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以下簡稱“CBD”)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以下簡稱“COP15”)近日在云南昆明舉辦。在生態環境部和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等主辦的非政府組織平行論壇上,由北京易善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市企業家環保基金會(SEE基金會)等機構發布的《中國生物多樣性公益資助白皮書(2021)》(以下簡稱“報告”)第一次對中國生物多樣性公益慈善資助進行了數據分析。數據顯示,生物多樣性保護是我國環境公益捐贈中占比最大、增長速度最快的領域。 17.57億元公益捐贈 被用于生物多樣性保護 報告對2016年至2020年全國公益捐贈進行了數據采集。經過分析,在過去五年中,我國環境公益捐贈總額達25.23億元人民幣,其中17.57億元用于生物多樣性相關的資助,占比達69%,遠高于污染防治、能源與氣候變化領域的資助。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公益捐贈也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2016年至2020年增長率分別達到21%、35%、43%和29%。 北京市企業家環保基金會秘書長、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張立說,“我們很高興地看到,在過去20年,中國的社會組織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上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在亞洲象、雪豹、滇金絲猴、大熊貓、綠孔雀、中華穿山甲等珍稀瀕危物種的保護上都有社會組織的身影。通過試點示范撬動了更多的社會資源,配合政府部門在瀕危物種保護上開展了大量的工作。中國的公益組織還在生態系統修復、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地上開展了大量的示范,為國家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提供了大量可以借鑒的經驗。” 報告顯示,在生物多樣性保護公益資助領域,用于生態修復和保護的捐贈資金規模最大,占比達66%。而以物種保護為首要目的的捐贈占比23%,民間資金主要集中在江豚保護、雪豹保護和濱海鳥類保護上。另有超過6000萬元捐贈用于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地領域。 可喜的是,COP15正在推動中國的捐贈者開始關注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根據數據分析結果,以“一億棵梭梭”和“螞蟻森林”為代表的植樹造林為主的公益項目,占據了生物多樣性捐贈的較大份額。 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公益資助分析的易善數據創始人陶澤認為,這和捐贈者更容易看到保護行動和產出有關。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中國代表處項目主任楊方義參與了此次報告的數據分析和報告的撰寫。他從數據中關注到積極的一面:“目前環保公益行業長期存在的基礎設施和行業發展投資不足依然沒有得到明顯改善,愿意投入行業基礎設施建設和人才培養的捐贈者依然是少數。不過,我們也看到了向好發展的趨勢,包括北京市企業家環保基金會(SEE基金會)、中華環保基金會等資助型基金會,正在變成行業的基礎設施,他們能夠將企業家個人和企業的捐贈,通過專業的服務,以提高資金使用的有效性,這是十分積極的變化。” 讓更多公眾愿 為生物多樣性保護捐贈 過去10年,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的資金持續加大。2017年至2018年,連續兩年安排超過2600億元資金投入生物多樣性相關工作,是2008年投入的6倍。不過,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資金仍主要依賴于政府的公共資金投入。 此次調查也顯示,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捐贈領域相關工作仍有提升空間。 當前,公益慈善界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投入仍顯不足。過去五年中,我國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上投入的公益捐贈,雖然是環境資助中占比最大、增長最為迅速的,但是在我國整體公益捐贈中所占的比重較小,不足1%。而相較于過去幾年我國公共資金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上投入的資金,公益捐贈所占比重也較小。 同時,公眾捐贈在環境捐贈中所占的比重較小。我國環境捐贈的主要捐贈人為企業捐贈人,他們的捐贈占總直接捐贈額的64.53%。報告認為,全行業有必要更為主動地和公眾連接,讓公眾能夠成為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支持者,并逐步完善公眾捐贈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渠道和支持機制。 張立說,“我們需要讓更多公眾知道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價值,并愿意為生物多樣性保護進行捐贈。” 值得注意的是,生物多樣性保護行業基礎設施投入仍顯不足,愿意投入相關建設和人才培養的捐贈者依然是少數。 楊方義介紹,在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國際環保組織通常會編制各類指南和標準,形成各類知識庫,來支撐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但我國用于這類知識庫開發和運營的捐贈嚴重不足。對于目前社會關注的海洋保護和綠色“一帶一路”等領域,公益捐贈投入也較少。“未來我們需要更多更有影響力的專業環保捐贈服務平臺,來服務公眾和企業捐贈人。” 此外報告還發現,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用于國際環保合作和海洋保護的資金嚴重不足,生物多樣性公益項目影響力也有待提升。在項目設計和傳播上,總體較為“碎片化”,以宣傳教育為主的活動、植樹造林等簡單易行的活動居多。未來中國環保公益行業,需要注意項目的策略和協同,更加關注項目對于生物多樣性目標的貢獻。 “要取得更大的影響力,我們需要和政府、企業加強合作,用公益捐贈來撬動更大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資金,實現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成果。”張立建議,將生物多樣性保護主流化到社會經濟活動中,并讓各類捐贈者能夠感知到生物多樣性保護帶來的效益。 具體來說,隨著環境保護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主流化,將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國家政策結合,通過撬動經濟社會發展政策,來實現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的迫切性更加強烈。在扶貧、鄉村振興、疫后災后重建等重點捐贈領域,結合生物多樣性保護,也是擴大環境保護和生物多樣性影響力的可行路徑。如通過提供生態扶貧、生態防災領域的解決方案,達到1+1>2的效果。 (據《中國環境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