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高文興 宋厚亮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8月份,中央財經會議強調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正確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系。 中國企業家參與公益事業,正在從直接捐贈走向深度參與。如何進一步推動企業家參與社會創新、推動社會進步?為此,我們專訪了長江商學院副院長、管理學教授閻愛民。 研究與反思 在持續發展的過程中實現效率與公平的平衡 問:發展過程中的效率與公平問題,指的是不是“把餅做大”和“如何分餅”的關系?這個問題的側重點在發生怎樣的調整? 閻愛民:在十幾年前,無論是理論界還是政府,已經在思考“效率與公平”這兩者如何平衡的問題。一種觀點認為,“餅”還不夠大,要把“餅”繼續做大,因為“餅”不夠大的話,大家就分不到多少;另一種觀點認為,收入分配不均以及貧富差距的問題已經比較明顯,應該把“餅”分好。當時,前一種觀點占據了上風。此后十余年, “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被進一步落實,我們國家的主攻方向是把“餅”繼續做大。這個政策非常有效,中國的經濟總量目前已超百萬億元。 前不久,中央財經會議強調共同富裕,說明如何分“餅”的問題在現階段已經變得非常重要。從一個輔助性的數據來看,現在中國的基尼系數在0.465到0.467,1995年的時候是0.389。同時,東西部和城鄉收入差距也較為突出。在這個時候,公平與共同富裕就更加重要了。然而,注重效率與公平之間的平衡關系,仍然需要在社會的不斷發展中來實現,沒有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是無法達到社會發展宏偉目標的。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科學論斷蘊含著豐富的內涵,體現出中國社會在經濟發展、企業家的崛起、社會問題和價值觀方面的重大變化。 企業越大,資源就越大,責任也就越大。企業家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應當對國家和社會存感恩之心,回饋社會是理應承擔的責任。此外,企業家在經濟能力、教育水平、認知能力、國際化程度等方面,都擁有更好的條件,他們投身公益也有著更多的機會和能力。 一個健康的社會,不僅僅是富裕人群對社會問題有所關注,所有民眾都應當積極關注社會問題,各自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不一定是金錢,也可以是非財務的貢獻,例如志愿服務。做公益并不是少數人做大事,而是多數人做小事。我曾經寫過一首詩,其中有這樣兩句:德行或可量薄厚,善舉無須論重輕。人人皆可公益,每個人都做出自己的努力,就是盡心行善。個體的努力集合起來,就是整個社會向善的力量。 問:據你觀察,近些年中國企業和企業家的捐贈態勢如何呈現? 閻愛民:中國公益事業不同于其他國家。從捐贈數據來看,我國當前捐贈的主要來源是是先富起來的企業和企業家群體。 第一個態勢是災害對應的捐贈,大的災害往往伴隨著大體量的捐贈,譬如去年的新冠疫情和今年的水災。這可能因為中國人更講感情,悲天憫人的情懷引發了慷慨的捐贈意識,就會有捐贈行動。與此同時,在災難面前,社會的顯微鏡和放大鏡常常會聚焦在富人的身上,他們的表現會受到更多的關注,捐贈會被視為承擔責任的試金石。 第二個態勢是當前輿論往往會去追究慈善捐贈的動機。在我看來,只要是合法經營所得,他們的捐贈對社會是有益的,就無需對捐贈者的動機窮追不舍。企業家無論是捐給誰,只要是有需求的人因此受益,解決了社會問題,對社會有幫助,這些善舉都是高尚的行為。當然,進一步思考,為什么有的捐贈捐給了A機構,不捐給B機構?這需要具體分析,例如,捐助方跟受捐方在某些價值上實現了彼此認同,形成了價值對接。譬如說,受捐方所做的某些事情,可能是幫助捐助方實現自己不能實現的夢想,所以他們愿意捐助。 觀察與思考 在推動進步的共識基礎上將社會創新融入企業戰略 問:改革開放之后,伴隨著市場經濟和現代企業的快速發展,你認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以及企業家捐贈經歷了哪些發展階段?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閻愛民:在我看來,40多年以來,中國企業家參與公益事業經歷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企業家積累財富后,發現哪里有需求,便遵從善心,捐贈財物,但對捐贈的后續問題沒有持續關注,對捐贈效果沒有太多要求。 第二階段,企業家開始關注長期性的議題,對自身關注的某個社會問題進行持續資助。例如,捐贈希望小學后,會繼續關注當地是否有其他新的需求,除了對校園硬件建設給予支持,還開始關注學生的受教育質量、心理健康狀況、畢業升學情況和自我發展等一系列問題。這就不再是一次性的資助,是多次性、長期性的行為,往縱深方向發展。 第三階段,企業家圍繞自身認可的某種價值觀,做出相對應的捐贈,對于一些僅依靠捐贈難以解決的問題,以多種方式采取關注和投入。例如,很多環境問題,不僅僅需要用資金來解決,還需要不斷以身作則地參與、倡導。 第四階段,企業公益所做的事情上升到“授人以漁”的高度,即提高受助者的能力,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賦能”,進而讓受助者成為有競爭能力的一分子。我們長江商學院在甘肅瓜州做了“長江公益善果枸杞”項目,幫助當地的農民種植、生產、銷售枸杞,整個過程所涉及的技術、設備、設計、平臺和渠道等,都由我們的校友企業來支持。有了市場競爭力,農民收入因此增加很多。更重要的是,他們在我們的支持下成立了合作社,可以獨立經營,參與市場競爭,顯現出了很大的競爭優勢。長江商學院還在江西吉安幫助農民種植當地特色農產品狗牯腦茶,幫助他們做產業鏈,覆蓋從養茶、采茶、產茶到銷售、品茶這一全套流程。吉安當地土生土長的企業家,其企業規模較小,市場能力不足,也缺乏資金參與商學院的課程,我們就與吉安市政府合作了“領航井崗”企業家研修班,為他們提供獎學金,每年資助30位當地企業家,提升他們的經營管理能力。5年時間,已有150名當地企業家完成學業,其中部分企業已經發展成為上市公司。 問:目前,不少企業開始捐贈巨額資金,據你觀察,這會成為一種趨勢嗎? 閻愛民:我既希望它成為一種趨勢,又不希望它成為一種趨勢。 從何種意義而言希望它成為一種趨勢呢?這些企業家都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個人財富實現了相當的積累。無論從善心的角度,還是從社會環境的角度,投入資金促進共同富裕,都是可歌可頌的。那么,為什么又不希望它成為一種趨勢呢?因為慈善捐贈同樣需要可持續性,使之成為日常經營的一部分,而且把這些考量作為商業模式的一部分,而不是一次性捐贈。 (下轉1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