29041人次,由創傷或意外傷害導致聽力殘疾的為6048人次,由原因不明及其他因素導致聽力殘疾的為8593人次。 家庭因素是兒童聽力障礙的主要影響因素 藍皮書指出,世界衛生組織調查顯示,在聽力障礙人群中,約60%的15歲以下兒童聽力障礙是可避免的,因此對兒童聽力障礙的有效防治是提升全人口健康水平的關鍵所在。世界衛生組織估計,超過30%的兒童聽力障礙是由麻疹、腮腺炎、風疹腦膜炎和耳病所致;約17%的聽力障礙是由早產、低出生體重、新生兒窒息和新生兒黃疸等孕產并發癥引起的;4%的兒童聽力障礙是由孕婦或新生兒服用耳毒性藥物所致。 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共調查0至14歲兒童479581人,其中0至14歲聽力障礙兒童共818人,現患率為0.17%;單純聽力障礙兒童共290人,現患率為0.06%;15~24歲青少年837429人,聽力障礙青少年共1719人,現患率為0.21%;單純聽力障礙青少年共599人,現患率為0.07%。研究發現,我國兒童和青少年聽力障礙存在人口學和地區分布差異。 研究發現,家庭因素為0至14歲兒童聽力障礙的主要影響因素。其中,父親和母親的受教育程度、母親育齡、母親是否有殘疾和家庭戶人均月收入與這一年齡段兒童聽力障礙相關。而母親的受教育程度、父親育齡、父親是否有殘疾、青少年性別、生育孩次、居住地和家庭戶人均月收入與15至24歲青少年聽力障礙相關。 在新生兒耳聾基因篩查及遺傳咨詢方面,藍皮書認為,目前我國新生兒耳聾基因篩查及遺傳咨詢存在五方面問題待解決。一是耳聾基因篩查科普宣傳遠遠落后于技術發展,耳聾基因篩查的科普宣教工作仍有待進一步提高;二是耳聾基因篩查質量控制有待進一步提高,耳聾基因篩查的質量控制至關重要,但全國范圍內的質量控制體系還沒有健全,沒有全國的或者省級的質控專家定期督導檢查;三是耳聾基因篩查技術操作人員及遺傳咨詢工作人員資質需要考核把關;四是耳聾基因篩查技術成本仍然較高;五是耳聾基因篩查數據管理體系需要建立。 藍皮書還指出,青少年群體的聽力管控目前屬于監控盲區,而他們普遍長期使用耳機等不良用耳習慣成了非常突出的公共衛生問題且未得到廣泛重視。我國報道的青少年聽力損失的發病率為1%~19.23%不等,且男性發病概率高于女性。而基層耳科及聽力學水平尚不能完全滿足廣大基層青少年的需要。 仍面臨多個問題和挑戰 藍皮書指出,在聽力障礙預防康復服務和人才管理方面也面臨多個問題。 20世紀80年代以來,聽力障礙預防康復的工作體系和服務網絡的陸續建立有效控制了可避免性聽力障礙的發生,廣泛開展的新生兒篩查和聾兒康復訓練顯著減輕了我國聽力障礙的疾病負擔。然而,聽力障礙本身特有的隱匿性和漸進性以及聽力障礙患病基數龐大,給我國聽力障礙預防康復工作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對于部分聽力障礙的致病因素,目前聽力障礙的預防康復工作仍然難以有效控制。由于人們對聽力障礙風險因素相關知識的匱乏、對具有隱匿性和漸進性聽力障礙的忽視,遺傳性耳聾未能得到有效控制,耳毒性藥物不規范使用現象仍然存在,噪聲性聽力障礙人群數量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 其次,聽力障礙預防康復服務網絡不夠完善。由于我國城鄉和區域發展不平衡,貧困偏遠地區診療服務水平較為低下,困難人群耳科醫療與聽力康復服務的可及性較差。此外,我國聽力障礙患者人群構成較為復雜,并且目前缺乏針對不同風險類型人群多層次的有效保障措施,使得弱勢群體成為耳科醫療和聽力康復服務領域的薄弱人群。 最后,老齡化和高齡化趨勢下,基數較大且快速增長的老年性耳聾患者給我國聽力障礙預防康復工作帶來了新挑戰。例如,耳科篩查并非常規體檢項目,這一現狀不利于老年性耳聾患者早發現、早治療。聽力輔助器具經濟成本較高,導致老年聽力障礙患者康復服務可及性較差,最終導致聽力殘損惡化。 另外,我國在加強聽力健康行業人才培養和增加人力資本方面存在兩個問題。 首先,聽力學人才缺口較大且資源配置失衡。由于我國聽力障礙人群數量龐大,但聽力健康行業發展起步較晚,聽力健康行業從業人員難以滿足龐大的聽力障礙康復需求。此外,區域發展不均衡等問題導致了聽力健康資源配置的失衡,限制了我國聽力學人才的培養和高質量發展。 其次,聽力學人才的培養質量有待提高。由于我國聽力學教育發展起步晚且速度慢,聽力學師資力量較為薄弱,從而導致聽力學人才培養質量不高。此外,目前聽力健康行業從業人員普遍存在學歷較低、資質不足、流動性較大等問題,阻礙了行業的發展。 面對我國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同時面對多元文化導致的噪聲性聽力障礙年輕化問題等,藍皮書從發展的視角就未來中國聽力健康的發展,預防聽力障礙、提高全民健康素質,提高聽力障礙人群生活質量、確保聽力殘疾人權益等問題,提出將聽力障礙預防及社區康復納入基本公共服務、倡導婚前檢查、進一步提高新生兒聽力篩查率并完善信息系統、從低齡兒童開始進行聽力障礙預防科普教育、強化青少年防止噪聲性損害意識及加強老年慢性病管理、對困難老年聽力殘疾人助聽設備及康復予以適當補貼、加強康復機構建設及康復人才培養等諸多建議。 (馬興帆/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