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接10版) 當前關于財富分配的話題比較熱。從理論上來講,“分配”是指資源的配置,這是一個發展的概念。財富的第一次分配是由市場按照效率原則進行的分配;第二次是由政府按照兼顧公平和效率的原則、側重公平的原則,通過稅收、社會保障支出等這一收一支所進行的再分配;第三次是在道德力量的推動下,通過個人自愿捐贈而進行的分配。 問:企業及企業家的慈善捐贈,如何做得更有效益,以實現解決社會問題的最大化? 閻愛民:第一,公益慈善行為強調公信力,既有公開透明的要求,也有過程的效率要求;第二,要尊重捐贈人的意愿,他們捐贈的目的是什么,必須嚴格遵循,實現價值的對接;第三,社會組織要做到管理有效,可以向營利組織學習,嘗試用企業的管理方式來管理社會組織。當然,社會組織的價值理念也給了營利組織很多可供學習和借鑒的內容,這是一個雙向的互動。 總體來看,現代公益事業并不推崇簡單的對于財富進行分配。前不久中財辦負責人在國新辦發布會也做了明確解釋,共同富裕是要靠奮斗的?,F代公益事業是要按照最有社會效益的方案來對捐贈財富進行再分配。捐贈不僅僅是解決社會問題,解決了需要幫助弱勢群體經濟上的困難,更重要的是,通過捐贈使財富積累的機制仍然在良性運轉。 長江商學院的行動與實踐 這個時代的企業家精神強調上進之心和向善之心 問:我們知道你很早提出企業家要“完成從利己到利他、利眾生、利社會的升華”的理念,這與社會整體的發展是怎樣的契合?這一教育理念對長江商學院校友有哪些推動? 閻愛民:我們經常講,發展是硬道理。如果絕大部分個體都能做到從利己到利他、利眾生、利社會,相信社會發展的步伐會逐漸加快。無論是社會的發展,企業的發展、個人的發展,都是有階段性的,不同階段的人會有不同的考量。40多年以來,第一代企業家都是過苦日子過來的。新一代的企業家,包括我們長江商學院的學生,再過10年、20年,都有可能完成從利己到利他、利眾生、利社會的升華。只要是一個善良的人,事業獲得持續發展的過程中,都會考慮財富的歸宿。所以從利己到最終實現利社會應當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 企業對社會有責任,社會對企業也有責任。社會對企業的責任是,要保護和支持那些向善的、有責任心的企業和企業家。例如,那些誠實守信而又有責任意識的企業生產的產品,我們會不會優先購買?對于遵守社會規則,承擔社會責任,推動社會創新,不斷給社會創造價值的企業,要讓他們多贏利。這應該成為一個正向循環。這些企業所履行的社會責任,所做的社會貢獻,要使之成為他們業務模式和競爭戰略的一部分,得到客戶和社會認可,由此獲得更多利潤。這樣整個市場就會形成一個正向的閉環,整個社會就會更加健康和積極。 問:長江商學院一直重視社會創新和公益,是商學院社會創新的引領者,在新時代的背景之下,長江商學院未來會繼續推出哪些具體措施? 閻愛民: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我們也在思考這個問題。 第一,從長江商學院做公益的角度,近年來,長江商學院配合國家精準扶貧的政策,在甘肅、江西、河北等地做了一些扶貧的公益項目。現在精準扶貧已經取得決定性勝利,長江商學院更多地在關注和討論鄉村振興的問題,例如我們和江西吉安討論革命老區的鄉村振興,號召我們的校友積極參與,繼續幫助革命老區實現可持續發展,向全面小康邁進。 第二,從學生教育的角度,不僅僅是教他們捐錢、出力,同時要教他們如何在企業主業上下功夫,讓社會創新和公益成為企業發展戰略的一部分,把向善的力量融合進企業產品和服務當中去。例如現在政府提出碳中和、碳達峰的政策,企業參與減排的承諾與行動,煤炭等化石燃料的消耗就會受到規范和限制,企業通過創新的方式填補新的市場需求,就是在引領社會創新。再比如目前中國電商已經發展到相當成熟的階段,如何幫助偏遠的農村地區,把當地的優質農產品以好的價格售賣出來,既讓當地農民獲益,也讓消費者享用到更優質的產品等。每一個企業家都應當思考在企業的主營業務中有機嵌入公益和社會責任的元素。長江商學院的朱睿教授,一直是學院社會創新研究的帶頭人,無論是學術研究還是實踐行動,她都推動了許多創新和發展。相信在新征程的道路上,長江商學院將會涌現出越來越多的教授關注共同富裕和社會創新,推動長江的社會創新和公益事業進入下一個階段。 長江商學院本身是一個非營利的教育機構,我們自身就是公益事業的實踐者和受益者。所以我們更能感覺到一種責任,運用我們的理念作為杠桿,發揮我們對企業家校友企業影響力,使我們的學生更有善心、善能,拿出更多的資源去幫助有需要的人,有效解決社會問題,推動共同富裕。 |