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報記者 張明敏 近日,鄉村兒童發展論壇在北京舉行,《中國鄉村兒童發展報告2021》(以下簡稱“報告”)在論壇上發布。該報告由中國扶貧基金會和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聯合編制,是我國首份聚焦鄉村兒童發展的數據調查與研究分析報告。 鄉村兒童被多次寫入歷年中央一號文件和鄉村振興戰略文件,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的關愛保護服務是重要內容。報告全面梳理了國家政策階段性進展、鄉村兒童發展特點、社會組織參與鄉村兒童發展的創新以及鄉村兒童發展的挑戰和機遇。報告還以附錄的形式對1980年以來我國的兒童政策進行了回顧。 中國扶貧基金會和北師大中國公益研究院聯合實施了問卷調查,通過村(居)“童伴媽媽”隊伍進行數據收集。調查對象為未滿18周歲兒童,即2003年6月1日之后出生的兒童。問卷調查的抽樣設計采取分層抽樣和非概率抽樣兩種方法,共回收問卷7704份,剔除超齡樣本和重復樣本之后,有效樣本數為7539份。 報告顯示,2000年以前,我國的兒童發展政策以初期發展建設、現代化轉型、與國際接軌為主要特點,開始逐步經歷兒童保護法律體系。 2000年—2010年,兒童政策取得的重要成果包括打擊與兒童相關的違法犯罪行為、建立孤兒救助福利制度,普及免費義務教育和減少嬰幼兒出生缺陷,農村留守兒童首次進入政策議程。 2010年—2020年,我國將“兒童優先”納入國家戰略,兒童福利與保護制度體系完成了從“兜底保障”向“分類保障”、從“補缺”向“適度普惠”、從“物質保障”向“物質保障+服務保障”的轉型升級。此外,兒童保護的法律政策體系也得到巨大完善。 與此同時,兒童發展事業的資金持續增長,人員隊伍持續擴大。報告顯示,自2010年起,我國的兒童福利支出資金數額呈“先上升,后穩定”的態勢。2010年,國家擴大了孤兒生活保障,將資助形式轉變為現金救助;2011年,兩會提出了大量關于弱勢兒童群體的提案。因此,兒童福利支出在這兩年大幅上漲。從2012年開始,兒童福利支出始終保持在50億元上下。 在兒童政策取得進展的同時,鄉村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報告指出,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成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重點。 報告顯示,國家脫貧攻堅以來對鄉村兒童發展的政策傾斜有四個特點:一是完善留守兒童關愛保護服務體系成為重要抓手;二是建設農村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成為重要基礎;三是加強鄉村兒童營養改善成為政策重點;四是建立素質優良的鄉村教師隊伍成為根本之策。 同時報告也指出,整體而言,面向鄉村兒童的政策整體上側重于教育、福利與健康領域,保護領域則涉及較少。 2021年是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開局之年,報告指出,“十四五”時期兒童福利和保護體系將取得重大突破。 鄉村兒童發展的挑戰和任務 盡管我國兒童發展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報告指出,鄉村兒童發展領域依然面臨著突出挑戰。 一是鄉村兒童基礎性、普惠性、兜底性資源需求快速釋放。包括家庭教育、普惠型幼兒園、鄉村健康和衛生資源、義務教育資源、課外活動資源等多方面問題。 二是鄉村兒童主任人才隊伍專業化發展落后于城鄉一體化要求。廣大鄉村地區的兒童主任隊伍的專業能力仍待提升;鄉村服務類社會組織的覆蓋范圍不足以輻射全體鄉村兒童,我國鄉村地區的社工需求依舊強烈。 三是鄉村兒童福利服務水平存在結構性短板。在制度持續完善的前提下,兒童福利依舊存在地區差異,特別是城鄉差異,例如我國鄉村地區的嬰幼兒托育缺口極為嚴重。 四是鄉村兒童安全保護和心理健康需求更加迫切。監護侵害、學生欺凌、網絡侵害等問題亟待解決;鄉村兒童的心理健康亟須社會關注和干預,鄉村地區的心理健康資源仍然有待補充。 面對這些問題,報告提出了鄉村兒童發展事業五項基本任務。 一是普惠性補充。積極發展心理健康、兒科醫療、學前教育、嬰幼兒托育事業。 二是專業化發展。構建三級兒童社會工作服務體系。為進一步加強兒童服務人才隊伍的建設,鄉村兒童發展事業的未來方向之一是打造專業化平臺,依托兒童社工學院為鄉村地區培育兒童服務的專業化人才。 三是制度化轉型。加快兒童福利與保護機構優化,落實監護干預和家庭教育指導。 四是公共化轉變。鼓勵多元主體參與、擴大服務對象、增加服務內容。各機構可以有意識地鼓勵市場主體、新社會階層和志愿者等多類主體共同參與。 五是信息化建設。利用信息平臺革新服務手段、工作機制和服務架構。 社會組織成為重要力量 因為鄉村兒童的經濟發展、衛生健康、教育發展和心理健康面臨巨大挑戰,農村留守兒童一直是社會組織關注的重點群體。在鄉村兒童發展面臨挑戰的大背景之下,各類社會組織積極回應各類社會問題,幫助鄉村兒童全面發展。 報告指出,在政策支持和政府扶持下,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兒童發展公益事業,打造出一批行之有效、有借鑒意義的兒童發展項目,主要包括兒童心理關懷、安全教育、課業輔導、疾病救助、親子溝通、助學助殘等內容。 根據項目是否解決社會問題、項目是否有社會影響力、項目是否有模式創新等三個標準,報告挑選出13個代表項目,具體包括: 福利保障項目:中國扶貧基金會“童伴媽媽”項目——搭建基層兒童工作隊伍;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護童成長”項目——提升兒童工作隊伍專業能力。 社會保護項目:“你我伙伴”性教育支持平臺——普及兒童性教育;北京眾一公益基金會“女童保護”——普及兒童性教育。 健康衛生項目:“愛佑童心”項目——救助重病兒童;“免費午餐”項目——引領鄉村兒童營養改善項目;“愛加餐”項目——創新兒童營養改善項目。 教育發展項目:湖畔魔豆公益基金會“養育未來”——支持鄉村家庭嬰幼兒養育;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慧育中國”——支持鄉村家庭嬰幼兒養育;“一公斤盒子”公益創新機構——補充農村教育資源;北京為華而教公益發展中心“為中國而教” ——補充農村教育資源。 建立遠景目標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鄉村兒童發展事業不僅關系到兒童自身的生存和發展權利,更關系到未來新型農民的培養,關系到鄉村人才隊伍成長、產業振興、農村富裕和農民幸福,關系到整個鄉村全面振興的未來。報告從鄉村兒童事業創新發展助力鄉村全面振興的角度提出要以建立多層次、基礎性和普惠性鄉村兒童發展支持體系為遠景目標。 報告指出,從滿足鄉村兒童發展需求、維護兒童發展尊嚴和構建普惠性的兒童發展體系來說,我國鄉村兒童發展支持體系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2021-2025)以“十四五”規劃綱要為目標,提升兒童發展體系的城鄉均等化水平,實現鄉村兒童服務人群向全體兒童轉變、鄉村兒童工作隊伍向專業化轉變、鄉村兒童福利體系向高質量轉變。 第二階段(2025-2035)以社會主義現代化為目標,實現兒童發展的城鄉均等化,兒童福利與保護水平更加先進,城鄉兒童教育和資源更加均衡,鄉村兒童的成長環境更加良好,鄉村兒童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深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